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老師要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和課堂教學質量,必須學會進行教學反思,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歷史人物故事,課文寫了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罰之後,不忘父親囑託,忍辱負重,耗費13年時間,寫成輝煌鉅著《史記》的事。學習本文的重點是讀懂第二,三自然段,理解哪些地方突出了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以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這是歷史故事,課文內容離學生的認識和實際都非常遠,學生又不熟悉《史記》的故事,很難感受西漢時期的司馬遷遇到飛來橫禍遭受酷刑後的內心世界,因此讀懂課文內容是有難度的。

  教學前我收集了大量的資料,為這節課做了充分的準備,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抓住兩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教學:1.司馬遷為什麼要寫《史記》?2.司馬遷是怎樣寫《史記》的?對於第一個問題,同學們可以通過閱讀了解書中所講到的知識,司馬遷受到母親河的薰陶;源於歷史故事的感染;受到父親的影響。而第二個問題,則需要針對文中的重點句子對司馬遷的內心進行細緻的分析,司馬遷受到了酷刑,在當時對他的內心遭到了極大的殘害;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忍辱完成了《史記》。

  教學時,雖然我激勵學生針對文章中的重點句子和中心進行分析,但是學生始終把思想集中在了司馬遷的身世上,而忽略了《史記》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重要價值,於是,學生的思想情感價值感,得不到很好的深化,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對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描寫,是塑造人物的性格,完美的人物形象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懷著對司馬遷的無限敬佩結束了這激動人心的一堂課,感覺有以下幾點是比較成功的:

  第一,用好教材,適當拓展:使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奧祕無窮的大自然、紛繁複雜的大社會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開放的、無比豐富的教學內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擊。鑑於學生歷史知識貧乏,對司馬遷所處的時代、司馬遷辛酸坎坷的一生及《史記》內容都知之甚少。教學前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查閱相關資料,瞭解司馬遷有《史記》。通過課前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在學習課文時都較好的理解了司馬遷忍辱負重寫《史記》的可貴品質。在課前給予相關資料、文章的閱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通過對大量資料的充分閱讀,學生心中的司馬遷形象漸趨生動,引起情感的共鳴,教學效果好。課後推薦相關讀物或指導課外活動或開展各種形式的小練筆,以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閱讀能力。這樣,既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又鍛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高了寫作水平,可謂一舉多得。

  第二,以情促讀,以情感人: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注重“情感的薰陶、感染”,注重教師語言,以情促讀。《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情節感人,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為此,我設計了煽情的教師過渡語,旨在帶領學生進入情節,進入人物的內心!比如,為了讓學生體會司馬遷入獄受了酷刑後“悲憤交加”的心情,我插入了一段話:“同學們,我們知道,古代有許多殘酷的刑罰,而宮刑是其中最慘無人道、最滅絕人性的一種。它帶給受刑者的,不僅僅是肉體上的巨大傷害,更使其心靈蒙受了永遠的恥辱,它使正常人身體殘缺,心理殘缺,使一個原本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著。聽了我動情的話語,學生的朗讀一個比一個激動,這時的朗讀,學生們已經進入了司馬遷的內心!因為這是他們發自肺腑的心聲,他們也憤怒了!

  第三,精心設計,整體把握:在“橫禍”面前,在“巨大恥辱”面前,司馬遷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是他最終下了決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史記》”,是什麼原因使司馬遷選擇了“忍辱偷生”呢?這個問題的設計,使學生很自然地聯絡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父親的臨終囑託”,是第一段裡“從小聽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勵。我並沒有就此打住,繼續追問學生:“除此以外,司馬遷可能還想到了什麼呢?”這時,我又適時補充相關資料:周文王被關在羑里***yǒu,古地名***,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居然寫了《國語》;孫臏被剜***wān***掉膝蓋骨,竟寫了《兵法》……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就感悟到了“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史記》”,這就是“發憤”!化屈辱為動力,化悲傷為動力,司馬遷忍辱負重,終成《史記》。這樣從整體上把握全文,教學過程也行雲流水。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愛如茉莉》教學反思

  從知道要上移植課開始,就醞釀著,準備著,想著該怎樣更完美地把授課教師嫻熟的教學技巧展現出來,怎樣更完整地將蘇教版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模式和精神帶回來。課文是《愛如茉莉》,文章用清新、樸實的語言記敘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去醫院照顧”這件普通小事,告訴我們真愛就如茉莉般平淡無奇卻芬芳怡人。

  事情平凡得似乎不值一提,語言樸實得沒有一句豪言壯語,要讓十一二歲的孩子從中去體會那份平淡而又永久,散發著茉莉淡淡幽香的感情談何容易。在不斷地研究教材,不斷地研究原執教教師的教學案例的過程中,尤其是結合我們身邊的學生的實際情況,最後教學設計大體上遵循原有的設計,定下這樣一個學習目標:關注人物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表情,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感受茉莉般的愛。因為每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關注細節”就是在“感受語言”。

  第一次試教,對教學設計不熟,一直關注的是自己,一節課磕磕碰碰上下來,最大的問題是對學生的發言沒有很好地做出迴應,說白了,就是預設不夠充分。另外,還有兩處細節描寫的難點沒有很好地突破。

  接下來的時間,一邊在心中模擬著學生可能會說的話,一邊播放著自己設計的課件。漸漸的,對每個環節學生的交流情況逐漸心中有數起來;在《茉莉花》優美的旋律中盡情朗讀的過程中,我被課文優美的語言所感動。我豁然開朗,像這樣抒情性的景物描寫,不必讓學生拘泥在一個字或一個詞中,就讓學生像我一樣,在音樂的渲染下盡情地讀。語言的分量,真愛的魅力自然而然就會進入學生的心裡。語言有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多了會像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

  第二次第三次的試教,證明這些修改是有效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能沉浸在茉莉花般幽香恬淡的氛圍之中,時時被真愛打動著。“教學相長”,說的不錯,學生的發言有許多閃光之處,激發出我的激情和靈感。比如對於“記住”一詞的理解,有個女生說:“這件事在媽媽心中是很重要的,才會要女兒記住。”在正式上課的過程中,我抓住“怎樣的事情才會要別人記住”一點,引導學生髮散開去,很好地理解了這個詞語。

  移植課結束了,總體評價不錯,自我感覺投入了,雖然指導朗讀中有少許不妥令人遺憾,但是覺得收穫還是很大。對教材與文字的一步步深鑽、熟悉、內化,見證了我思想和教學水平的錘鍊過程。

  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教師對教材的鑽研特別重要,要學生體會到的內容,教師必須首先能夠感悟到,然後才有可能讓大多數學生也感悟到;其次,教師還要考慮採取怎樣有效的合理的教學方式進行引導:是圖片出示、音樂渲染或是語言的描繪,學生有可能會怎樣表達,教師對不同的可能應該採取怎樣的引導方式……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技術的科普類說明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有關克隆技術的科學知識。

  1.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生興趣。我用《西遊記》中孫悟空故事引出課題,學生興致盎然,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

  2.教學本課時,我採用我校高效課堂教學的四步模式嘗試教學,主要在“設疑探究”中精心設計問題,以便學生自學、合作、探究。根據本課特點,在此環節中我設計了六個小問題統領全文。問題小,課文內容清晰,因此在小組裡學習起來就相對簡單,學生很快就完成了學習任務,只是對說明方法有疑問,我便把這個問題集中起來集體講解,在學生疑難之處講就體現出來了,效果非常好。

  3.激發思維,大膽想象。在認識到克隆是把“雙刃劍”後,讓學生天馬行空想像,“假如我能克隆,我想克隆……”要求學生做到想法必須對人類有益。此處的設計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課後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課後可以暢談自己的想像,以此達到領悟課文語言內涵的目的。這一環節,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更訓練了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樂於交往、合作的精神。

  但是整節課下來,我仍有許多困惑:

  1.本課教學過程中,體悟和讀書之間的矛盾還是沒有處理好。我為了採用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文字內容問題化,為了體現這種模式,就忽視了學生的朗讀訓練。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篇課文是說明文,其情感因素不是特別強,所以更加忽視了學生的朗讀訓練。

  2.學生培訓不到位。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合作學習還是有流於形式之勢。雖然平時也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方法的指導,但終究是不夠細緻,以至於在公開教學這樣的場合,學生不敢真正動起來。有些組長話說不響,有些組員無所事事,彙報時成了好學生的天地,使後進生更加掉隊了。這個問題很嚴重,給我敲響了警鐘,今後在學生訓練是還需想辦法,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