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麼給孩子講故事

  講故事不僅只有“讀”這一種方式,說到講故事的技巧,很多爸爸媽媽都不屑一顧,其實不然,像講故事這種被爸媽認為是簡單的事情裡,其實是有著很多學問的。?以下是blanche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怎樣給孩子講故事,一起來看看怎樣給幼兒講故事吧!

  

  首先呢,是選擇合適的時機與環境,比如說,寶寶正玩的興起,或是注意力在別的事情上,那這個時候不適合打擾她,破壞她的專注力,也不適合選擇噪雜的環境,多媽都是在睡前或是飯後寶寶玩的累的時候來講故事的

  選擇適合寶寶月齡的書也很重要,前些天我買了一套世界經典名著,選了其中的一本,80天環遊地球,雖然是兒童版的,語言也簡單易懂,但是寶寶聽不進去,果斷放棄,而選擇了,以圖畫為主的,捕魚達人祕密故事,這回寶寶聽的很認真

  講故事呢,不是念故事,所以要注意語氣,不能以成人的說話方式來講,那樣寶寶會聽不進去,而且語速要慢,保證每個字她都能聽懂,有些時候,要加進去聲音的描述,比如說,講到一個小朋友總是大力關門,那我們讀的時候可以加進去,“砰”或是“咣噹”這樣形象的描述聲音,同時還要注意和寶寶互動,讀一會,跟寶寶眼神交流一下,這樣寶寶會覺得媽媽一直都在關注她,給她讀故事是件很正式的事,然後一邊讀一邊引導她看書上面的圖畫,把故事和圖畫結合起來

  有時還要不時的提問,比如說,我說的一個故事裡有個大鯊魚總是欺負別的海洋居民,我就會問她,寶寶你說,大鯊魚這樣做對不對?她會眨著大眼睛想一會,告訴我這樣不對,那我就會問她,大鯊魚為什麼不對呢,她就會回答我說,應該團結小朋友,不能欺負人,....與寶寶保持互動有助於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也加深故事對她的影響

  一個故事講完了呢,跟寶寶一起總結下,故事裡都說了什麼,比如可以問她,故事裡都有誰啊,某個角色做了什麼事之類的,讓寶寶能把故事在她腦袋裡回放下,養成她凡事動腦的擅於總結的習慣,也有助於提高她的語言能力,

  給寶寶講故事的技巧

  一、給寶寶講故事,爸爸媽媽常見的誤區

  誤區一:孩子還太小,給他們講故事等於對牛彈琴,等大了再開始講也不遲

  很多小寶寶的家長都會這麼認為:孩子這麼小,連話都不會說,怎麼能聽得懂呢?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只要故事的選擇適合孩子的月齡特點,孩子的接受能力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他們不會說話不等於聽不懂,相反,他們非但能夠聽懂,而且會在開口說話之後逐漸把吸收的熟悉故事“還給你”!在這方面我深有體會,女兒桐桐一歲左右的時候,我經常給她講《打呵欠》的睡前故事,當時她聽了並沒有多大反應,可是一歲半之後,小傢伙忽然開始斷斷續續地給我複述這個故事了,開始只能複述其中的一個結尾,漸漸地便能複述開頭,現在連中間部分都複述的差不多了。

  誤區二:故事影像資料發音標準、形象生動,比爸爸媽媽自己講述效果好的多

  這是一個比較具有普遍性的誤區,這種偏見的存在,其實是對孩子的心理缺乏瞭解所致。雖然錄音及影像資料播放的故事發音標準、吐字清晰、音調優美、講讀形象生動,但對於孩子來說,最有吸引力的聲音還是爸爸媽媽,特別是媽媽的聲音,而且,親子互動中的那種溫馨氣氛絕對是冰冷的電子媒介難以取代的。所以,媽媽們千萬不要浪費這個免費資源,在孩子有興致的時候,把他攬到身邊,聲情並茂給她講個故事,定然會創造出高質量的親子樂趣。

  誤區三:講故事就是成人講,孩子聽

  講故事,知識相對豐富的成人當然應該是主講者,但這並非意味著只要讓孩子安靜地聽講即可,因為孩子的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還不能持久,如果讓他們被動地坐在那裡乖乖聽講,很可能不多長時間便膩歪了,另外,孩子雖然“無知”、“笨拙”,他們的參與意識可強呢,如果能適當地把他們引入故事情景,讓他們進行力所能及的配合,則可大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所以,科學的講故事方法應該是儘量增強互動,以此不斷強化孩子的熱情。

  二、怎樣講,寶寶才愛聽***方法和技巧***

  1、良好的選材是成功的一半

  由於孩子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較差,隨機注意佔優勢且不穩定,故事內容是否具有直接的吸引力對於維持孩子的興趣往往具有決定作用,因此,爸爸媽媽在給孩子講故事之前,一定要慎選故事內容,那麼,市面上林林種種的故事讀物中,什麼樣的故事最適合孩子呢?建議您除了綜合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等因素外,再考慮以下幾點:***1***故事內容跟生活經驗比較接近,否則,故事可能無法啟用孩子的表象而難討他們喜歡;***2***故事情節簡單,短小精悍、有邏輯性,只有這樣,故事才既便於孩子理解,又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3***表述語言富有節奏感,這樣不僅聽起來朗朗上口,而且便於孩子記憶。

  2、善於運用肢體語言等載體啟用孩子的表象

  對於幼小的孩子、特別是一歲半之前的孩子來說,由於他們的抽象思維還不發達,思維活動的進行還具有很大的直觀性,因此,父母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想辦法調動他們頭腦中現存的表象或創造直觀的影像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呢?增強表述的直觀性是個很重要的手段,因為成人生動的語言、豐富的肢體表情、對某些抽象動作的模仿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而且可以讓孩子產生親切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藉助圖文並茂的繪本,讓生動的圖片帶孩子進入想像的世界,則不僅更容易地讓他們愛上故事情節,還有助於他們閱讀習慣的培養。

  3、注重吸引孩子的參與

  對於模仿和表演能力已經有一定發展的孩子來說,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適當鼓勵他們參與故事情景,或者由媽媽主講,爸爸和孩子一起進行角色扮演,往往可以對維持他們的積極性大有助益,記得女兒桐桐20個月左右的時候,有一次我結合繪本給她講《小蝸牛看姥姥》的故事,一邊講一邊讓她扮演小蝸牛,我和她爸爸則扮演小烏龜和小鴨子,不時讓她根據情節發展爬到我們背上來體驗真實的故事場景,結果小傢伙參與的極其來勁,反覆兩三遍之後便記住了大部分故事情節,還學會了“小蝸牛急的淚花掉”、“你到我的背上來,我帶你去看姥姥”之類的句子。

  三、怎樣講故事,才會更具教育意義?

  講故事不僅可以傳遞知識,還可以是一個開發智力、培養好習慣、發展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過程,當然,這些功能的挖掘,有賴於爸爸媽媽巧妙的安排。建議您這樣做:

  1、讓孩子接續故事,激發孩子的創造性

  孩子天生喜歡幻想,明白了這一點,大一點的寶寶父母便可以因勢利導,在講故事偶爾留個懸念,讓孩子發揮想象力,自由接續故事,或者在跟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故事的過程中,父母在翻開另一頁之前,先讓孩子猜想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對於很有創意的講法,就及時鼓勵,甚至鄭重其事地把孩子接續的內容講給第三方聽,藉以激發孩子的創造欲。

  2、聯絡生活場景,隨機進行教育

  有很多時候,故事內容本身很有教育性,比如,《嬰兒益智畫刊》每一期都有安全故事,是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的好題材,《嘟嘟熊畫報》中的嘟嘟熊也是很正面的卡通人物,非常便於作為行為教育的榜樣,給孩子講這類故事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妨即時聯絡孩子的生活場景,隨機進行某些習慣或品行的養成教育,因為對於孩子來說,故事中的正面榜樣或負面教訓都是生動的,喜聞樂見的,因而更容易接受。

  3、在互動中提升孩子的認知水平和非智力技能

  講讀故事的過程中,還可以多創造一些讓孩子參與的機會,藉以提高孩子的認知水平和非智力技能。比如,引導孩子觀察繪本圖片的細節,可以培養他們的觀察和理解能力;引導孩子給故事中的小主人公出主意想辦法,可以培養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翻到新的繪本頁面,適當扮演無知的弱者,跟孩子請教畫面的意思,則不僅可以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讓孩子體驗被尊重的感覺等等。

  總之,如何講好故事是一門藝術,如何充分發揮故事的教育意義更需要智慧,只有爸爸媽媽們加強修煉,才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故事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