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學期語文教學反思

  教學中反思要求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調動各種感官捕捉反饋資訊,快速、靈活地做出調整和反應。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案例,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下面從三個方面對本學期語文教學做以反思:

  一、識字。

  在這冊書中大量的識字認字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學習時我採取了多種方法幫助孩子認字識字。

  1、根據學校的自主學習研究專題,先交給學生掌握自學生字詞的方法。藉助拼音識字;和家長一起讀一讀。

  2、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識字採取了各種指導方法,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經驗用加一加、減一減、組詞、和自己、同學的名字聯一連、等方法識記。

  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大部分學生都能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識字,在認字上有了很大的進步。現在班級裡有2、3個學生認字速度慢一些,其餘學生較好。

  二、朗讀。

  朗讀教學也是本冊教學的重點。在如何指導好朗讀,我採取瞭如下方法。

  1、每篇課文先讓學生熟讀,達到98%的學生熟讀。

  2、老師範讀。每一篇課文精彩的地方或是難懂的文字我都要進行範讀。使學生在聽讀的時候揣摩老師為什麼這樣讀,老師為什麼要把這個詞重讀、要把那個句子度的很輕,等。在聽讀中感悟文字所表達的思想。

  3、學生讀文我採取多種讀文方式,如師生對話,背誦句字男女交換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練習朗讀,在讀流利的基礎上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讀出情感。在閱讀時,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和看圖片度課文,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組討論解答,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三、寫話

  寫話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因此,從這個學期開始著重訓練,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

  ***一***多讀多說,先說後寫。閱讀是說話的基礎,而說話是寫話的基礎。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故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先要抓好閱讀。”一年級是學習的基礎,因此閱讀在一年級也不能放鬆。在閱讀中孩子可以積累詞彙,感受完整的語句。孩子讀得越多自然說得也多,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講故事比賽,鍛鍊學生的說話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趁熱打鐵,可以讓學生針對某個故事,談談讀了這個故事的感受並試著寫一句話。類似這樣的形式,有的教師覺得這樣的題型一年級學生還沒必要做,因此往往忽視掉而不做。其實這也是在鍛鍊學生的閱讀及寫話能力。再者教科書中的文章更是不可浪費的閱讀素材,雖然一年級的文章還比較簡單,但作為教師必須心細,一但發現文中的成語或優美語句,比如說“五光十色”“四面八方”等文中出現的成語及練習中的成語,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都應讓學生積累。

  ***二***、看圖寫話,培養能力。小學語文書圖文並茂,特別是低年級,每幅插圖都生動形象,富有童趣,符合這個年紀段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給學生提供了說話素材。在每篇課文的開始或課文講解中都可以利用這些圖畫。讓學生觀察圖畫進行說話訓練時,教師就必須進行一定的指導。先指導學生按照一定順序找出圖畫上的詞語,說到詞語的時候,同時觀察說說他們在幹什麼並要求學生說完整話。這樣通過一句話一句話的練說,最後就可以連成幾句連貫的話了。另外小學語文在教學中還安排了“口語交際”的版塊。也是根據一定的要求進行口語交際,雖然主要目的是鍛鍊學生的說話交際能力,但也是在為學生的寫話打基礎,因此教師在訓練學生口語交際結束後引導學生按照說話的順序寫下來。當然教師也不必每篇都讓學生寫。對於學生寫的東西,教師不必要求過高。以鼓勵為主,不斷提高學生的寫話興趣。在不斷的訓練中適當提出要求,關鍵要求學生說完整話,寫完整句。課本就是來源於生活,教師也可以脫離課本,在現實生活中找找圖畫,寫出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更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

  教學前反思的內容包含反思確定內容、階段及具體實施方法對學生的需要和滿足這些需要的具體目標,以及達到這些目標所需要的動機、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還要對對本學科、本冊教材、本單元、本課時進行教學計劃時列出反思的關鍵專案。如:第一、需要教給學生那些關鍵概念、結論和事實;第二、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是否準確;第三、教學內容的深度和範圍對學生是否適度;第四、所設計的活動那些有助於達到教學目標;第五、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第六、那些學生需要特別關注;第七、那些條件會影響課的效果……

  教學中反思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可預料情況發生進行的反思以及教師在和學生互動作用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反饋,對教學計劃進行的調整。不可預料情況發生時,教師要善於抓住有利於教學計劃實施的因素,因勢利導,不可讓學生牽著鼻子走。根據學生反饋對教學計劃的修改和調整要適當,不可大修大改。

  教學中反思要求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調動各種感官捕捉反饋資訊,快速、靈活地做出調整和反應。教學中反思教師可運用錄音和錄象技術,與觀察手段一起為以後的教學後反思提供資訊。

  教學後反思圍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策略進行。具體為:

  第一、教學內容方面:1.確定教學目標的適用性。2.現目標所採取的教學策略做出判斷。

  第二、教學過程方面:1.回憶教學是怎樣進行的。2.對教學目標的反思: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3.對教學理論的反思: 是否符合教與學的基本規律。4.對學生的評價與反思:各類學生是否達到了預定目標。5.對執行教學計劃情況的反思:改變計劃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採用別的活動和方法是否更有效。6.對改進措施的反思:教學計劃怎樣修改會更有效……

  第三、教學策略方面:1.感知環節:教師要意識到教學中存在問題與自己密切相關;2.理解環節: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活動與倡導的理論,行為結果與期望進行比較,明確問題根源;3.重組環節:教師要重審教學思想,尋求新策略;4.驗證環節:檢驗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案是否更有效,形成新感知,發現新問題,開始新迴圈。

  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是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教學工具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學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的過程。也是教師直接探究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斷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全面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