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的成語故事

  “方法對於我們並不陌生,尤其現代社會,人們做任何事情都強調方法和策略。”小編為大家整理兒童的成語故事,供大家學習!

  ***一***:千載難逢

  當此之際,所謂千載一時不可逢之嘉會。

  釋義“載”,午。“逢”遇。千年也難得碰到一次。形客機會極其難得。故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韓愈,小時候就成為孤兒由他的嫂子撫養。他刻苦自學。年輕時代就博覽群書,在學問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5歲到京城,擔任國子監博士,後來又被提升為刑部侍郎。當時佛教盛行,連唐憲宗也很祟尚佛教。他聽說有所寺院裡安放著一塊佛祖釋迎牟尼的遺骨,便準備興師動眾,把它迎進宮裡禮拜。韓愈對此很反感,寫了一篇《諫迎佛骨表》加以反對。其中提到,佛教傳人中國後,帝王在位時間都不長;想拜佛求保佑的,結局必然是悲慘的。

  唐憲宗看了這表。十分惱怒,認為韓愈不只是故意與自己作對,而且用歷史來影射自己活不長。為此,要將韓愈處死,虧得宰相為他說情,才改為貶職,到潮州任刺史。

  唐朝中期,中央統治權力日益削弱。憲宗執政後,改革了前朝的一些弊政,因此中央政權的統治有所加強。被貶到潮州的韓愈,針對這一情況,再次給憲宗上了《潮州刺史謝上表》,極力為憲宗歌功頌德,以便重新得到信任,回到朝廷工作。

  在這道表中,韓愈恭維憲宗是扭轉乾坤的中興之主,並且建議憲宗到泰山去“封禪”。封禪,是一種祭祀天地的大典。古人認為五嶽中泰山最高,登到山頂築壇祭天稱“封”,在山甫樑父山上闢基祭地叫“撣”。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和漢武帝。曾舉行過這種大典。韓愈這樣建議,是把憲宗當作有傑出貢獻的帝王。

  韓愈還在這道表中隱約地表示,希望憲宗也讓他參加封禪的盛會,並說如果他不能參加這個千年難逢的盛會,將會引為終身的遺憾。

  後來,憲宗把他調回京都,讓他擔任吏部侍郎。

  ***二***:人家給足

  “人給家足”這則成語的“給”、“足”都是富裕豐足的意思,它至今仍用來指人人飽暖,家家富裕。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太史公自序》,要日強者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長,雖百家弗能廢也。

  戰國時期,出現了一個儒家的反對派,它就是墨家。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名翟***di***,相傳原來是宋國人,後來長期住在魯國。作為一個學派的創始人,人們可能以為他是讀書人出身。其實不然,他是工匠出身,有一雙勤巧的手,有製造機械的技能,並且懂得軍事。

  墨子自稱“***”,但對詩、書非常熟悉。他曾經學過儒學,只因不滿它繁瑣的“禮”,後來才另立新說,提出“非儒”的主張。

  和春秋戰國時期其他學派不同,墨家學派的成員多半和墨翟一樣,來自下層社會,出身於平民小生產者,過著簡樸的生活。他們住的是低矮的土房,屋頂上蓋的是沒有修剪過的茅草。他們吃的是粗飯淡菜,用豆葉子做湯;盛飯用泥土碗,盛湯用瓦器。夏天穿粗麻衣,冬天披鹿皮襖。

  墨家的成員就過著這樣艱苦的生活。他們互相救助,嚴守紀律,服從首領。如果在別的諸候國做了官,要把俸祿的一部分交給墨家團體;誰的行動違反了墨家精神,誰就可能被召回。

  墨家的人死了,只用三寸厚的桐木板做個簡陋的棺材,喪禮也非常簡單。

  以上就是墨子提出的“節用”、“節葬”等主張,也就是節制生活用度,反對鋪張浪費;辦喪事要節省人力和物力。這些都是對貴族奢侈享樂生活的抗議。墨子非常重視發展生產,強調“耕勤者生,不耕勤者不生”。這說明他巳經意識到勞動生產是人類生活的基礎。

  墨子死後二百多年,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引述了他父親司馬談對各學派的主要觀點,其中對墨家的評價很高。司馬談特別肯定了墨家“強者節用”的主張,也就是加強農業、節省用度的主張,並且認為這是實現人人飽暖、家家富足的辦法。雖然諸子百家各有各的主張,但墨家的這個主張是誰也否定不了的,也是它勝過別人的地方。

>

  ***三***:千變萬化

  周穆王到西部去巡視,途中遇到一個技藝高超的工匠,名叫偃師。周穆王問他:“聽說你是一個很能幹的工匠,你到底有些什麼本領,偃師回答說:“君王叫我造什麼,我就能造出什麼。現在我已造了一個東西,就請您先看看這個東西吧。”第二天,偃師帶了一個假人來見穆王;並說:“這是我造的能歌善舞的假人,它能為君王表演歌舞。”

  偃師按了一下假人的下巴,它就唱起歌來,這歌的旋律很悅耳。偃師又按了一下假人的手臂,它就隨著歌聲,跳起合乎節奏的舞來,表演的動作和姿態千變萬化。

  表演結束後,穆王叫偃師把假人拆開一看,裡面有肝、膽、心、肺、腎、胃、腸等,但它們都是用皮、木、膠、漆和各色顏料製成的;筋絡、骨頭、面板、牙齒、頭髮等,也都是假的。拆完後,偃師又把這些東西重新裝上去。裝完後,假人眨了眨眼,又變成可以活動的“人”了。心臟取出來,它就不能開口說話了;取出它的肝臟,它的雙眼就看不見東西了;把腎拿走,它就不能走路了。

  看到這裡,穆王讚歎道:“啊,人——是多麼靈巧神妙啊,簡直可以跟創造萬物的天帝相比了!”

  ***四***:孺子可教

  “孺子可教”這則成語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誨。這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

  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裡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後的早上,請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應該早點來。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張良起了個早,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你又比我晚到,過五天再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下決心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於是他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天矇矇亮時,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橋來,趕忙上前攙扶。老人這才高興地說;“小夥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

  張良對老人表示感謝後,老人揚長而去。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