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學家張養浩生平簡介

  張養浩,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又稱齊東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張養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代及後世稱揚,是元代名臣之一。與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並稱為“三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張養浩生平簡介

  張養浩,元代時期人士,漢族人,字希孟,他的家鄉位於如今的山東濟南。張養浩一生經歷數朝,在政治方面和文學方面都很有成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張養浩出生於一個頗為富裕的家庭,這樣的背景給他創造了一個較為良好的生活環境,給了他就學機會。少時,張養浩就極為勤奮好學,並且品行端正。他七歲時,曾在送別外祖父一家的路上撿到別人掉落的錢財,在錢財的主人早已走出很遠距離的情況下依舊選擇追上去交還給失主。可見張養浩的良好品德。幼時,張養浩對學習極為勤奮熱衷,經常不分晝夜地讀書,即使在父母制止後仍舊在晚上偷偷點燈讀書。

  十七歲時,張養浩憑藉遊歷濟南時所作的一首詩《過舜祠》而在文學界嶄露頭角,後又作出多首常被世人傳頌的優秀詩作,譬如《白雲樓賦》這篇文章曾一度讓世人爭相傳讀抄寫,張養浩還因這篇文章被推薦為東平學正。

  二十三歲時,張養浩遵循他父親的希望步入仕途,升官數次,曾於元貞三年官至中書省掾屬,後又於大德九年出任堂邑,直至元武宗時期返回京城,擔任監察御史一職。在之後又在元仁宗麾下任職。張養浩做官期間盡職盡責,頗受多個皇帝的讚揚和喜愛。

  張養浩在政治方面的成就主要有推動了元朝科舉考試的恢復,促進了元朝開國後首次科舉考試的成功進行;在天曆二年,元朝面臨大旱災時,他不顧自己病弱的身體堅持趕赴旱地上任賑災,拯救眾多百姓於水火;他還編寫了《三事忠告》,它對於歷史學家們對元朝時期的政治思想及社會風氣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張養浩行義

  《張養浩行義》是一篇講述張養浩做義事、踐行道義故事的古文。文章主要講述了張養浩的生平事蹟,文章重點介紹了張養浩在為官期間所盡的職責以及所做的義事。

  《張養浩行義》著重描寫的是他在做官時發生的事。張養浩在堂邑擔任縣尹時,不僅摧毀了那些沒有許可證明的神祠,還免去了一些有前科的人每月兩次的例行官府審問,同時還嚴厲懲罰了那些違法犯罪卻仍未被處置的人。當地百姓對張養浩諸多行為感到非常感激,即使他已離開多年,百姓們依舊記著他,立碑傳頌張養浩的功德。

  元英宗時期,張養浩被命加入中書省。在一次元宵節,張養浩將皇帝想在皇宮內掛花燈的打算上表給了左丞相拜住。之後拜住就進宮勸諫皇帝,並將張養浩的奏摺呈給皇帝看。皇帝看過奏摺後就確定那是張養浩所寫,取消了花燈計劃,同時表彰了張養浩的正直。

  天曆二年,恰逢陝西大旱,張養浩被命令前往陝西任職。張養浩在離家之前把自己的財物分給了村裡的窮苦人家,在去任職途中,遇上還活著的災民就賑濟他們,遇到已經死了的災民就將他們埋葬。途經華山,張養浩還很長時間哭拜在廟裡求雨,或許是張養浩的善意感動了上天,那之後就下了大雨,解決了大旱危機。那段時間,張養浩還解決了奸商汙吏營私舞弊的現象,帶領富有的人家出賣糧食給平民百姓,併為他們向朝廷請求納糧補官的機會。

  張養浩在陝西任職期間,一天到晚都牽掛著百姓的事,時間一長,就生病去世了,享年六十歲。

  張養浩傳

  《張養浩傳》這篇文章出自《元史》,文章內容主要是講述張養浩的個人資訊以及他的生平事蹟。文章沒有全面講述張養浩的諸多事蹟、成就,主要重點描述了幾件能夠體現張養浩品行和特點的事情。

  《張養浩傳》大致內容是這樣:張養浩,字希孟,家鄉位於濟南。自小他就非常有道德,品行端正。在一次他出門時,撿到了一個人掉在路上的錢,那個時候掉錢的人已經走出很遠了,但是張養浩還是追了上去,把錢還給了那個人。張養浩十歲的時候就非常好學,讀書不分日夜,在父母擔心地加以制止時,他就白天背書,晚上偷偷點燈讀書。張養浩勤奮的事情被按察使焦遂聽說後,就推薦他去做東平學正。

  後來,張養浩在京師遊歷學習時,把自己所寫的作品拿給了宰相不忽木看,宰相看後為他的學識才能感到驚奇,並任用他為禮部令史,推薦他加入御史臺。在之後有一次,張養浩生病了,不忽木來探病,在看到張養浩簡陋的居住環境時大為感嘆張養浩是能夠勝任監察御史人。

  於是張養浩後來成為了不忽木的屬官,又被任命為堂邑縣尹。在有那種縣尹所住的房子不吉利,入住的人都會遭遇不幸和災難這樣的傳聞情況下,張養浩依舊選擇了入住。在堂邑任職期間,張養浩帶頭搗毀了數十所未有設立許可的神祠,還免去了有違法前科的人每個月需要去兩次官府進行例行審問檢查,使很多曾經有前科的人對此非常感動並從此改過自新。張養浩在寬容對待有前科的人的同時,嚴懲那些犯罪卻未曾被處理的人。

  即使張養浩離開堂邑多年,堂邑當地的百姓依舊記著他,為他立碑,傳頌他對堂邑百姓做下的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