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經典宣傳海報模板

  小提琴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是現代管絃樂隊絃樂組中最主要的樂器。小提琴的宣傳廣告海報也是經常可以看到的,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會喜歡!

  



  小提琴宣傳創新海報模板



  初學者選小提琴的方法

  按音量分

  接著我們來看初學者的些特性。

  1.技術還很不成熟,拉出來的聲音很難聽,甚至像殺雞,音更是不準,拉的人不知聽的人的痛苦。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所以不用再細表。

  2.對小提琴都還不熟悉,更談不上對音色的理解,若要談音質如何如何簡直就像是對牛彈琴,所以我只談音量的大小,不討論音色的優劣。

  音量大,好聽的說法是亮,而更實際的情況是利,請試想一下,一個初學者拉一個音量這麼大,聲音這麼尖銳的小提琴,會是什麼狀況,肯定是嚇人的。因此有很多初學的成人學生和家長都會問,有沒有方法能讓音量小一點,例如加裝弱音器等,以免吵到鄰居,由此可見一般。

  音量小,好聽的說法是溫暖,而實際是悶。悶,除了不利於演奏之外,我還沒想到有什麼壞處。因此對初學者而言,我的建議當然是寧可選音量小的琴而不要音量大的琴。再試想一下,一個五音不全的人,在家裡小聲的唱歌當然是很好的事,開心嘛。但是如果是用麥克風唱而且把喇叭開的很大聲,就像多拉A夢裡的胖虎,你看這多可怕,這個理由實在是簡單到不行,但是……唉。

  在這裡說這個觀念不是說給家長聽的,重點是說給音樂教室,樂器行,尤其是製造廠商聽的。建議這些廠商不要再生產標榜音量大的琴了,饒了我們大家吧。也建議音樂教室和樂器行不要進標榜音量大的琴,這樣的琴滿街都是,實在是太普遍了。

  這樣說來好像是要置這些廠商於死地,其實不是,也沒那麼嚴重,而是建議這些生產者能生產出音量小一點,悶一點的琴都無所謂,讓學生、家長、老師及所有的人都舒服一點。

  方法其實很多,有的很簡單,有的當然比較複雜,簡單的例如琴碼不要太薄,也就是換一個相對厚一點的橋就會有幫助。再則是將琴碼削低一點,一般琴絃與指板的距離都太高了。再則是牽扯到琴頸的設計,要求小提琴指板到面板的距離投射高度近一點,所以這就複雜一些,最難的當然就是琴體的設計了。這些對生產的工廠而言一點都不難,重點是要不要做,只是他們認為音量大的琴比較好賣而不願意做。

  說到這裡,有一個很好玩的情況,初學者適宜使用音量小的琴,理由如前述,但音量小的琴不好賣,怎麼樣,詭異吧。這裡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值得商榷,接下來就來探討。

  小提琴發展的初期,音樂表演的形式,一般都是小型的演奏,如在宮廷表演等,對樂器音量的要求不大,但19世紀以後因為有大型音樂廳,因此對樂器音量的要求也更高,尤其是小提琴協奏曲,獨奏的小提琴要和2管甚至是4管編制的交響樂團合奏,其對音量的要求是可想而知的,就是因為有這樣的要求,世界最頂級的16到 18世紀義大利克雷蒙那3大家族的琴,幾乎都被修改過,例如加長加大低音樑,抬高加長指板等,其目的就是要加大琴的音量。從此以後形成一個觀念,好的小提琴音量絕對不能小,否則不利演奏,不利演奏就不能是好琴,不是好琴就不能賣出好價錢。摸著良心說這是有道理的。

  但是請注意,這樣的要求是針對世界頂極的小提琴及獨奏家而言的,不是一般拉小提琴的人,當然就更不是初學者。

  從此製作高檔琴要求大音量形成一種必須,進而全面影響所有檔次的琴。

  記得學生時代有機會和同學拉二重奏,人家用的是不錯的手工琴,而我用的是普通的學生琴,結果我的音量被壓的死死的,借人家的琴來試拉,發現人家的琴不但音色好,而且音量大,好拉的不得了,羨慕得要死。難怪在當時大家都有一個觀念,好的琴不但音色好而且音量大。這個觀念一直根深蒂固的影響我很多年。

  以上所說的,一則是從歷史的角度說明,另一則是說自己的親身體驗,在在都證明音量大的重要,這似乎是顛撲不破真理,也是被生產標榜音量大的廠商奉為無上依據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樣才可怕,沒有人敢反駁這樣的理論,而這些理論觀念的提出者都是世界最頂級的制***修***琴師,它們的觀點當然對,但是生產者沒考慮到使用者的目地,一味拿專家的觀點來賣琴,才會形成我所謂的似是而非。

  我再一次強調,現在討論的是初學者使用的琴,而不是音樂系主修小提琴的人應使用的琴,更不是演奏家要用的琴。拿專家針對頂級演奏家而提出的觀點,套用在初入門的學生身上,請問適合嗎,根據最前面的分析說明得知,當然不適合,只因為這樣的觀念太普遍了,所以特別提出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