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九眼橋作文

  成都九眼橋位於成都市錦江區,是府南河上一座規模比較大實用性比較強的大橋。大橋初建時叫做巨集濟橋,建於1593年,是由石欄杆、石橋面修建的大拱橋,橋下有9個橋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篇1

  九眼橋,古名叫巨集濟橋,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由當時市政餘一龍所見。系石欄杆、石橋面的大拱橋,長四丈,寬三丈,高三丈,橋下有九個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有總督李世傑修補時,改名為九眼橋。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又加以重修。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九眼橋一帶是熱鬧的水碼頭,要從水路出成都下重慶,都必須從這裡搭船啟程。從外地水路運來的貨物,也得在這裡上岸。當然,因為這得天獨厚的條件,九眼橋也因此而開始了他的繁榮。

  九眼橋碼頭因木柴而興

  九眼橋水碼頭坐落在錦江南岸。天剛亮,密密麻麻的船就停泊在那裡,準備上樂山。早晨的水碼頭有點冷清。但到了下午,碼頭就熱鬧的原因是因為裝滿青木岡木的船隊從樂山回來了。

  其實在當時的成都,還不興燒煤,老闆姓都用木柴燒火做飯,木柴需求量很大。樂山、峨邊、洪雅一帶,盛產青木、岡木、松木,當地人要把木頭賣出去,必須從水路把木頭運到成都銷售,因而成就了九眼橋的繁榮。

  九眼橋衰落的水運

  九眼橋碼頭的熱鬧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就再也無法繁榮下去了。因為這個時候,成都與以前大不相同,以前燒火用木柴,現在用木柴的人家已經不多了,柴鋪子一間接一間關門,賺夠錢的老闆都去轉了行業,有的與現在差不多——開了煤店。1951年,有人到九眼橋水碼頭看了看,河裡幾乎沒有柴船了,往日的熱鬧,不復存在,十分冷清。這個著名的水碼頭,可謂因木柴而興,因木柴而廢。

  後來的九眼橋

  直到八十年代末,九眼橋模樣大致沒變,只是九眼橋遠來拱起的橋背經過整修,變得平緩些,橋的西邊則多了一座新橋,也就是現在的“新九眼橋”,至於繁華的水碼頭,早已成為過眼雲煙。

  再後來九眼橋在1992年被拆,重修了一座依然有九個橋洞的混凝土橋。而老碼頭也還派上了用場,有夜航的遊船從這裡駛往黃龍溪,但成都的水雲興盛的日子,終究是一去不復返了。

  篇2

  我的家鄉天府之國的母親河上,橋數不勝數,但我映像最深的是那九洞橋——九眼橋。

  九眼橋古名巨集濟橋,又名鎮江橋,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由當時布政使餘一龍所建。系石欄杆、石橋面的大拱橋,長4寬3高3丈,下有9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由總督李世傑補修時,改名為九眼橋。乾隆五十五年又加以重修。20XX年於九眼橋西側新建交叉鋼架水泥預製橋,從橋基點起算,長約120米,寬25米,橋北下端闢有汽車通道橫貫東西,形成半立式交叉橋。古九眼橋於20XX年冬拆去。老九眼橋有九個橋洞,最邊上的一個橋洞因為長期淤積河泥,漸漸高離了河面。乞丐、流浪漢、暫時找不到活路的窮苦人,都住在這裡,當上“橋洞客”。這裡整天臭氣熏天,骯髒無比,有時路過,就能看見一張破草蓆下蓋著一個人,露出兩隻枯瘦的腳,實在慘不忍睹。橋洞中如此,橋上也是如此。九眼橋上,是舊成都的“人市”。

  閒暇時,我常到橋上逛逛,這裡都是窮人家賣兒賣女的地方,成都的富人家需要書童、馬伕、老媽子,都到這裡來選。我曾看見一個鄉下老頭子,一邊“嗚嗚”地哭,一邊牽個小女孩在橋上走。那女孩的脖子後,插著個“草標”。那老頭把女孩賣給個公館的人後,用賣得的錢買了個鍋盔遞在女孩手裡,又哭著下了橋。這樣的場面,在九眼橋上已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了。

  九眼橋碼頭的熱鬧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就再也無法繁榮下去了。這個時候,成都用木柴的人家已經不多了,水津街的柴鋪子一間接一間地關門,賺夠了錢的柴鋪子老闆們都轉了行業,有的開了煤店。住在黃傘巷裡的柴販子紛紛離開,回老家務農去了,成都的大街小巷裡從此少了賣柴人的身影。我所在的酒館生意一天比一天“秋”,老闆整天苦著臉,最終只得把鋪子關了了事,我也在20XX年離開了成都,走的時候,我特意到九眼橋水碼頭上去看了看,河裡已幾乎沒有柴船了,往日的熱鬧場景不復存在,反到有些冷清。這個東門著名的水碼頭,可謂因木柴而興,因木柴而廢。

  九眼橋在20XX年被拆,重修了一座依然有九個橋洞的混凝土橋。而老碼頭居然派上了用場,有夜航的遊船從這裡駛往黃龍溪,但成都的水運興盛的日子,終究是一去不復返了。九眼橋的變化顯示著天府之國的改變,祖國的日益繁榮,建築師們把橋建在河上,我們會在人與人之間也建起那一道道心靈之橋,天府之國就會更美,祖國就會更繁榮!

  篇3

  成都有很多橋,有古代流傳下來的,比如九眼橋,通錦橋,送仙橋,磨子橋等等,也有後來人們修建的,比如一號橋,二號橋,彩虹橋、清水河大橋,東風大橋,人南立交橋等等的橋,這些橋有的是為了交通便利後來新修建的,有的則是很久以前就有的,比如九眼橋就是一座有名的古橋。

  九眼橋位於成都市錦江區,是府南河上一座規模比較大實用性比較強的大橋。大橋初建時叫做巨集濟橋,建於1593年,是由石欄杆、石橋面修建的大拱橋,橋下有9個橋洞。在1788年由總督李世傑補修時,改名為九眼橋。

  1992年,由於舊的九眼橋有礙瀉洪而被拆除。1999年7月,成都市規劃局研究重建九眼橋,重建的九眼橋距原址僅1。9公里,2001年11月,仿古九眼橋主體工程宣告建成,仿古九眼橋仍為九孔,外部全由仿古青石塊砌成。橋面用青石塊鋪設,保留具有明代建築風格的九孔石拱橋形象。

  現在的九眼橋還是錦江區一環路上連線各條道路的重要樞紐,媽媽說當年她還經常到九眼橋旁邊的濱江路河邊喝茶,那個時候的河邊,綠樹成蔭,喝茶的人們可以沿著河邊排上好幾里路呢。

  走在寬闊九眼橋上,看著橋下緩緩流淌的河水,河岸邊蔥綠的樹叢,還可以想象的出來當年這座大橋的雄偉和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