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老師做好溝通與交流的方法

  溝通是建立在瞭解的基礎上,家長要和老師進行溝通,一定要先了解老師。下面小編整理了家長,供你閱讀參考。

  一:追蹤老師

  老師雖然很忙但還是可以聯絡到的,不要怕忙而不溝通。家長要經常與老師“互通情報”,比如:學生的成績變化、情緒波動、是否專心學習、周圍都是什麼樣的夥伴、身體情況、出勤情況等等。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學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孩子在家的表現,甚至家中最近家人工作變動、搬遷、感情、生病等都可以和老師溝通。老師掌握了這些情況,就能重點觀察這個學生的點滴變化,包括進步、退步情況,及早表揚和提醒,能最快速的穩定孩子的情緒。

  有的家長怕老師忙,不好意思找老師,經常被動地等老師來找自己。事實上,等到家長被老師“請”到學校,往往是孩子出了問題,這樣家長、孩子、老師都太被動了,對於解決問題很不利。現在科技發達,和老師的溝通方式很多,手機、簡訊、論壇、qq群、校信通、家長會等等。咱們家長主動點兒,只要把握好時間和談話內容,不會給老師添麻煩,家長與班主任“合力一處”,一定會幫助孩子不斷進步!

  二:溝通焦點

  當爸媽的切記,對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有個客觀的瞭解。與其每次主觀的跟班主任訴苦,不如將孩子的情況客觀反應給班主任,我們說的客觀應該既說缺點,也該說說優點。如果一個孩子在自己父母眼裡沒有一點優點,建議家長先從自身找問題。班主任客觀瞭解學生在家的表現,才能正確地給出判斷,為家長孩子當好教育參謀。有些家長會主動找老師溝通、交流,就只是訴苦,責怪孩子不聽話、自己怎麼辛苦,向老師的告孩子的狀。這種溝通可以說是沒有用的,如果家長能夠轉換換位思考,對高考、孩子、班主任有一定的瞭解,那麼就會大大提高溝通效果。

  請家長特別注意第一次家長會:瞭解一下孩子的學習任務、班主任有何要求、以及各位老師的***,這些在家長會上都會有詳盡的解釋。家長會後您再順便花點時間觀察一下孩子的學習環境,回家也好與孩子溝通。建議家長,和老師面談的時候,先梳理清楚談什麼問題,開門見山,針對問題提出想法,聽老師意見。如果事情不大可以打電話,不太緊急的事情還可以給班主任發***或通過飛信交流。

  三:完善溝通

  與班主任溝通不是嘴上說說就了事的,而是讓班主任瞭解了家長的想法,家長和老師要配合起來,針對自己的孩子採取適宜的教育方式,畢竟溝通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夠有所進步和提高。家長只有把溝通結果落實好,目的才會達到。不少家長在與老師溝通後,沒能落實溝通的結果不說,甚至起了反作用。比如說,有的家長在老師那裡聽到孩子某個地方做的不妥或成績下降,回到家裡,對著孩子就是一頓訓斥,引起孩子的反感。最終,不但沒解決問題,反而讓孩子產生怨父母、恨老師的心理,產生原來“爸媽和老師聯合起來對付我哦……”的想法。消極情緒一旦產生,有可能演變成牴觸情緒,於是可能為一些問題埋下隱患。因此,溝通一定要是完善的,有落實的。

  最後要提醒的是,家長和老師溝通之後的“落實”,肯定是雙方的,孩子能有變化,家長能有收穫!既要求孩子做好,家長也要努力去學習尋找和孩子的溝通焦點,搭建溝通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