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是一年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反饋,對教學計劃進行的調整。小編為一年級語文老師整理了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案例,希望對你有幫助!

  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小松鼠找花生》教學反思

  花生在地下結果的特徵,為常人所知。但在許多小朋友的眼裡,卻是個謎。本文借小松鼠找花生這件事,間接地告訴學生:花生在地下結果這一常識。

  上課伊始,我以一首謎語“麻屋子,紅帳子,裡面住著個白胖子”匯入課題,接著學生在讀完課題後,我提出了“花生長在哪裡?”,“小松鼠為什麼要找花生果?”,“小松鼠找到了沒有,在哪找到的?”等問題,激起了學生極大的閱讀興趣。

  課文教學時,我主要是讓學生結合課文插圖,理解重點詞語。本文配有幾幅插圖,圖文並茂。我充分發揮圖片的作用,讓學生仔細觀察,透過觀察瞭解文章內容。教案中,我讓學生觀察“花生開花”圖,想象花生開花的情境,從而理解“格外”、“鮮豔”一詞,引出松鼠與鼴鼠的對話,體會松鼠高興的心情。觀察“小松鼠疑問”圖,引出“奇怪”和“自言自語”,並加以理解。同時激發學生的想象:花生到底到哪兒去了?

  在課的最後,我還幫助學生拓展課外知識,組織學生交流:除了花生果,你還知道哪些植物供我們吃的部分也長在泥土裡?***土豆、山芋、藕、蘿蔔、番薯„„***這實際上是讓語文學習向生活延伸,對於語文的學習不能侷限於教材,要讓孩子們從小樹立語文即生活。

  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詠華山》教學反思

  《詠華山》是蘇教一年級下冊一種新的課型“文包詩”,課文敘述了寇準跟先生登華山時詠詩讚華山的事,描繪了華山的雄偉壯麗,也讚揚了寇準的聰明才華。課文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詩,並提供了與詩緊密相關的背景知識、創作本詩時的具體情境和作者情況。課文還配有情境圖,再現了華山的壯麗景色。通過朗讀感悟,進行朗讀指導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教學中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步驟:

  首先轉換角色,引入情境。如何讓學生入情、入境,產生心靈的共鳴呢?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轉變角色——“現在,我們也和文中的師徒倆一起去登華山,去看風景。”讓他們轉變為文中的人物去讀書,用文中的視角去觀察、去感受、去體驗,讓學生的閱讀真正做到“入情入境”。

  其次細讀課文,借文悟詩。理解課文內容,學生很容易體會到詩歌的意境,因為課文字身就是用語言來描述詩歌的意境,再配合豐富的畫面,稍做引導學生就很容易受到感染,做到入情入境。但是要把課文描寫詩歌意思的句子與詩歌原句結合還是重點。我在領悟文的時候,就把詩有機的融進去,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把詩和文聯絡起來,悟文又悟詩,借文悟詩,文與詩相輔相承。

  但是,在我這節課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課堂我的一些提問不明確,從而導致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清晰。對學生也缺乏必要的評價,這都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改進。

  語文老師進行教學反思方法

  教學反思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

  教學前反思的內容包含反思確定內容、階段及具體實施方法對學生的需要和滿足這些需要的具體目標,以及達到這些目標所需要的動機、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還要對對本學科、本冊教材、本單元、本課時進行教學計劃時列出反思的關鍵專案。如:第一、需要教給學生那些關鍵概念、結論和事實;第二、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是否準確;第三、教學內容的深度和範圍對學生是否適度;第四、所設計的活動那些有助於達到教學目標;第五、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第六、那些學生需要特別關注;第七、那些條件會影響課的效果……

  教學中反思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可預料情況發生進行的反思以及教師在和學生互動作用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反饋,對教學計劃進行的調整。不可預料情況發生時,教師要善於抓住有利於教學計劃實施的因素,因勢利導,不可讓學生牽著鼻子走。根據學生反饋對教學計劃的修改和調整要適當,不可大修大改。

  教學中反思要求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調動各種感官捕捉反饋資訊,快速、靈活地做出調整和反應。教學中反思教師可運用錄音和錄象技術,與觀察手段一起為以後的教學後反思提供資訊。

  教學後反思圍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策略進行。具體為:

  第一、教學內容方面:1.確定教學目標的適用性。2.現目標所採取的教學策略做出判斷。

  第二、教學過程方面:1.回憶教學是怎樣進行的。2.對教學目標的反思: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3.對教學理論的反思: 是否符合教與學的基本規律。4.對學生的評價與反思:各類學生是否達到了預定目標。5.對執行教學計劃情況的反思:改變計劃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採用別的活動和方法是否更有效。6.對改進措施的反思:教學計劃怎樣修改會更有效……

  第三、教學策略方面:1.感知環節:教師要意識到教學中存在問題與自己密切相關;2.理解環節: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活動與倡導的理論,行為結果與期望進行比較,明確問題根源;3.重組環節:教師要重審教學思想,尋求新策略;4.驗證環節:檢驗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案是否更有效,形成新感知,發現新問題,開始新迴圈。

  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是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教學工具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學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的過程。也是教師直接探究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斷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全面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