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不愛學習該如何解決

  有些人的叛逆期會持續到高中,把初中不愛學習的毛病帶到高中,可是高考是人生中相當重要的考試,如果沒能考好,那可真是遺憾終身的。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高中生不愛學習的解決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生不愛學習的解決方法

  第一:父母要做出改變

  由於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除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其餘的什麼都不關注,給孩子造成的都是壓力,而不是動力。

  因此,高中生父母要了解到這些情況,平時孩子在學校的壓力就很大,孩子回家後要給孩子多鼓勵,不要用成績去論斷孩子的一切。

  第二:不要和其他孩子比

  現在的家長喜歡和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別人的孩子都是好的,讓自己的孩子學習,這樣其實很讓孩子沒有面子。高中生了,更注重自己的面子,因此更不樂意家長再這麼說,因此父母不要總是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高中生自身也是這樣,我們學習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考試嗎?我們學到的知識在於運用,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掌握,而不是用知識來和其他人攀比!除非你能每次都是第一名。因此學習不要比,而要找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樣才能輕鬆一點。

  第三:正確對待老師的“比較”

  高中的班主任確實很辛苦,也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學生。老師,就要為學生負責,不要輕易的下結論:這個就是差生,學習不行,然後就批得一塌糊塗。教育要因人而異,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第一名。作為老師,要有自己的職業道德,不要把那些成績不好的同學和有太大差距的好學生來對比。

  第四:高中生要有正確的自我意識

  厭學了,或者不想學習了,不可能只是口頭簡單的一句話,肯定有某種原因在裡面,才導致了我們的厭學情緒。

  不想學習,感覺學習太累,而且還不知道將來要幹什麼,再加上自己的學習成績、老師對於我們的態度,都會造成很多的困擾。

  但是我們對自己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如果自己實在是成績很差,就告訴自己不在於能不能學好,而在於能不能一點點的學進去知識,這對自己的以後來說,還是有用的。

  第五:找方法,事半功倍

  有時候,厭學也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比如學習方法的問題,自己很努力,但就是不出成績,也許是一直死記硬背,也每天花費了比別人多的多的時間去學習,但是這個結果卻總是差強人意。

  當因為這個而產生了厭學情緒的話,就要學習趕緊改變自己的學習思路,可以請教老師,其他的學生,給自己一個指導,不要一個人總是這樣埋頭苦幹。

  第六:學會減壓,釋放自己

  減壓,說出來以後就要去做到了。我們面對的學習壓力、升學壓力有很多,每一天高強度的學習也會讓我們很累,我們就要出去運動運動,減減壓,去操場跑步,和同學一起散步,聊天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第七:學會處理人際關係

  有些同學可能在高中學習的壓力下,再加上沒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讓自己總是很煩躁,莫名奇妙的煩躁,宿舍的人際關係,同學之間的人際關係,都會處理的不好,這樣的話,周圍環境確實讓我們會更加的煩躁,從而也會產生厭學的心理。

  我們一時半會無法改變自己的交友態度與技巧,但是要記住一句很經典的心理學界的一句話:如果想去照顧別人,先學會照顧自己;要想讓別人對你好,你就要學會對別人好。就是要想讓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去對待別人。

  第八:學會捨棄一些

  高中本來就壓力很大,我們無法改變這個現狀。高中了,青春期了,初戀的懵懂已經開始了,有些時候我們可能會進行戀愛,這是一個好的事情,但是要學會負責任,雖然我們總想渴望美好,但有時候卻事與願違,既然戀了,就有失去的那一天,畢竟每個事物都有兩面性。

  我們不要總想去改變一些事情,要學會去融合。如果我們不能承受失戀的痛苦,我們就要學會慎重對待,一心一意的學習,有些事情我們必須要學會捨棄,這樣,我們才能減少意外的出現。

  無論同學們現在處於哪個階段、哪個水平,現在是否是厭學,都要學會冷靜的面對,家長同樣也要客觀的面對。不要心急,總會找到解決辦法的。

  高中生學習須知

  1、要弄懂自己為什麼學習,當我們弄懂了為什麼要學習時,我們就有了學習的責任,就不會輕言放棄。

  2、發覺學習的興趣,當我們發覺了學習的興趣的時候,會提高我們的學習積極性!

  3、不要受外界影響,無論有多少外物影響我們,我們都要明白自己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將學習擺在第一位。

  4、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什麼事都怕半途而廢,學習也是如此,所以要不斷進取,永不言棄.

  只要作到以上4點,基本上就能靜下心來學習了.如果能長久的做下去,說不定還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喔。

  高中生主動學習方法

  聽講要專心,但專心的標準是什麼?

  人們當然會回答:精神集中,不走神。

  其實,這並不是一個理想的回答。因為,只做到把精神集中到老師的講授內容上,是跟在老師的後邊亦步亦趨呢,還是把老師的講解作為一個因素,獨立思考、主動思考,創造性地進行思維,這兩者之間就有很大差別了。

  聽講時,緊跟老師,把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聽進耳朵裡,再弄懂它的意思,從而把它們都記熟。一般地說,這對於知識的學習,能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但總是處於被動的狀態,思維的創造性和飛躍都會受到限制。

  怎樣才能擺脫這種被動,作為高中生,應當給自己的課堂聽講規定下面這樣兩條要求。

  一是要“超前思維”。這是指,一個概念提出來了,自己先試著去定義它;一個命題提出來了,自己先試著去判斷它的真假;一個定理或公式寫出來了,自己先試著去證明它;一道例題寫出來了,自己先試著分析、解出它;甚至在學習過程中,自己設想:該提出什麼命題了,該定義什麼概念了等。總而言之,讓自己的思維跑在老師講解***包括預習閱讀時的文字敘述***的前面,達不到大跨度的超前時,則爭取設想老師正在說著的這句話的下一句話是什麼。

  這樣做的結果,由於名詞、定理、公式是自己定義、推匯出來的,身臨其境,清楚過程中的坎坎坷坷,當然理解就深刻,掌握就會牢固。即使將來忘記了,自己還可以再重新推證出來。而且是在游泳中學游泳,推理能力、思維能力經常得到訓練,當然會逐步地得到培養和提高了。

  二是在判斷問題時,敢於“向老師挑戰”。在進行“超前思維”的聽課中,有時老師已經講出了結論,自己還沒想出來;或者老師想出了一種解題思路,自己的思路卻沒完成,這時該怎麼辦?

  從“一分為二”的觀點出發,有兩種極端都是不可取的。

  一種極端是,完全做老師講課的尾巴、應聲蟲;另一種極端是,完全撇開老師,自己另搞一套。

  正確的方法是,如果自己的想法和老師的大體一致,要分析老師之所以能完成的原因,找到自己的癥結是在知識上,還是在方法上,或是在思維上?如果自己的大致判斷和老師的結論不一致,那麼,不妨試試去推翻老師***包括書上***的結論。

  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第一,老師***包括書上***的結論未必永遠正確;第二,在你失敗的嘗試推翻的過程中,將會從反面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同時,這種獨立構思、帶有辯論性質的論證,更有助於能力、素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