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古鎮的經典著名散文

  古鎮的歲月誰能懂,古鎮的哀愁誰能明瞭。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篇,希望大家喜歡。

  篇1:惠山古鎮

  一個週日,陽光明媚,我和老公、小侄子來到惠山古鎮。

  穿過“五里香塍”的牌坊,踏著石板路,朝著棉花糖進發。咦?棉花糖呢?遠遠地,發現棉花糖的老位置沒有人。我遺憾地對小侄子說:今天賣棉花糖的人沒有來。小侄子急了:為什麼沒有來?他生病了嗎?我說:可能吧。小侄子不死心:他也許搬地方了。於是我們開始了棉花糖尋找之路。

  先來到惠山美食街***處,停住,猶豫了一下,但是想著剛吃過飯不久,等出來的時候正好品嚐小吃,順便休息一下。於是我們繼續往前,來到丁字路口。左轉是下河塘,一眼望去可以望到很遠,明顯沒有賣棉花糖的。右手邊是錫惠公園的***,裡面正是菊花展,從門口張望進去,菊花開得正豔呢。

  小侄子拉著我的手直往前奔。我忙說:前面是錫惠公園的又一個***,此路不通。可他非要去看過,真是“不到黃河心不死”呀。

  退回來,才發現轉彎處又有新修繕好的古鎮可以逛了。往前走,小路兩邊仍在施工中,到處都是建築材料。有的外面看著煥然一新,其實只有一個門面,裡面還是大坑,只有一堵光鮮亮麗的外牆而已。有的是以前的老建築,外形古舊,一看就不是新建,不過都是鐵把門,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一直往前走,發覺遊人越來越少,棉花糖更是不見蹤影,可是小侄子仍舊不撞南牆不回頭。

  終於走到底了,來到古鎮***處,***被人工堆起的小山圍住,並挖了池塘,有山有水好景緻。小侄子突然對我說:看,大樹病了,在掛鹽水呢。哪呢?哪呢?我四處張望。那,在那。我聞聲尋去,尋找良久,才發現旁邊的大樹上,掛了好幾只塑料袋,插了不少管子。大樹也掛水嗎?老公說:當然,不僅人掛水,動物掛水,植物可以掛水,土地也可以掛水。我恍然:掛水這種通用治病方法通行全球。

  看來棉花糖是確確實實沒有了,小侄子終於死心了。於是我們奔向第二個目標餵魚。按理說:條條道路通羅馬。我認為:往前走一定是可以通的。這回我衝在前面,終於撞到了南牆,只能往回走了。

  沿著原路返回,竟在轉角處又發現一條之前沒有走過的路,於是我們一頭紮了進去。以前我一直覺得古鎮不大,現在我覺得古鎮太大了,要是全部修繕完畢,得多大呀,像個迷宮一樣,一個人我可不敢來了。

  走過惠山古鎮,走過一座座祠堂。我們經過了《環城運河詩廊》,上面鐫刻著李紳的詩歌。李紳無錫東亭人,唐代詩人,官至宰相,他的詩《憫農》二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收百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惡死。”最為有名,婦孺皆知。小侄子已經學過這兩首古詩,對此還是能產生共鳴的。

  走過詩廊,石板路不知通向何處,小侄子不耐煩了,吵著去餵魚,我們也失去了往前一探的興致,開始往回走。無心走馬觀花,匆匆直往前趕,不久惠山橫街在望。右轉經過青花布、九連環,又回到了丁字路口,再右轉不遠就是下河塘了。路的對面是宜興特產店,旁邊有繞繞糖,沒有棉花糖繞繞糖也行,繞啊繞啊,繞成了白色,看著挺誘人的。

  來到下河塘,木船靜靜地停泊在河中,聽說那是仿製的乾隆南巡御船,這艘船外表華麗,做工精細,雖為仿製品但仍能讓我們感覺到乾隆年間的興盛。下河塘曾經的清初皇家南巡要道,一度的繁華之地,現如今空蕩蕩的,顯得沉寂極了。記得上次來時,小河裡種了許多水生的植物,生機盎然。而這次它們都不見了蹤影。

  篇2:古鎮悠思

  九曲黃河,蜿蜒而下,一瀉千里。

  然而,在流經晉陝交界的山西省臨縣境內,在峻嶺峽谷中轉彎的地方,卻被她的支流——湫水河裹攜著大量的沙石攔腰衝出一片亂石磷峋的淺灘,一下子把寬闊平緩的河道推擠成狹窄曲折的凶險湍流。這裡,便是人們稱為黃河第二磧的“大同磧”。

  磧,水渚有石者。乃河流中的險灘。可能與晉陝一帶的方言有關,人們把這種險灘稱之為“磧”。黃土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得黃河在入晉的河段中,形成了許多以磧命名的河道。從上游往下,有偏關縣的老牛灣磧、河曲縣的樑家磧,僅府谷縣境內就有死河磧、新磧等十餘個磧……一直到臨縣的大同磧。黃河最大的磧是壺口瀑布。

  磧大多都是由黃河的支流沖積而成,共同特點是彎急浪大、石多水淺。船隻下行過磧,如葉落湍流一般難以掌控,稍有不慎就會船毀人亡。然而,與眾多的磧相比,大同磧卻是獨一無二的。這磧把河道寬度一下子從400多米擠縮至80多米,而不斷堆積的沙石把河床高高的抬起,與下游形成了落差巨大“跳崖水”。叱吒風雲的老艄,面對奔騰咆嘯的黃河,憑著一身肝膽,闖過了一個又一個凶灣險磧,然而,面對大同磧,他們膽怯了,退縮了。在這裡,他們不得不拋錨收帆,偃旗息鼓。蜒綿數千裡的黃金水道就此戛然而止。大同磧大不同!

  這大同磧,讓黃河上游滿載貨物的商船望河興嘆,不得不改為陸路運輸。於是,這裡便成了貨物中轉的“水旱碼頭小都會”,於是,這裡“人煙輻輳,貨物山積,船泊疊岸,駝鈴不絕”。因而成就了明、清至民國200年間商賈雲集、繁華鼎盛的“九曲黃河第一鎮”——磧口古鎮。

  帶著悠悠的懷古情思,去踏尋母親河畔古老的文明。在陽光明媚的春日,我和妻子惠潔驅車向黃河岸邊的古老小鎮進發。

  【一】

  在家沒有做足“功課”,上路就全靠導航儀了,設定了“高速優先”,結果繞了遠道。

  早上八點多從太原出發,上太汾高速,一路狂飆,倒也順暢愜意。然而從離石下高速北上磧口卻曲折難行。公路上的路標不是很明確,弄得我們也不敢過分依賴導航儀,因而不得不隨時停車問路,耽誤了不少時間。

  特別是進入臨縣境內,讓我們人未到磧口,倒先“領略”了一番當地的“民俗風情”。

  走到成家莊鎮時,恰巧遇上了一家辦喪事的。繁華地段,一群披麻戴孝的人舉著巨大的花圈擋在路中央,幾個描眉畫眼、穿紅戴綠的中年婦女扭動著肥碩的腰肢,在嗩吶鑼鼓的吹打聲中手舞足蹈,竟如入無人之地一般,再加上圍觀看熱鬧的,硬是把來往車輛堵了延綿數公里。

  警車呼嘯而來,可一看這陣勢,交警們也只能和我們一樣呆呆地看著。那表情彷彿在說,必竟人家死人了嘛!

  我忽發奇想:要是此刻恰巧有一位省部級以上的首長路過,又會是怎樣的情形呢?

  我不知道應該批判的是我的官本位思想,還是眼下官本位的現實,好在鄙人不過一介百姓,只是滿足一下戲捏的心理需求罷了。

  是交警陪著我們直到曲終人散才匆匆趕路的。這讓我們在焦躁的等待中感到了些許的安慰。同時也讓我們覺得即使是“國家機器”也不得不向無良風俗妥協的悲哀。更讓我們發出山西旅遊事業發展環境亟待改善之感慨。

  【二】

  車子沿著一條近乎乾涸的河流右轉,越過一座刻著“麒麟橋”字樣的石橋頭。驀地,眼前豁然開朗,一條寬闊的大河橫亙在前面。

  “黃河!”我驚歎道。在水資源十分匱乏山西,遇上這麼寬的河流,也只能是黃河了。

  導航儀提示目的地到了。

  踩住剎車,下車觀望。這是一個兩河交匯而形成的“T”字形地勢,那幾乎乾涸的河床徑直地伸向前面的大河,並在大河的河床上形成一個喇叭口狀的巨大淺灘,陽光下遠遠望去,亂石累累,波光粼粼。可以聽到嘩嘩的流水聲。

  顯然,這是一條黃河的支流,我斷定此乃湫水河是也。

  湫水河兩岸山巒起伏。古樸典雅的麒麟橋飛架其上,將山下的公路連線起來。橋的那邊,一座看似賓館的建築依山而建。樓前紅燈高掛,招牌醒目,為這古老的山川憑添了幾許現代的氣息。

  仰望右邊的山頭,一座翹簷碧瓦的古老建築雄居其上,與對面的大河形成對峙之勢。山下是一片古樸滄桑、店鋪林立的鬧市。鬧市街口的空地上,一頭駱駝昂首佇立著,旁邊蹲著一位頭上裹著羊肚毛巾,身披羊皮坎肩的老農,似在等待著遊人的光顧。

  循著街口向裡望去,各種買賣攤位一個挨著一個,叫賣吆喝聲此起彼伏,整個街巷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好不熱鬧。這景象彷彿是另一種版本的清明上河圖,讓人恍若穿越時空而置身古老的市井。

  我和惠潔趕忙打問,原來,面前橫亙的大河果然是黃河。當地的老鄉告訴我們湫水河屬季節性河流,現在正是枯水期。右面的山叫臥虎山,山上的古建築便是當地的名勝黑龍廟,不用問,臥虎山下的鬧市便是磧口古鎮了。

  磧口,終於到了!

  我看了一下手機的時間,此刻已是快下午一點了。

  260公里的路程走了竟四個多小時。

  太悲催了!

  篇3:靖港古鎮

  古往今來,隨著歷史的變更和遷移,許多的城市由繁榮走向蕭條,又由許多的城市從默默無聞走歷史大舞臺,總有那麼一個時期,歷史名人,文人旅客,在此毫不吝嗇揮斥他們的筆墨,題詞,作詩,生活一段時間,或者造福一方百姓,久而久之,廣為傳誦,成為典故,於是,後人又會因為他們的詩詞歌賦,替他們修繕樓臺閣舍,融于山,融於水,情景相移,景以心生,互相幫襯,相得益彰,這算得上是有意思的事情了,中國的地域文化和歷史文化融入的那麼自然溫潤,貼切透明。

  所以,當朋友孫亞明先生問起長沙周邊有什麼文化古鎮時,我毫不猶豫的選擇帶他逛逛靖港,另外有倆位故交一路同行,於是一起四人從長沙大清早的就出發了。我已經不是第一次來過這裡了,但我是不大記得路的一個人,在車上,不斷的開啟導航系統,有時候乾脆就把車停在路邊,等導航好了再繼續前進,奇怪的是,他們三個都不急,莫非他們三人都認為,我結巴巴的表情絲毫影響不了他們尋找文化古鎮的熱情!

  ***二***

  我們要去的這個地方是臨近長沙市西北一隅的一座古鎮,得水運優勢,坐落於湘江西岸,曾為三相物資集散的繁榮商埠,美其名曰“小漢口”,這裡自湘江之水滔滔而來滾滾而去,因偽水與湘江在此接攘,在此建立一個避風港,曾有民謠說道:“船到靖港口,順風也不走”,在唐朝以前,此地被稱為”蘆江””偽港“,而靖港的美名相傳是為紀念唐朝大將李靖,李靖隨唐太宗李世民連年征戰,屢立戰功,官職兵部尚書,開國之初,奉唐高祖之命鎮守長江湘江一帶,兵營駐紮在偽水港口,李靖治軍有方,嚴格律己,很受百姓愛戴,在貞觀八年***634年***吐谷渾部侵擾大唐邊界,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受阻,而此時的李靖已是花甲高齡,聞訊後,主動請命奔赴前線,他離開長沙去漠北以後,偽港的百姓一直很懷念他,於是把他駐紮過的“偽港”更名為“靖港”,在《長沙縣誌》裡說:“唐李靖駐兵於此,秋毫無犯,百姓德之,名曰“靖港”,以志不忘”,可見,這已經不是傳說,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史料記載。

  也不知道是何年何月,靖港的百姓為感佩李靖的功績,特為他修建祠堂拜祭,至今紫雲宮戲臺上楹聯上還刻著:“溯湘水南來 百里河山 仗此樓臺鎖住,喝大江東去 九天煙雲 好憑弦管吹開”,氣勢巨集偉,不可一般,浩淼的湘水滾滾北去,靖港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繪製的是一幅繁榮昌盛的歷史縮圖。

  ***三***

  靖港地處長沙西北五十里,扼湘江逆上,戰略位置是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這裡是天然良港,水路暢通,和喬口鎮相鄰,與另一個文化古鎮“銅官鎮”隔河相望,這裡曾經是通往益陽,湘陰,寧鄉以及望城糧食的集散轉運地,也是省內淮鹽經銷口岸之一,可謂是商賈雲集,市場活躍,與同常德津市,懷化洪江並列為湖南省繁榮三鎮。

  咸豐四年***1854年***,太平軍徵湘軍佔領靖港,四月,石貞祥率徵湘軍大敗曾國藩水師于靖港,曾國藩在銅官鎮悲憤填膺的投河自盡,當然,他沒能死掉,不然也就沒有後來的豐功偉績了,敗後六天,湘軍水師彭玉麟,陸師塔齊布,合力攻擊太平軍,太平軍被迫退守嶽州,如今走在靖港的青石板路上,望著風平浪靜的偽水河域,不敢相信這是當年曾國藩在歷史轉折點的主要戰場,如今一百多年過去了,靖港恢復了唐朝以前的安穩與祥和。

  走在靖港的古街,清瓦礫,白粉牆,整齊排列的店鋪大都是關門歇業,過去的米鋪,陶瓷鋪,印染鋪,修理鋪…….這些靠著祖傳下來的手藝,零零散散的躲避著歷史,顯得那麼孤零與無助,我們的腳步賣得緩慢而沉重,怕驚擾了靖港選擇的寧靜,他一定是累了,繁華了那麼多年,看盡了世間的冷暖與辛酸,有人在這裡歡笑,有人在這裡哭泣,有人在這裡揮霍,有人在這裡沉淪,那些鮮豔的殘酷的偽裝的悲哀的,通通在這裡劃上了一個滿滿的句號。多少年代多少歲月多少眼淚和呼喊,夾雜著歷史的塵埃一起埋葬和燒燬,他好像又在重新起航,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靜靜的看著世事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