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看的勵志小故事

  分享幾個適合中學生看的勵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歡。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夢想開始的地方

  一次演講中,小選手們個個表現出色,贏得了陣陣掌聲。

  演講中的最後一位小選手上臺了。“大家好,我……我叫布羅茨基……”顯然,他太緊張了,一開口就結結巴巴的,下面的觀眾笑成一團。他被徹底打亂了節奏,接下來的每個字都像是從腦子裡擠出來的。

  布羅茨基好不容易完成了演講。主持人宣佈,他是最後一名。男孩低著頭站在臺上,失望,沮喪,羞愧。這時,在寂靜的會場裡,突然響起了掌聲,而那掌聲是一個人發出的。他抬起頭,看到作為評委的著名女詩人阿赫瑪託娃一邊鼓掌,一邊微笑著對他說:“你雖然是最後一名,但同樣應該贏得掌聲。”他鼻子一酸,落下了眼淚。

  40年後,演講比賽中最後一名的布羅茨基,卻斬獲了198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談起這段經歷時,他說:“40年前阿赫瑪託娃老師的掌聲,讓我認識到自己很重要,只要足夠努力,也可以從最後一名走到前列。”

  :有些人,連吃虧的資格都沒有

  大概在兩年之前,我注意到一個人,他常常在微博上@我,並附上自己新拍的視訊或製作的一些海報。某天出差途中,又看到他在微博上@了我,點進去是一段小視訊,我花了一分鐘時間看完,覺得被觸動,然後把他之前發的作品看了看,記住了這個人的名字。

  我並不知道他未來的夢想是什麼,覺得他敢想敢做。有一天在錄求職節目《職來職往》的時候,我對主編說起這個人,看看他是否有意願參加節目。

  沒想到後來我就在錄製節目現場見到了他,其貌不揚,戴著眼鏡,瘦瘦小小,求職方向是節目編導。很多老師問了他問題,他顯得不是特別自信,唯一的印象就是真誠。

  後來我問了他一個問題,是當時我所在的娛樂節目組剛報上來的選題——有一對明星結婚了,他們給節目組寄了一張明信片以及一盒4顆的巧克力。我問他,如何根據這個線索做一條新聞。他沉默了一會兒說:先去微博搜尋關鍵詞,看看還有誰收到了明信片和巧克力;然後看看是否有人收到的巧克力顆數不同;還可以把收到巧克力的這些人一一列出來,看看他們行業的分佈;最後再聯絡巧克力的品牌公司,問問這是否是他們的贊助,贊助了多少。

  他說這些的時候,雖然語言並不華麗,但邏輯清晰,我爆燈選了他。求職成功之後,他說了一段話,大意是:很多年前,就想進這個行業,一直在努力靠近,今天成功了,以後會更加努力。

  我們成為同事之後,他確實把很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在微信群裡,無論哪個同事發了自己的東西,他都會第一時間提意見,也不管別人的感受如何。我有時開玩笑問他怎麼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他說:“如果我把一個東西發到群裡,就是要聽意見。如果沒有人給我提意見,我才會難過,因為表示沒有人在乎我。”

  一開始,他因為不近人情而屢遭同事非議。時間久了,同事對此似乎已經習慣。再後來,他們也開始在群裡提意見,理由是:大家都在說話,我不說,好像顯得我特別沒想法。

  他把公司配置的電腦退了,自己換了一臺大的蘋果桌上型電腦,說是效率高、速度快。他每天很早來上班,很晚才下班。他大概工作了大半年,突然有同事對我說:“你知道嗎,他一直住在公司旁邊居民樓的地下室,特小一間,進去轉身都難,裡面什麼都沒有。”同事說的時候,眼淚都快掉下來了,我能明白她的意思,一個看起來幹勁兒十足、各方面都要求甚高的人,一個人住在地下室,即使對比我們北漂的頭幾年,也是太苦了。

  有一次回他的母校進行電影宣講,我問他:“你家庭條件也不差,為什麼要住地下室?”他說:“我想趁還能吃苦的時候趕緊吃點兒苦,以後不是沒苦可吃了,而是怕自己吃不了苦了。”

  年輕的時候,也沒什麼資本,哪有多少虧可吃,想好了就全身心投入。我不知道他能在這一行走多遠,但我喜歡他做事的態度:簡單,堅定,果斷,不反覆。如果每個年輕人都能如此,即使失敗了,我想他們也不會有多少遺憾吧。

  :安然處世

  惟儼和尚是唐代著名禪師,晚年住在澧州***今湖南澧縣***的藥山,人稱“藥山惟儼”。他與許多高僧一樣,善於從眼前小事物入手,啟發弟子們的悟性。

  有一次,惟儼指著林中一棵枯木,問弟子道悟和雲巖:“你們說,是枯萎的好呢,還是向榮的好?”道悟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向榮的好。”不料惟儼斷然否定道:“燦爛終將歸於幻滅。”這一來,答案似乎已經明確,所以雲巖隨即轉口說:“我看是枯萎的好!”誰知惟儼同樣認為是錯的:“枯萎也終將成為過去。”

  這時,正好高沙彌從對面走來,惟儼便以同樣的問題“面試”他,機靈的高沙彌不偏不倚地答道:“枯萎的讓它枯萎,向榮的讓它向榮。”惟儼這才頷首讚許道:“高沙彌說得對,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應該聽其自然,不要執著,這才是禪的態度。”

  其實,惟儼提問的本意,不是要你作“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要你懂得,世界上沒有永恆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燦爛也罷,枯萎也罷,都會如過眼雲煙,不復存在。記得沈從文先生在《燭虛》一文中也說過:“自然極其博大,也極其殘酷,戰勝一切,孕育眾生。螻蟻蚍蜉,傳人巨匠,一樣在它的懷抱中,和光同塵。”

  進而言之,燦爛與枯萎本來就只是事物不同階段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已,燦爛過後是枯萎,零落成泥後又孕育出新的燦爛,無所謂哪個好哪個壞,其各自獨特的魅力,就看你怎樣去欣賞了。比如月亮總有陰晴圓缺,不能說圓月就一定比缺月好。一輪新月或一彎殘月,同樣充滿詩情畫意。“楊柳岸,曉風殘月”,不也是令人讚賞的千古絕唱嗎?因為有變化,有圓缺,才使我們見到了生命的完整形態,從而更加珍愛人生。

  所以,惟儼和尚說得對,世間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發展規律,不偏執,不強求,順其自然,才是明智的態度。如果你一味鍾情於“燦爛”,那麼,一旦燦爛變成了枯萎,就難免會產生“黛玉葬花”的悲哀,那將徒生多少煩惱啊!

  【哲理思索】

  不管外界形態、環境、條件起了什麼變化,不管是燦爛還是枯萎,不管是年少還是年老,安然知足於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和每一種形態,才能收穫幸福,享受自在的人生。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以一生淡然的姿態,靜候生命裡的百轉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