怎樣進行脫稿演講

  在公眾演講時,以稿子的運用來分,可以分為有稿演講、半脫稿演講、脫稿演講,其中脫稿演講又分為有準備脫稿和無準備脫稿***也就是即興演講***。除了念一些技術性的術語或流程性的通知條款,或者在特定的莊嚴的場合需要稿子外,其他情況最好不要用稿子講,即使要用稿子,也最好做到半脫稿演講。區別在於有稿演講時,有沒有做到目光與聽眾的交流,還是在埋著腦袋念,結果下面的聽眾都睡著了„„

  當然,為了防止聽眾打瞌睡,最好還是脫稿演講,在臺上揮灑自如,能夠與聽眾互動、交流,講完之後自然能得到聽眾的認同、佩服。

  

  50年代初,擔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有一次在上海文化廣場做報告,著名導演黃佐臨正好坐在主席臺上講臺的後面。陳毅在發言過程中不時地拿起講稿看看,但黃導演卻發現陳毅拿起的“講稿”上一個字也沒有,不過是張白紙。陳市長的講話是深受上海人民歡迎的。這次也不例外,臺下不時響起熱烈掌聲。會後,他就問陳毅:“陳老總,您怎麼用一張空白的稿紙呵?”只聽陳毅笑著回答說:“不用稿子人家會講我不嚴肅,信口開河。你們做戲,我也做戲嘛。”

  陳毅在這次報告中運用的宣傳勸說方法是“講而非讀法”。這種方法就是在進行演說時,事先精心準備好講稿,發言時不照稿念,而是脫稿講。

  脫稿講的效果大大優於照稿讀。這主要是因為脫稿講能給人以直抒胸臆之感,由於不借助講稿直接與對方溝通,對方就會感到真實可信並能集中注意力主動參與溝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早間新聞”播音號、哥倫比亞廣播網“奧斯古德”系列主講人查爾斯•奧斯古德深有體會地說:“念稿子遠不如講話好。後者是發自內心的。即使它顯得不夠流暢,但效果反而好。”

  捷克女學者卡爾瓦紹娃對此專門進行了研究。她指出:脫稿講比照稿念節奏更為從容、自由,容易達到聲情並茂,使人感到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樂於接受。從記憶的效果看,通過講的方式人們大約記住材料的33%,而通過讀的方式人們只記住材料的10%。由此可見,脫稿講優於照稿念;在口頭宣傳中,宣傳者對講稿的依賴性越小,宣傳者與被宣傳者就越能充分地進行思想和情感溝通,演說效果就越好。下面的事例也說明了這一點。

  一次,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董事長傑科斯基去洛杉磯參加基督教和猶太人全國會議的頒獎儀式,在飛機上,他一直在準備受獎後的發言講稿。第二天,娛樂大師唐尼•凱亞向傑科斯基頒獎。當傑科斯基拿著講稿走向前臺時,凱亞對他說:“不要念,把你的感受告訴大家”。說罷他就搶走了演講稿。僵持了一會兒後,傑科斯基開口了,講出了他的內心真實感受,結果非常成功。

  由於聽眾不喜歡雜亂無章、言之無物、淺薄乏味的冗長講話,所以,為使脫稿講的方式能打動和吸引聽眾,就要求演說前一定要精心準備,寫好講稿和打好腹稿。陳毅同志很瞭解聽眾的心理,儘管他作為一位文武雙全的傑出的革命家,他發言可以不用講稿而出口成章,但為了滿足聽眾的心理需求,強化勸說效果,他就“做戲”式地用稿紙代替講稿而脫稿演講。當然,我們不一定要機械地模仿陳毅的“做戲”,但“講而非讀法”卻具有普遍意義。發言之前,把事先準備的講稿或發言提綱帶去放在講臺上,這既可以表明發言者鄭重其事,態度認真,準備充分,取得聽眾信任和好感;又可以使演說者增強自信心,偶爾忘記發言內容時,可以隨時翻閱。

  現代社會,社交活動頻繁,電視、錄影手段被廣泛運用,這都要求領導直接面對觀眾,用出色的口才,真實的情感,傳神的表情和體語去影響征服觀眾。所以領導都應當努力提高自己的講話能力,儘可能地運用“講而非讀法”。在許多場合,如果事先充分準備好講稿,不帶講稿去講,往往能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在氣候突變、時間緊迫或人們注意力不集中、有另外的需要或有焦慮情緒時,脫稿即興發言往往更受歡迎。

  1990年夏季,美國總統布什訪問匈牙利。按原定安排,布什將在國會大廈前的科蘇特•拉約什廣場向群眾作書面講話。當他下飛機乘車來到廣場時,雨下個不止,廣場上一片傘的海洋,數千人在雨中一直等待歡迎他。在歡迎儀式上,輪到布什講話時,他笑容可掬地走到麥克風前,一邊說“女士們,先生們”,一邊向群眾揮舞雙臂致意。就在這一剎那,驚人之舉發生了:只見布什從衣袋裡掏出講稿,雙手舉過頭頂,嘩啦幾下把它撕成碎片,他對群眾說:講稿太長,為使大家少淋雨,改為即興講話。話音剛落,人群中立刻爆發出一片掌聲和歡呼聲。試想,如果布什置雨中群眾的心理狀態於不顧,按原計劃照本宣科發表長篇講話,儘管可能比脫稿發言內容充實,用詞準確,邏輯性強。但決收不到如此奇特的功效。

  當然,“講而非讀”並不意味著不顧講話內容、目的,不分場合一律要求脫稿即興發言。在法律宣判、政治報告、傳達上級重要檔案或高階領導重要講話等等重要場合,就不宜脫稿講,而應採取照稿宣讀的方式,這樣,既可以暗示內容的重要,保持氣氛的莊重,又使發言內容邏輯嚴密,措辭準確,使之無懈可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