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酒旗的歷史

  自唐代以後,酒旗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十分普通的市招,而且五花八門,異彩紛呈。這從自唐代始的不少詩歌作品中便可窺斑見豹。下面一起看下吧

  唐代詩人杜牧的七絕《江南春》,一開頭就是“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盡在眼底。

  酒旗的名稱很多,以其質地而言,因多系縫布製成,稱酒旆、野旆、酒帘、青帘、杏簾、酒幔、幌子等;以其顏色而言,稱青旗、素簾、翠簾、彩幟等;以其用途而言,又稱酒標、酒榜、酒招、簾招、招子、望子……

  作為一種最古老的廣告形式,酒旗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記載:“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這裡的“懸幟”即懸掛酒旗。

  酒旗大致可分3類:一是象形酒旗,以酒壺等實物、模型、圖畫為特徵;二是標誌酒旗,即旗幌及晚上燈幌;三是文字酒旗,以單字、雙字甚至是對子、詩歌為表現形式,如“酒”、“太白遺風”等。有的借重酒的名聲作專利廣告,如明代正德年間朝廷開設的酒館,旗上題有名家墨寶:“本店發賣四時荷花高酒”,荷花高酒就是當時宮廷御釀。有的酒旗標明經營方式,如《歧路燈》裡的開封“西蓬壺館”木牌坊上書“包辦酒席”;更多的酒旗極力渲染酒香,如清代八角鼓曲《瑞雪成堆》雲:杏花村內酒旗飛,上寫著“開壇香十里,就是神仙也要醉。”

  酒旗在古時的作用,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招牌、燈箱或霓虹燈之類。在酒旗上署上店家字號,或懸於店鋪之上,或掛在屋頂房前,或乾脆另立一根望杆,讓酒旗隨風飄展,招徠顧客。除此之外,酒旗還有傳遞資訊的作用,早晨起來開始營業,有酒可賣,便高懸酒旗;若無酒可售,就收下酒旗。《東京夢華錄》裡說:“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這“望子”就是酒旗。有的店家是晚上營業,如劉禹錫《堤上行》詩裡提到一酒家“日晚出簾招客飲”;一般都是白天營業,傍晚落旗,如宋道潛《秋江》詩:“赤葉楓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陽已微。數聲柔櫓蒼茫外,何處江村人夜歸”

  酒旗還常常成為騷人墨客繪景述事、抒情言志的媒介。“千峰雲起,驟雨一霎兒價。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青旗沽酒,山那畔,別有人家。”宋代辛棄疾《醜奴兒·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的詞句,借飄動著的酒旗描繪出了一種令人神往的美好畫圖和意境。

  延伸閱讀:

  注:百回本《水滸傳》中寫到五臺山的“傍村小酒店”和孟州東門外的“賣村醪小酒店”時,都用詩詞作增飾描寫,後者是一首詞,既寫外景,有“楊柳陰森門外,荷花旖旎池中”和“飄飄酒旆舞金風,短短蘆簾遮酷日”等句,也寫內景,有“磁盆架上,白冷冷滿貯村醪,瓦甕灶前,香噴噴初蒸社醞”等句。

  這種增飾描寫的目的看來也是襯托村店之雅。前者是一首詩,定來頗拙劣,像是律詩形式卻並不合律,文句也有別扭處,全文如下:“傍村酒肆已多年,斜插桑麻古道邊。白板凳鋪賓客坐,矮籬笆用棘荊編。破甕榨成黃米酒,柴門挑出布青帘。更有一般堪笑處,牛屎泥牆畫酒仙。”如此詩作,實無增飾作用,最後兩句尤怪,說是“更有一般堪笑處,牛屎泥牆畫酒仙。”按“牛屎泥牆”和“畫酒仙”當是不相干的兩種現象。村家把牛屎塗在牆上,晾乾後作燃料,這在舊時農村屬常見之事。“畫酒仙”是在牆上塗飾酒店標識,“酒仙”當即“醉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