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世界最長的人工河在我國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運河。跟著小編一起,領略一下古人的智慧吧!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又稱京杭運河或大運河,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一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歷史上,京杭大運河在隋、唐、元、明、清時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延伸、擴寬,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江南一帶在全國農業發展地位不斷加強、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導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也對京杭大運河進行過多次疏浚。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1、景點簡介

  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是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價值堪比長城。它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長度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長為蘇伊士運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馬運河***81.3千米***的22倍。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滄州市、衡水市、邢臺市,山東省德州市、臨清市、聊城市、濟寧市、棗莊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湖州市、杭州市20個市區,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京杭運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條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複雜,流向總體概括為四個節點、兩種流向:節點1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運河向南流;節點1與節點2東平湖之間的南運河、魯北運河向北流;節點2與節點3長江***清江***之間的魯南運河、中運河、裡運河向南流;節點3與節點4長江以南的丹陽之間河段向北流;丹陽以南河段***江南運河***向南流。

  至2012年,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佈在山東濟寧市以南、江蘇和浙江三省。

  2、主要景點

  “京杭大運河”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裡運河;***7***江南運河。

  通惠河

  歷史性通航河道。由於清末實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紀以來鐵路、公路交通發展,貨物轉為陸運,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僅有少量船隻作間歇性通航。當前該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北運河

  長約180公里,集水面積5.11萬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節性通航外,其餘河道均不能通航。

  南運河

  又名御河,長414公里。四女寺至臨清段稱衛運河,長94公里。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狹彎曲,底寬15~30米,水深約 1米,建有楊柳青、獨流、北陳屯、安陵4座船閘,可通航100噸級船舶。由於上游水庫攔蓄,兩岸農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現已處於斷航狀態。衛運河底寬30米,水深約10米,建有四女寺、祝宮屯船閘,可通航100噸級船舶。由於上游嶽城水庫蓄水,截走水源,尤當衛運河擴大治理後,航道情況驟然惡化。

  魯運河

  京杭大運河魯運河分為魯北運河和魯南運河。

  魯北運河也稱位山、臨清運河,原河段已淤塞。1958年另選新線,長104公里,但未開挖。1960~1968年,根據引黃輸水要求,開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兩頭河段尚未開挖。

  魯南運河,北起黃河,南至韓莊,長20公里,1968年雖經疏浚整治,但河道嚴重淤積,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梁山至南旺段長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個月,為季節性航道。南旺至濟寧段長27.1公里,底寬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僅通航6個月,為季節性航道。濟寧至二級壩段長78.1公里,航道順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寬50米,可通航100噸級船舶。

  中運河

  二級壩至大王廟段原來是走韓莊、臺兒莊一線。1958年在江蘇省境內新闢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經徐州市北郊通過,至大王廟與中運河匯合。大王廟至淮陰段仍循原來河道南下,長163公里。徐州以下河段,經 分段拓寬,航道一般底寬45~60米,水深3米以上,已可通航500~700噸級以上拖帶船隊。是為徐州煤炭南運主要線路。

  裡運河

  全長169公里,其入江口原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屢經整治,航道底寬一般達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1000噸級拖帶船隊。年運貨量1500萬噸左右。

  徐州藺家壩—淮陰—揚州邗溝被稱作蘇北運河,全長404千米,縱跨徐州、邳州、宿遷、淮陰、揚州等11個縣市,溝通了微山湖、駱馬湖、洪澤湖、高郵湖等水系,是京杭運河上運輸最繁忙的河段。基本建成二級航道,成為京杭運河上等級最高的航道,常年可行駛2000噸級的船舶。當前有蘇、魯、滬、浙、湘、豫等十多個省市的船舶航行其中,年貨運量可達3億多噸。徐州段最大通過量已達5500萬噸船舶噸位,其中貨物通過量達3500萬噸。

  揚州六圩口—鎮江諫壁—常州—南潯,全長224千米,貫穿江蘇的揚州、常州、鎮江、無錫、蘇州等縣市,溝通了長江、太湖水系,與上海、浙江等周邊地區的省際河流相連。當前有蘇、魯、皖、滬、湘、鄂、川等13個省市的船舶在該段運河上航行。截至2010年,航道全部達到四級標準,可通航500噸級船隊,年貨運量已超過1億噸,超過江蘇境內長江航道的運量,相當於滬寧鐵路單線貨運量的3倍。航行船舶的密度超過了德國的萊茵河,是京杭運河上運量最大,密度最高的河段之一,剛建成的諫壁船閘日均船舶通過量已達10萬噸以上。

  江南運河

  京杭大運河自長江南岸六圩—鎮江諫壁口經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平望至杭州。其中,平望至杭州有3條航線,即東、中、西線,如以東線計算,全長323.8公里,大部分底寬20米,水深2米,一般可通航40~100噸級船舶,年貨運量達1600餘萬噸。

  浙江段***南潯—杭州***,全長120多千米,溝通了太湖水系和錢塘江水系,分為東、中、西三條路線,一般以東線代表運河的位置,河道狹窄、彎曲,終年可通機動船舶。當前可通行300噸級的船舶。將京杭大運河拓伸至浙江省東部的寧波港,將為中國內河集裝箱運輸發展乃至內河航運的繁榮帶來契機。規劃中的杭甬運河長240餘千米。位於杭州灣南岸,縱貫錢塘江,曹娥江、甬江水系,全線按四至五級航道標準設計,年通過能力將達4000萬噸。使其成為國家北煤南運的黃金水道,南水北調的大動脈,還極大改善和推動了沿河的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對確保農業的穩產高產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保證作用,綜合利用效益明顯。

  京杭大運河最南端位於杭州拱宸橋***即北三裡橋***,並在橋邊立碑,該橋是一座三孔的拱橋,初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現存橋為清康熙時重建,全長138米,寬6.6米。石砌橋墩逐層收分,橋面兩側作石質霸王靠,氣勢雄偉,下面各有兩個防撞墩,防止運輸船隻撞到橋墩。該橋位於杭州市的上塘路,它坐落在杭州市拱墅區橋弄街,橫跨於古運河之上,是杭州古運河終點的標誌。

  3、相關內容

  京杭運河自北而南流經京、津2市和冀、魯、蘇、浙4省,貫通中國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和

  京杭大運河一系列湖泊;從華北平原直達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織,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國主要糧、棉、油、蠶桑、麻產區。人口稠密,農業集約化程度高,生產潛力大。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滬寧和滬杭鐵路及公路網相繼修建,與運河息息相通;沿線各地工業先後興起,城鎮密集,是中國經濟精華薈萃之地。

  京杭大運河沿線是中國最富庶的農業區之一,工業發達。在兗州、濟寧、棗莊、滕州市、豐縣、沛縣、徐州、邳州及兩淮等有大中型煤礦,連線上海、南京、徐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揚州、杭州等工業城市。為了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沿線的魯、蘇、浙三省對大運河各段進行了整治、擴建和渠化,使千年古運河重新煥發了青春,成為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運河沿線的主要港口有濟寧、徐州、邳州、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吳江和杭州等。

  經濟

  元代會通河和通惠河開通後,京杭運河完成,明代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運管理制度,600年間,運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運繁盛,運河兩岸興起數十座商業城鎮,對古代經濟的貢獻無法估量。

  元代開通海運,但是每年幾百萬石的漕糧、東南的貢賦和官吏商民每年不下億萬件的消費品都要過長江渡淮河,經會通河北運,海外運來的商品過境之後也是經運河到燕京,會通河得名會通,就是因為“江淮之漕,浮汶泗經達臨清,而商旅貿遷,遊宦往來往暨閩粵、交廣、邛 、川蜀,航海諸番貢 之入莫不由是而達”。

  由明而清,每年400萬石***1石約今天27市斤,400萬石大約有5萬4千多噸***的漕糧由運河北上,此外,每年數十萬匹蘇杭織造絲織品運抵京城,江寧、蘇州、杭州三個織造局,專辦御用官用的綢、緞、紗、羅、布匹。湖廣川黔等地的竹木浮江而下,入運河北上,到北京修宮殿,建宗廟。

  物產交流和經濟交流極大豐富起來,明代北方棉花種植很普遍,發達的紡織業在江南,結果自然是棉花南運,布匹北運,太湖流域號稱衣被天下,棉布和絲織品幾百年來一直是運河上的主要貨物。

  杭州、蘇州、揚州、淮安、濟寧、臨清、天津,這些運河邊上的城市,因此成為商品集散地,商業盛衰與運河始終。乾隆年間,蘇州胥門、閭門外的運河碼頭“各省都會客貨聚集,無物不有,自古稱為天下第一碼頭”。邵伯鎮以棉、夏、葛、標、黃草等布及米、豆、竹、木為主要貨物,被稱作“御長十里,客貨雲集,江北第一大鎮”。

  京杭大運河《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他沿京杭大運河南行,輾轉於蘇杭,最終抵達刺桐港***福建泉州***。運河每一個城鎮都能從他的遊記中找到讚美:將陵***德州***運河上南北運輸商品極多,最多的是絲、香料。濟寧商業手工業很發達,“船隻多得令人難以相信”。徐州、邳州、清口、淮安商工農業都極發達,淮安的貨運可以通到40多個城市。寶應、高郵、揚州都是商業手工業為主的城市,很繁華。真州***儀徵***是運河通江口岸之一。長江上每年有20萬艘船航行,每船載重約50萬-150萬斤。真州是鹽、木料、麻等商品集散地。瓜州以工商業為主,產絲織品和農產品。蘇州是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杭州最繁華,“商人如此之多和如此之富,難以言語形容。”

  明永樂之後,官運之外,運河上商運逐漸增加,運河上開始設關收船稅,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戶部從全國所收定額稅銀400萬兩,其中近1/3收自運河上往來的商船。

  北京的什剎海、後海一帶,包括積水潭,正是當年行船漕運的終點,千帆競泊,熱鬧繁華。積水潭的碼頭應該不止一個,環繞積水潭兩岸都可停泊,《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了元大都的繁華盛景。“比較大的碼頭、最熱鬧的景象應集中在離鼓樓最近的銀錠橋、菸袋斜街一帶,最盛時,積水潭舳艫蔽水,盛況空前。”

  當時的文人雅士彙集在積水潭邊賞酒作文,食肆、勾欄等迅速發展起來。“元代最著名的大都雜劇主要活躍在積水潭周圍,一批著名雜劇家聚集於此。”歷史學家們說,當時元大都的社會經濟文化幾乎全集中在積水潭。

  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合,進海河最後流入渤海,漕運鼎盛時,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來往的漕船每年有2萬多艘、官兵12萬人次,商船3萬艘,運河的開通使一個小小的直沽寨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明代漕運使運河通州碼頭盛極一時。明代運河漕船每年有12143只,共分十幫,由124處衛所12萬多軍士負責運輸,因路途遠近而規定各幫至通日期,有序不亂,大多漕船在通州空倉回航。各幫船於通州只許停留十天,最後一批船幫限定十月一日必須返歸。伴隨三月一日首幫漕船至通,亦有大批商船。開漕移師上將燃放“萬頭鞭”,數十檔花會競技,沿途商鋪施茶獻果,賈船擲銀捐物,繁鬧堪比京城各處廟會。清代沿襲此制,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最後一艘漕船離開通州碼頭,景象不再。

  十九世紀海運興起,以後隨著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

  社會

  在社會領域,隨著制度的完善和規模的擴大,漕運逐漸突破其早期以政治功能為主體的窠臼,發揮著越來越廣泛的社會功能,成為維護王朝穩定和制衡社會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古代社會中後期,統治者熟練而頻繁地利用漕運進行社會制衡與調控,消弭諸如重賦、災禍以及物價波動等造成的社會不安定因素。其突出的社會功能有二:一是糴與糶,一是賑濟災荒。唐宋時期,和糴已發展成為一種完善的制度,主要用以調節各地區由於豐歉等造成的收入、上供及糧食市場價格的不平衡。其中,宋代和糴完全是通過漕糧來實施的。明清兩代王朝,著力於漕糧在平糶方面的運用,成效突出。與唐宋不同的是,明清時期的平糶,主要是為了緩解糧食生產、災害等因素對市場造成的衝擊,完全是從調節市場、平抑物價出發。運用漕糧賑濟災荒,自秦漢始就已不乏成功案例。迄至明清,已成為朝廷的一項慣常舉措。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中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資訊。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

  政治

  京杭大運河在政治領域,漕運始終是維繫歷代中央政權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特別是古代社會經濟重心南移後,出現了政治、軍事重心與經濟重心分離的狀況,漕運對於各王朝的政治、軍事意義更加突出。朝廷年復一年地進行著南糧北運,漕糧幾乎供應京城所有居住人員的日常食糧,並極大地支撐著整個中央政府機關的正常運轉。與此同時,漕糧成為支撐王朝軍事體系的重要物質力量,歷代分佈各地的龐大地方駐軍、漫長邊境線上的防禦與進攻、四方征討的各種戰事,許多都是以漕運作為強大物質後盾的。宋人張方平曾說:“今日之勢,國依兵而立,兵以食為命,食以漕運為本。”***張方平:《樂全集》卷23《論京師儲軍事》,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商務印書館***其他朝代何嘗不是如此!

  大運河的開掘加強南北交通和交流,鞏固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統治,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促進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相融合,並且方便南糧北運。漕運之便,澤被沿運河兩岸,不少城市因之而興,積澱了深厚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有人將大運河譽為“大地史詩”,它與萬里長城交相輝映,在中華大地上烙了一個巨大的“人”字,同為匯聚了中華民族祖先智慧與創造力的偉大結構。

  漕運在促進南北文化交流和區域社會開發等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漕運是專制集權政治的產物,具有這種體制中的諸多劣根性;更為重要的是,漕運也是封建王朝攫取天下財富的手段之一,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當中國步入近代社會後,漕運便在社會的鉅變中走向消亡。

  2006年3月,58位政協委員聯合向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提交了一份提案,呼籲從戰略高度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並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產專案。

  京杭大運河2006年05月25日,京杭大運河作為中國春秋至清時期的偉大工程,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11年4月,在揚州召開“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會議”,大運河的申遺工作已經進入倒計時——大運河沿線的北京、河南等8個省35個城市的大運河遺產將整體申報世界遺產,並爭取在201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3年11月,京杭大運河山東段被列入申遺專案的8個重點河段、15個重要遺產點保護專案已全部完成,重點河段保護展示整治工程已完成80%以上,且順利通過世界遺產組織專家的現場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