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理學家吳澄生平簡介

  吳澄***1249年—1333年***,字幼清,晚字伯清,撫州崇仁鳳崗鹹口***今屬江西省樂安縣鰲溪鎮鹹口村***人。 元代傑出的理學家、經學家、教育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吳澄生平簡介

  瞭解元代吳澄簡介得知,吳澄生於公元1249年,卒於公元1333年,享年84歲。吳澄字伯清,是江西安樂人。吳澄在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出生,祖父吳擇為人寬厚,擅長寫詩作賦。父親吳樞樸實謙遜,性格純良。吳澄自幼在父親的薰陶下,也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年,吳澄家鄉爆發了瘟疫,當地醫生擔心瘟疫會傳染給自己,就閉門不診。吳澄的父親眼見瘟疫越來越凶猛,心中非常著急。

  吳澄的父親連日上山採集中藥,並將熬好的中藥挨家挨戶的送給病人服用。在吳澄父親的治療下,很多患者重新恢復了健康。吳澄在父親的影響下,也成為了一個體恤百姓疾苦的人。為了讓吳澄接受更好的教育,父親吳樞在吳澄5歲時,為他聘請了一個老師,只要老師講授過的文章,吳澄都能過目不忘。年邁的祖父非常寵愛吳澄,認為吳澄長大後,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公元1258年,吳澄開始攻讀理學大家朱熹編著的《大學》、《中庸》等四書。

  在學習過程中,吳澄對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公元1264年,時年24歲的吳澄陪同祖父前往江西臨川參加鄉試,機緣巧合之下,吳澄認識了程若府、程若庸兩位理學大家。不久之後,吳澄拜入二程門下學習理學。宋朝滅亡後,吳澄隱居家鄉,潛心修著文章。元朝初年,吳澄被元朝廷徵召,而後出仕擔任國子監丞一職。公元1321年,吳澄擔任翰林學士。

  吳澄的成就

  吳澄的成就主要體現在理學和經學兩方面。從某一方面來說,經學和理學是吳澄的最高成就。吳澄自從對朱熹理學萌發了極大興趣後,他一直努力探索朱熹的五經。在學習探索過程中,吳澄又提出了新的理學思想,直到他晚年間,才修成了《五經纂言》一書。除了《五經纂言》之外,吳澄還著有《書纂言》、《春秋纂言》、《孝經定本》、《道德真經注》等多部書籍。

  黃宗羲曾以極高的評價讚揚了吳澄的成就。黃宗羲說:“朱子門人多習成說,深通經術者甚少。草廬《五經纂言》,有功經術,接武建陽***朱熹***,非北溪***陳淳,朱熹“高弟”之一***諸人可及也。”從黃宗羲對吳澄的評語中,便可看出吳澄在理學方面的成就是傑出而又顯赫的。正如黃宗羲所說的一樣,吳澄編著的《五經纂言》深入探討了理學的精要,為了讓世人明白理學精髓,吳澄從義理方面加以疏解和闡述。

  從另一方面來說,吳澄擺脫了漢朝和唐朝侷限於文字訓詁的治經方法,在五經研究上,吳澄引導了宋朝和元朝的義理疏注的發展過程。值得一提的是,吳澄在經學方面的成就是非常顯著的。元代時期不乏有研究五經的學者,但是唯有吳澄的成就最為顯著和傑出。其次,理學是吳澄的又一大成就。在著述中,吳澄分別以道統論、心性說、天道觀三個方面來闡述自己對於理學思想的理解。

  吳澄窮究五經

  吳澄到了晚年,更加專心致志,窮究“五經”。在總結數十年治經成果的基礎上,著力撰寫了《五經纂言》,完成了經學史上的一大壯舉,實現了他終生研究經學的巨集願。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吳澄漫遊宜黃***今江西宜黃縣***,入山留居五峰僧舍,歷時六月有餘,修成《易纂言》。

  延祐五年***1318年***春,吳澄除集賢直學士,特升奉議大夫,朝廷當即委派集賢修撰虞集奉詔前往江西迎致。吳澄應召,於五月啟程,八月到達儀真***今江蘇儀徵縣***,突然疾病發作,不能前行,只得暫時滯留淮南。十一月寓居建康***今江蘇南昌市***,修成《書纂言》以後返家。

  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朝中元老大臣一致舉薦吳澄為當代天下儒士之冠,故有旨超授翰林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進階太中大夫,並委派直省合人劉布囗齊奉敕前去聘召。舍人到了崇仁,代英宗向吳澄殷勤致意,還說:“皇上固知先生年事已高,所以來召者,必欲見先生,宜毋以此為辭!”吳澄拜命即行,於五月抵達京師,六月入翰林院就任。七月,詔令吳澄撰寫《金書佛經序》,以資皇室追薦冥福之用。他頗有異議,後因英宗駕崩而止。

  泰定元年***1324年***二月,朝廷採納江浙行省左丞趙簡的建議,大開經筵進講。中書平章政事張珪主持講席,分派吳澄擔任經學講官。三月,吳澄為泰定帝講述《中庸》“舜其大孝”章以及《資治通鑑》數條。由於他進講時言溫氣和,經旨敷暢,頗得古人勸講之體,因此使泰定帝聽後甚為滿意。七月,吳澄奉詔纂修《英宗實錄》。次年十二月,纂修事畢,吳澄又告病還鄉。

  泰定三年***1326年***。張珪上疏泰定帝,懇請起用吳澄。他說:“翰林學士吳澄,心正而量遠,氣充而神和,博考於事物之賾而達乎聖賢之蘊,致察於踐履之微而極乎神化之妙。正學真傳,深造自得,實與末俗盜名欺世者霄壤不同。粵自布衣,一再收召,超擢學士,有識君子不以為過。前當講明創切,溫潤完厚,康健聰明,經學之師,當代寡二。雖蒙恩賜存撫,為禮甚優,然合召還,資其學問,良非小補。”

  於是,泰定帝下詔加授吳澄為資善大夫,仍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但吳澄終究稱病未赴。

  吳澄閒居故里,依然一如既往地精心研究“五經”,繼《易纂言》《書纂言》之後,他又陸續修成了《詩纂言》《春秋纂言》《禮記纂言》《易纂言外翼》等書。

  元順帝元統元年***1333年***六月,吳澄不幸感冒得疾,家人延醫診治無效,竟於當月二十五日與世長辭。噩耗傳至朝廷,有旨加贈資德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臨川郡公,諡號文正。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