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則論語翻譯及賞析

  《論語》忠實地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堅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那麼作為國學知識書籍,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篇***

  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從小就有志於學。學的內容一般認為是古代典籍,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為若為餬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於學。三十而立。在《論語》中“立”的含義是“立於禮”的意思。即在社會道德、禮制允許的範圍內有所建樹。孔子十五有志於學,與三十而立在邏輯上應該是一個轉承,指他在道德、學問上有所成就,學有所得而且能學以致用。四十不惑。不惑是不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獨立的主張和人生價值觀。五十知天命。這是一個關鍵。各註解對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在佛家看來,知天命就是“明心見性”,徹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孔子在沒有心性修行先師指導的情況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當不容易的。六十而耳順。耳順不是說耳朵沒毛病,而是說能平等聽取順逆之言,平等心發起了。孔子五十歲通達天命是個分水嶺,之後孔子“我”的執著的習氣漸漸就減損,而能平等對待他人的順逆之言。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表明孔子的修為已經相當純熟,達到“思無邪”的境界,連壞的念頭都沒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學報告,其實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學經驗,來表達與為政以德相關的幾層含義:

  其一,人人皆可成聖賢。通過學習,每個人都可以通達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事實上人們遵守社會禮法,能更好地通達天命,徹悟道體,成就道德學問。

  其二,藉以表明以德導民的效果,並不會限制人的自由。孔子三十而立——能融於社會禮法作一番事業,可見德政非但不影響人們建功立業,而且能幫助人們成就。到七十歲更是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極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與解放。

  其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政以德仍需要時間來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參考《傅佩榮解讀論語》***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

  這是孔子說的話,也是後世儒家修身養德的座右銘。“見賢思齊”是說好的榜樣對自己的震撼,驅使自己努力趕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說壞的榜樣對自己的“教益”,要學會吸取教訓,不斷跟別人墮落下去。孟子的母親因為怕孟子受到壞鄰居的影響,連搬了三次家;杜甫寫詩自我誇耀“李邕求識面,王翰願為鄰”,都說明了這種“榜樣的作用。看見德行卓越的人,就要想怎麼努力像他一樣;看見德行有虧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犯同樣的毛病。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其過人之處,善於汲取他人的優點,努力完善自己,在行為與思想上希望能夠與之持平甚至有超越,這是人不斷進步,不斷向上的內在動力。很多人不願意向優於自己的人學習也不屑於向某些方面劣於自己的請教,總是閉門造車,不追隨先哲的腳步,不追求一個更高的層次,這不是一種良好的學習心態。同樣,他人的失誤與過錯對自己而言同樣需要反思和內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同樣是一種進步,不能諱疾忌醫。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瞭解我,只擔心我不瞭解別人。”別人不瞭解我,我還是我,於我自己並沒有什麼損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慍”,值不得憂慮,更沒有怨天尤人。相反。“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瞭解別人,則不知道別人的是非邪正,不能親近好人,遠離壞人,這倒是值得憂慮的。別人不瞭解我,不但不會減損我的才學與品德,反而促使我更努力進德修業。當然,我也可以循正當途徑讓別人認識我。我不瞭解別人,這才是大問題。年輕時,要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年長時,要提拔正直有為的後輩;若不知人,難免造成許多錯誤,悔之莫及。這段話是孔子對自己學生所傳授的為人處世之道。在孔子的觀念中,“學而優則仕,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態度。這裡的潛臺詞是:在瞭解別人的過程中,也使別人瞭解自己。孔子積極鼓勵弟子從政,而從政的一個基本門路在於使別人瞭解自己。

  4、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說:“以德行來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環繞著它而展布。”德:古代有德治、禮治、法治的分別。德治的基礎,主要在於帝王本身的高尚品德,因此帝王責任重大,而效果據說也十分理想,幾乎像是無為而治了。事實上,德治與無為而治不同,但是為何天下自然而然歸於太平?這是因為孔子對人性有一個基本信念,就是人性向善,所以百姓會自動迴應德治的帝王。道德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對於人們的客觀行為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治理國家時,暴力和強制手段只是治標卻不是治本之道。為政者的德行是一種榜樣的力量,使人們見賢思齊,從價值觀和人生觀上受到良好的引導和感化,使每個人都知禮義廉恥,行為有格,這才是治世根本之道。同樣,希望獲得別國的尊重與青睞,僅僅靠武力和硬實力是不可以的,人的歸順必然是心的歸順,僅僅依靠行為上的歸順而不得人心,這種所謂的局面必然不能長久。相反,用自己良好的德行昭然於世,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鄰為善,用平等的地位和態度去對待每一個國家,既不頤指氣使也不奴顏婢膝,不卑不亢,和而不同,這樣才能贏得人心,贏得真正的尊重。

  5、子曰:朝聞道,夕可死矣

  孔子說:“早晨聽懂了人生理想,就算當晚要死也不妨。”理想是人存於世上的一精神寄託,沒有理想,人多一切活動可以說的都是盲目的,都是毫無計劃的。古今中外,對於理想可以說都是十分珍貴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的話"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 ",正是有希望在指引,安迪才能在經過20年冤屈囚禁生活後安然從肖申克監獄成功逃脫,開始嶄新的人生。希望和人生價值是理想是明確人之所以為人,何以為人的重要導師。孔子的這句話就是旨在強調理想的重要性。每個人都要了解人生應該如何的理想。瞭解人生的價值何在,可以依此而行,死而無憾。這也是“守死善道”的意思。同時這句話也深刻反映著孔子的生死觀,顯示孔子知生也知死,而這種貫穿生死的道,無異於他一再強調的仁。孔子將人生的理想、對真理的追求都置於生死之上,可以說他的生命因為他的靈魂而閃光。相對於周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孔子的這種態度是難能可貴的,更是值得學習和反思的。不少人認為只有獲取知識擁有好的人生才是個人應該為之不懈奮鬥的目標,也將之作為人生的理想,擁有這些只是為了活著,而孔子認為生命不是最終的歸宿,而是一種媒介,人擁有生命就是為了明確自已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是為了汲取更多的真理和學問,是為了傳到授業解惑,是為了將仁愛之道普度眾生。這就是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的根本。這讓我反思,作為大學生我的學習和探索的根本動因何在,是為了擁有一個好的人生還是為了汲取更多有用的東西來回報社會,創造生產力。

  關於論語泰伯原文

  《泰伯》第一章: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泰伯》第二章: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泰伯》第三章: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泰伯》第四章: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泰伯》第五章: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泰伯》第六章: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泰伯》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第八章: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泰伯》第九章: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泰伯》第十章: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泰伯》第十一章: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泰伯》第十二章: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泰伯》第十三章: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泰伯》第十四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泰伯》第十五章:子曰:“師摯之始,關睢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泰伯》第十六章: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泰伯》第十七章: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泰伯》第十八章: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泰伯》第十九章: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泰伯》第二十章: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泰伯》第二十一章: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簡介

  泰伯是《論語》的一篇,共計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內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學生對堯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評價;孔子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揮;孔子道德思想的具體內容以及曾子在若干問題上的見解。

  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