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發聲的基礎知識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歌唱發聲的一些基礎知識?下面是,讓小編我來告訴你們吧!希望我整理的資料能對你有幫助!

  

  一、 歌唱發聲器官的組成

  聲音的形成是發聲器官協調工作產生的生理現象,這個現象的產生是氣息運動和聲帶振動所形成的物理現象,但歌唱的發聲運動又和我們平時說話的發聲有所不同,因而歌唱發聲又是一個物理的聲學、音響學現象。而進行歌唱藝術實踐又是一個複雜豐富的心理活動過程,因此我們的歌唱運動可以說是生理、物理、心理“三位一體”的行為。歌唱的發聲器官是由呼吸器官、發音器官、共鳴器官和咬字器官四個部分組成,它們是歌唱發聲的全部物質基礎,是歌唱發聲運動中的主要功能系統。

  1、 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即“源”動力,是由口、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臟以及胸腔、膈肌***又稱橫膈膜***、腹肌等組成。氣息從鼻、口吸入,經過咽、喉、氣管、支氣管,分佈到左右肺葉的肺氣泡之中***肺中由兩個葉狀的海綿組織的風箱構成,它包含了許許多多裝氣的小氣泡***;然後經過相反的方向,從肺的出口處分支的氣管***支氣管***將氣息彙集到兩面三刀個大氣管,最後形成一個氣管,再經過咽喉從口、鼻撥出。與呼吸系統相關的各肌肉群,他們的運動也關係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動力和能量的保證。我們日常的呼吸比較平靜,比較淺,用不著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時的呼吸運動就不同了,吸氣動作很快,呼氣動作很慢。如果遇上較長的樂句,氣息就必須堅持住。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強、弱、頓挫、抑揚變化,也全靠吸氣、呼氣肌肉群的堅強和靈活的運動才能完成。

  2、 發聲器官

  發聲器官,即發出聲音的器官。它包括喉頭、聲帶。喉頭是一個精巧的小室,位於頸前正中部,由軟骨、韌帶等肌肉組成。聲帶位於喉頭的中間,是兩片呈水平狀左右並列的、對稱的又富有彈性的白色韌帶,性質非常堅實。聲帶的中間又稱聲門,聲帶是靠喉頭內的軟骨和肌肉得到調節的。吸氣時兩聲帶分離,聲門開啟,吸入氣息;發聲時,兩聲帶靠攏閉合發生聲音。聲帶在不發出聲音的時候是放鬆並張開的,以便使氣息順利通過。聲帶發聲,一部分是自身機能,一部分是依靠聲帶周邊的肌肉群協助進行發聲運動。我們在聲樂訓練的時候,應該充分注意到這些肌肉群的功能作用,合理地運用它們,養成良好的習慣,避免在不正確的發聲習慣下唱壞了嗓子。還有喉嚨的上部與舌根之間,有一個很重要的軟骨,叫會厭。會厭的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起到聲門的保護作用,當我們吞嚥食物和飲水的時候,它本能地自動蓋住氣管,讓食物通過時避免進入氣管,我們往往有時不小心喝水“嗆”了氣,就是會厭動作不協調所致。第二個作用是歌唱的時候,會厭豎起,形成通道讓聲音流暢地輸出。

  3、 共鳴器官

  人體的共鳴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頭腔三大共鳴腔體。胸腔包括喉頭以下的氣管、支氣管和整個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頭腔包括鼻腔、上頜竇、額竇、蝶竇等。在歌唱中,由於音商的不同,使用這些共鳴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來說,唱低音時,胸腔共鳴發揮最大,唱中音時口腔共鳴應用較多,而唱高音時主要是靠頭腔鳴發揮作用了。如果我們能正確、合理地運用好這些共鳴腔體,並相互協調配合好,那我閃就能獲得圓潤、悅耳、豐滿、動聽的歌聲。

  4、 咬字吐字器官

  咬字吐字器官***即語言器官***包括脣、舌、牙齒和上顎等。這些器官活動時的位置和不同的著力部位,形成了子音和母音***即語言***。發聲歌唱時,咬字、吐字器官各組成部分的動作比平時說話要更加敏捷而誇張。敏捷是為了使咬字準確清晰,誇張是為了使美化的母音或韻母通暢地引長髮揮。所以語言器官是我們在吐字咬字時的物質基礎,也是我們學習吐字咬字時出聲、引長和歸韻的重要器官。聲音是歌唱的基礎,要訓練好聲音進行歌唱,首先要了解所參與發聲器官的構造和作用。歌唱運動的感覺遠不如看得見、摸得著的如鋼琴、小提琴訓練那樣的肌體運動來得容易,這就要求我們每個歌唱者要有敏銳的自我感覺,並在專業聲樂教師的指導下反覆訓練,以形成條件反射去斷定自己的聲音是否正確,是否符合 聲器官運動的基本規律。還有一點要指出的是,上述各部分器官及它們的運動形式是歌唱的生理學為基礎,而這些器官的協調活動,則是在人體神經系統的調節與支配下完成的。任何身體的運動都受到心理的指揮或暗示,歌唱者的意志、情感、願望及舞臺感覺等等,很大一部分與心理的因素有關,有時候心理的制約因素甚至比發聲技術更重要地左右著我們的訓練,我們應該充分注意到心理的重要性,當我們在歌唱時,尤其在臺上表演時,則需將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內容與情感上,以情帶聲,而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在具體器官的位置及活動狀態上。

  二、 歌唱的姿勢

  有人說:“姿勢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發聲的源泉。”唱歌訓練,首先要有正確的歌唱姿勢,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往往不夠重視姿勢,姿勢的正確與否是直接關係到發聲時各個器官配合的協調姿勢,姿勢的正確了,發聲各部分就能正常地工作,而不正確的姿勢,則往往帶來不正確的聲音。這好比我們的跑步運動員,賽跑時如果沒有正確的跑步姿勢,就會直接影響跑步的速度一樣。

  正確的歌唱姿勢是:

  1、身體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鬆,這裡的放鬆絕不是鬆垮、癱瘓,它應呈現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也就是精神飽滿的狀態。

  2、頭部保持於眼睛向前平視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兩肩略下後一點,小腹收縮,兩臂自然垂落,全身有一種積極運動的狀態。

  3、兩腳一前一後稍分開,前腳著力、身體的重量要平穩,重量落在雙腳上。

  4、面部,眼神要自然生動,眉、眼、嘴是五官中的重要部位,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因此在演唱中眼睛切記應當張大一些,不要眯起眼,虛著唱歌。

  5、嘴巴是歌唱的喇叭,應當張得開,放得鬆,切記緊咬牙關。

  6、還有歌唱時下頜收回,正確的感覺應該是彷彿由小腹到兩眉之間形成一條直線,脖子和後背、腰部連成一線,這樣才使氣息暢通無阻。

  7、演唱時可根據歌曲的內在情感賦予適當的動作,但動作要簡練大方,切忌矯揉造作,畫蛇添足。坐唱的姿勢與站立時的要求一樣,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靠在椅背上,注意臀部不要坐滿整個凳面,約坐1/3的面積,兩腳稍分開,自然彎曲,不能蹺腿坐,也不能兩腿交叉疊起。

  三、 歌唱的呼吸

  學習正確的歌唱呼吸乃是歌唱藝術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礎。由呼吸控制的歌聲才是聲樂,呼吸是歌唱的原動力。聲樂界有“誰懂得呼吸,誰就會唱歌”之說,說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確實是歌唱者首先應該學會的一項基本功。

  歌唱時的呼吸與日常生活中說話的呼吸是不大一樣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過說話交流思想感情,因為一般距離較近時所需音量就較小,氣息較淺,不用很大的力度,也不用傳得很遠,而且我們說話連續用嗓時間長了,嗓音就容易疲勞、嘶啞,這種說話的呼吸若用於唱歌就顯得不能勝任了。唱歌是為了抒發情感,是要唱給別人聽的。歌唱時面對的往往是大庭廣眾,須將歌聲傳至每個角落,因而要求聲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變化,要有長時間歌唱的能力,並要求根據歌曲的需要,或長、或短、或強、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地輸送氣息,要做到這些,就不是簡單的事了。所以歌唱時的呼吸作為一種藝術手段,有它自身特有的一套規律和方法,它是一項技術性問題,是後天訓練出來的。

  呼吸運動包含著吸氣和吐氣兩個過程:

  1、 吸氣

  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氣,將氣吸到肺的底部,注意不可抬肩,吸入氣息時使下肋骨附近擴張起來,腹部方面,橫膈膜逐漸擴張,使腹部向前及左右兩側膨脹,小腹則要用力收縮,不擴張。背部要挺立,脊柱幾乎是不動的,但它的兩側卻是可以動的,而且也是必須向下和向左右擴張的,這時氣推向兩側與背後並貯在那裡,保持住然後再緩緩將氣吐出。

  2、 吐氣

  唱歌用氣時,仍要保持吸氣狀態。這點很重要,就好比給自行車打足了氣,不能一下子放鬆了,這裡還有一個保持呼吸的問題,要保持住氣息,就必須在唱的過程中永遠保持吸氣的狀態,控制住氣息徐徐吐出,要節省用氣,均勻地吐氣,這就是所謂氣息的對抗。在呼和吸的過程中,要注意呼吸僵硬的感覺,整個身體表情都應該是積極放鬆的,緊張的部位就是橫膈膜、兩肋,兩肋就像是一隻充足的氣球一樣,我們要讓聲音坐在上面,往下拉,不能讓氣球往上浮起來,也就是說要把氣息拉住,不能讓它提上來,這就牽涉到一個氣息支點的問題。

  3、 唱歌時要有氣息支援點

  支援點也就是聲音要有一個立足的地方,這個立足點也就是以橫膈膜及下肋兩側做支援點,當我們咳嗽或笑的時候,可以直接感覺到它的支援作用。沒有經過呼吸訓練的人,常常唱歌時,臉紅脖子粗的,青筋直暴,歌聲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等等,都是與氣息支援點沒有保持住有關。反之,我們掌握了呼吸方法,有了支援點的感覺,那麼,當我閃歌唱發聲時,便會感到聲音彷彿落在我們所控制的氣息上,也就是說聲音是由呼吸來支援了,這種聲音不但悅耳響亮,而且能強弱自如地做出各種變化來。

  4、 不同的樂句用氣是不同的

  我們在進行胸腹式呼吸時,呼吸氣勢的強弱、吐氣的方法要根據所唱歌曲***或樂句***的不同要求有所不同。下面我們就介紹幾種不同的呼吸練習法。

  1*** 緩吸緩呼 這是我們在訓練和歌唱時常常採用的方法。就是胸腔自然挺起,用口、鼻將氣息慢慢吸到肺葉下部,橫隔膜下降,兩肋肌肉向外擴張***也就是腰圍擴張***,小腹向內微收。這種吸氣要求自然放鬆,平穩柔和地進行,就像我們去聞花的芳香時的感覺一樣,聞花的感覺使我們吸氣吸得深,就像做深呼吸運動一樣,但吸氣時不要用太大的力,只要輕輕地挺住胸廓和上腹部,然後慢慢呼氣。呼氣時,注意保持吸氣狀態,控制住兩肋和橫膈膜,也就是控制住了氣息,使之平穩、均勻、持續、連貫地慢慢吐出。有一種感覺可以幫助我們體會呼氣時下肋和橫隔膜的保持狀態:就是在緩吸後做慢慢地吹掉桌上的灰塵的動作,這裡需要長長地吹氣,也就是在做長音的呼氣練習,我們常說:“長音像吹灰,短音像吹蠟”,是一種吐氣的感覺。

  2*** 急吸急呼 急吸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口、鼻迅速把氣息促而深入地吸到肺葉下部,並將氣息保持住,然後,按照緩呼的要求而撥出。我們在演唱實踐中經常要用到的,因為在歌曲的句與句之間、字與字之間的吸氣不通話你有很長的停頓時間,往往採用“偷氣”的辦法來吸入且要吸得不讓人發現,這就是急吸緩呼的作用。為了培養呼吸的控制力,我們可以採取一些練習曲及歌曲中的某些樂句做帶詞的練習,效果較好。卡魯索說過,歌者能否踏上成功之路,首先要看他對於呼吸器官的操縱和運用,是否建立了強固的基礎。

  歌唱發聲的訓練方法

  歌唱的共鳴

  歌唱的聲音要有比較寬廣的音域,要有相當響亮的音量,要有表達歌曲感情的各種聲音色彩。這些除了要靠正確的氣息控制,正確的發聲方法之外,更要靠正確掌握人體對發聲的共鳴作用。共鳴能夠形成的聲音質量變化,要比聲帶自身的發聲能量大得多。當某個物體振動發出聲響時,影響到周圍的其他物體的振動,從而增強了原物體振動的聲響,形成了共鳴現象。歌唱的共鳴就是指歌唱發聲時,由於氣息衝擊聲帶振動而發出的聲音同時引起了人體內其他各共鳴腔體產生共振的現象。由於共鳴時產生的泛音與聲帶發出的音組成複音,因此,它使聲音得到了美化,達到巨集亮、豐滿、悅耳、動聽的效果。人的聲帶是極短的振動體,它發出的聲音是微小的,全靠人體許多天然的共鳴腔體***如胸腔、咽腔、頭腔等***將它擴大,這些共鳴腔體可以調節聲帶所發聲音的大小、明暗及音色上的變化,並能調整其高度。

  1、 人體的共鳴腔體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人的共鳴腔體可以分成不可調節的共鳴腔:胸腔、鼻腔、額竇和蝶竇等,可以調節的共鳴腔:咽腔、喉腔、口腔,這部分是重要的共鳴腔體,可調節共鳴,上聯頭腔,下聯胸腔,是個聯絡站。歌唱發聲時,應隨著音的升高或降低的變化,適當地調節那些可調節的共鳴腔體。一般來說,高音的共鳴區是分佈在口腔,低音的共鳴區分佈在胸腔。但這樣的分佈並不是說可以將各個共鳴腔孤立地來用,而是應當使所有的共鳴腔體連成一體,即所謂形成“整體共鳴”。整體共鳴就是胸、口、頭腔共鳴的混合使用。

  2、 共鳴的運用

  在歌唱發聲時,應用混合共鳴的方法,掌握好共鳴在各聲區裡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鳴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聲音獲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時頭腔共鳴應加強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時,聲音要求圓潤、流暢,口腔共鳴應多一些,胸腔、頭腔共鳴也要有;唱低音時聲音低沉、渾厚,以胸腔共鳴為主體,摻***腔共鳴和頭腔共鳴。這樣才能在換聲區發聲時,不發生明顯的痕跡。在歌唱發聲中,只有及時地調節各共鳴腔體才能使歌唱聲音統一、圓潤、飽滿,音色優美,色彩豐富。

  3、 歌唱共鳴的方法

  取得較好的歌唱共鳴,首先要注意發音器官各部分的協調配合,遵循漸進的原則,從中間往兩頭髮展,即從口腔到頭腔和胸腔,不能急於求成。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獲得歌唱各種共鳴的方法。

  1***口腔共鳴 口腔共鳴是聲音從喉嚨發出後第一個共鳴區域,它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鳴和頭腔共鳴的基礎。發聲時口腔自然上下開啟,笑肌微提,下顎自然放下稍後拉,上顎有上提的感覺。這樣,聲帶發出的聲波就隨著氣息的推送離開咽喉流暢向前,在口腔 的前上方即硬顎前部集中反射而引起振動,這個硬顎前部我們也叫硬口蓋,這種口腔共鳴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於和頭腔取得聯絡,且可減少咽喉的負擔,起保護聲帶的作用。口腔共鳴要有聲音的“點”和“心”***即共鳴焦點***,首先必須使口腔中的各有關部分脣、齒、牙、舌以及相適應的咽、喉自然地鬆開,會厭輕輕抬起,以使咽、喉、腔通暢,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積極堅硬,這樣才會獲得良好的共鳴效果。

  2***頭腔共鳴 我們常常把頭腔共鳴稱之為頭聲。頭腔共鳴是我們聲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它使聲音明亮、光彩、輝煌、穿透力強,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聲部,頭腔共鳴幾乎決定了聲音的質量。頭腔共鳴是由於聲音的頻率引起了頭部上前方的蝶竇空間的震動而產生的。蝶竇位於鼻孔上,是比較小的結構空間,獲得頭腔共鳴必須先具有鼻腔共鳴、口腔共鳴,否則頭腔共鳴是難以掌握的。具體方法是:把口腔內聲波在硬顎上的集中反射點稍後移,下顎放下,軟顎和小舌頭儘量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間的通道和空間更寬些,聲波便沿著上顎骨而傳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竇等,引起振動,這種共鳴效果清脆,豐富,富有光彩。當然要取得良好的頭腔共鳴是必須建立在正確的呼吸點、發聲點和共鳴位置點這三者協調運動的基礎之上的。

  3***胸腔共鳴 胸腔共鳴常常在比較低的聲部運用比較多,也常常在各個聲部的低聲區運用較多。實際上在我們每個聲部的所有聲區,都需要有胸腔共鳴的成分,只是比例多少的問題。獲得胸腔共鳴的具體辦法是:發聲時,咽喉部呈法打哈欠狀態,下顎自然下垂,把聲波的反射點從硬顎移向下齒背上,使聲波在喉頭和氣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動,並繼續繼續傳送到胸農會引起共鳴。胸腔共鳴的練習一定要注意鬆弛,千萬不要過分地追求胸腔共鳴而去壓迫喉頭,把濃重的喉音誤認為是胸腔共鳴。

  4、 共鳴練習最好是用哼唱,即常說的“哼鳴”來練習

  “哼鳴”時,如閉口打哈欠狀態,雙脣微微閉住,口腔內越空越好,鼻、咽腔開啟,把氣息的通道留得越寬越好,然後讓氣息順利經過這些通道,沿著口腔的咽壁、鼻腔壁進入頭農會的蝶竇處,蝶竇處的感覺就是我們前額的眉心處。感覺到聲音向前向上,體會到眉心在震動,從而發出較明亮集中的“哼鳴”聲音。這個發出“哼鳴”的眉心處就是我們要找的頭腔共鳴。

  為了使三個共鳴腔體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歌唱共鳴的整體性,在訓練時,還可以選擇三個有連帶關係的母音組進行練習。這種方法最大的好處是空間比較大,聲音較能通暢地進入各個共鳴腔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