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鑑賞

  李清照的《一剪梅》總有如絲如縷的憂愁,揮之不去,又如有縹緲如煙的清愁,陣陣襲上心頭,隨形而動。接下來請欣賞小編給大家網路收集整理的。

  一

  本篇抒寫的是普通的秋日別情,是作者為懷念其夫趙明誠所作,上闋從秋日獨自泛舟出遊寫到明月高照閨樓,無論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歸家,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心上之人,盼望他從遠方寄來“錦書”。下闋以花落水流比擬丈夫離開自己以後的寂寞寥落之感,說明彼此伉儷情深,兩地相思難以消除。我們可以見到,柳眉剛剛舒展,心中又見翻騰,詞語淺近,感情深摯,體現了漱玉詞的藝術風格。

  集評:

  離情慾淚。讀此始知高則誠,關漢卿諸人,又是效顰***《楊慎批點本草堂詩餘》卷三***。

  此詞頗盡離別之情。語意飄逸,令人省目***《草堂詩餘評林》卷二***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白雨齋詞話》卷二***。

  詞一開篇:“紅藕香殘玉簟秋”,荷花已然凋殘,盡是一片清秋冷落時節,這個“秋”字,正是作者觸發情懷的節點,是緣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氣的基礎。作者把“秋”這個抽象化的季節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徵的“紅藕香殘”來表達。同時,秋涼的“香殘”景象和清颯氛圍最能激起人們的愁情幽緒,這在古典詩詞是極為常見的,這說明了其審美上的物件特徵和心理意緒上的對應同構關係。作者巧妙的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對主體心理意緒的掩蔽,使讀者產生審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體的自然物象作為引發情緒的媒介。即不是意大境小,也不是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間的相互契合。

  作者淡起微推,首先用淡筆勾勒季節特徵,其後輕推出抒情主體的形象。“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兩句足可玩味,“輕”,言其悄悄然;“獨”,曰其僅然一身。何以如此?詞至此可謂不著一字,然而其意脈潛隱其中,直到“雲中誰寄錦書來”,其潛隱之意脈方才顯豁,終顯其表層意象。作者眺望秋際雲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錦書來”,於是緊接“雁字回時”一句。“雁字”既是眼前實景,雁陣歸然,長空嘹唳;也是寄興之景,所謂鴻雁傳書,本就是具有民族本色的傳統意象,含有象徵意義。當這這種翹首引懷,待書於景的意識,最終成為顯性意識時,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所內蘊的深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釋。其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孑然一身,靜靜地等待雁傳尺素,獨自咀嚼那離別的傷情,悄然的排遣那銘心的思念。在這“輕”與“獨”中不事張揚,無需為伴的去回味、咀嚼、體驗、領略。上闋煞尾處,忽見“月滿西樓”這一景象描述。這一收筆,絕極妙極。不但呼應了首句“紅藕香殘”的景象,且同時組成了一個空間上的立體環境體;紅藕、蘭舟、雁字、西樓。作者亦身在其中,獨處一角,可謂身入詞境。這時候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空間感下透現的時態感觀,時空的靈動躍然紙上,此時流轉在我們心間的是作者的情與意的深度交融,於是從最初的繪畫美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美學層面,意境美。

  本篇詞作,上闋隱然相思之意,下闋則直宣情愫。“花自飄零水自流”,乃借景抒懷,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傷感與無奈。可以說字字緊扣“相思”這一詞中意脈。“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作者述及與丈夫身處兩地,共處一種思緒之間,表明了作者與丈夫的心靈感應同為一律。可見此處是為雙向而動。這與前人所作大部為對月獨抒懷的感情脈思有著顯著區別。然而“此情無計可消除”,作者如何為之?結尾處“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兩句絕妙好詞,除讓人啞然稱絕之外,唯有嘆然。作者一路寫來,或寄情於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時露時顯,於結尾處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頂明珠,給讀者以強烈的審美刺激,使之心靈為之震動,深思、遐想。長時間的體驗箇中三味。

  作者以其獨特的方式感知著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自然情感,並以她獨特的藝術技巧將之呈現,並在這一瞬間凝為審美的精華,使之作品產生永恆的藝術魅力。這就是所有傳世鉅作所共有的,在各個層面上以獨具個性化的表現手法傳達出人類的普遍意識情感,喚起不同時代、民族、國界的人們的善良的審美體驗。

  二

  這是一首傾訴相思、別愁之苦的詞。這首詞在黃昇《花菴詞選》中題作“別愁”,是李清照寫給新婚未久即離家外出的丈夫趙明誠的,她訴說了自己獨居生活的孤獨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歸來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記》說:“易安結褵***婚***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作者在詞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縱即逝的真切感受,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語言表現出具體可感、為人理解、耐人尋味的東西。

  詞的上闋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 寫荷花凋謝、竹蓆浸涼的秋天,空靈蘊藉。“紅藕”,即粉紅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蓆。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瞭蕭疏秋意的時節,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閒愁起了襯托作用。表面上寫出荷花殘,竹蓆涼這些尋常事情,實質上暗含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樑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讚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間煙火氣象”。“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寫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詞人解開綾羅裙,換著便裝,獨自划著小船去遊玩。“輕解”與“獨上”,栩栩如生地表現出她的神態、舉動。 “輕”,寫手腳動作的輕捷靈敏,表現出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少婦心情。正因為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上。 “獨”字就是迴應上句的“輕”字,點明瞭下闋“愁”字的癥結。 “獨上蘭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並非閒情逸致的遊玩。昔日也許雙雙泛舟,而今獨自擊楫,恩愛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歸,怎不教她愁情滿懷。 “雲中誰寄錦書來?”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書抵萬金”。“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現的外在表現。 作者藉助於鴻雁傳書的傳說,畫面清晰,形象鮮明,它渲染了一個月光照滿樓頭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悅的背後,蘊藏著相思的淚水。“月滿西樓”寫月夜思婦憑欄望眺。月已西斜,足見她站立樓頭已久,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極。 盼望音訊的她仰頭嘆望,竟產生了雁足回書的遐想。難怪她不顧夜露浸涼,呆呆佇立凝視,直到月滿西樓而不知覺。

  下闋“花自飄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飄零東流。其實,這一句含有兩個意思:“花自飄零”,是說她的青春象花那樣空自凋殘;“水自流”,是說她丈夫遠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們仔細玩味,就不難發覺,李清照既為自己的紅顏易老而感慨,更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讓它白白地消逝而傷懷。這種複雜而微妙的感情,正是從兩個“自”字中表現出來的。這就是她之所以感嘆“花自飄零水自流”的關鍵所在,也是她倆真摯愛情的具體表現。當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諸如離別,均給人以無可奈何之感。“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這是有情人的心靈感應,相互愛慕,溫存備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二人心心相印、情篤愛深,相思卻又不能相見的無奈思緒流諸筆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種相思之情籠罩心頭,無法排遣,蹙著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湧上心頭,其內心的綿綿愁苦揮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卻上”兩個詞用得很好,把真摯的感情由外露轉向內向,迅疾的情緒變化打破了故作平靜的心態,把相思之苦表現得極其真實形象,表達了綿綿無盡的相思與愁情,獨守空房的孤獨與寂寞充滿字裡行間,感人至深。這和李煜《烏夜啼》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境,成為千古絕唱。

  總之,《一剪梅》筆調清新,風格細膩,給景物以情感,景語即情語,景物體現了她的心情,顯示著她的形象特徵。詞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尋味。

  三

  這首詞,根據題名為元人伊世珍作的《瑯繯***糹換女***記》引《外傳》雲:"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但如王學初在《李清照集校注》中所指出:"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傢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生無負笈遠遊事。此則所云,顯非事實。"何況《瑯繯***糹換女***記》本是偽書,所引《外傳》更不知為何書,是不足為據的。玩味詞意,這首詞決不是作者與趙明誠分別所寫,而是作於遠離後。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一些詞評家,或稱此句"遊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或讚賞其"精繡特絕"。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花開花落既是自然景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徵;枕蓆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液化死淒涼獨處的內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順序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雲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後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雲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誰"字自然時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子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說時無人寄也。迴文織錦、雁足傳書,詩詞中濫熟故典。易安在這裡無意於用典,不過拈取現成辭藻寫入句中,習用故不覺耳。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部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於詞人心頭的。

  詞的換頭"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六之景,時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之恨。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後面的五句,轉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閒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閒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雲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儘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幄的《青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的效果。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閒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新已籠罩深愁,此情句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這首詞的結拍三句,是歷來為人稱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仲淹《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脫胎而來,而明人俞彥《長相思》"論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兩句,又是善於盜用李清照的詞句。這說明,詩詞創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新貌,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點化總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李清照的這一點化,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認為範句雖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兩相對比,範句比較平實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藝術效果;李句則別出巧思,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的平鋪直敘,給人以眼目一新之感。這裡,"眉頭"於"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上由更大的吸引力。當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非一枝獨秀。它有賴於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前後映襯,而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機的《草堂詩餘評林》稱此詞"語意飄逸,令人省目",讀者之所以易於為它的藝術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