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季羨林的三個小故事

  一代宗師季羨林博學多才,他精通的十多種語言中的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在全世界範圍內也只有很少有人瞭解,他研究的東西我們也許一點也不懂,但他的為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數學4分

  季老小時候很頑皮,打架很厲害,而且上課還偷看書。“他的桌子上放著課本,桌底下偷看各種書。他什麼書都偷看。在中學時代他把《金瓶梅》。”此外,季老小時候文理偏科嚴重,高考數學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願居然是數學系。

  布衣教授

  季羨林先生生於1911年8月,山東省清平縣人,出身貧農這在中國知識分子中是極為罕見。先生永遠是一身中山裝,每日三餐粗茶淡飯。他23歲科去留洋在德國十年,一生都在搞外國文學、外語教學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卻沒有一點兒洋味呢?這大概是他身上農民子弟的基因使然。小時窮得吃不飽飯,給一個親戚割牛草,送草後磨蹭著等到中午,只為能吃一口玉米餅子,現在仍極為節儉,害怕浪費,厭惡虛榮。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見一個老頭在報名處,就對他說:“大爺,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辦手續。”直到一個多小時後才回來。次日當他在開學典禮上看到那老頭坐在主席臺上,一打聽,他就是北大副校長著名學者季羨林時真的吃驚不小,對同學說:“就像個鄰居大爺,一點也看不出來。”

  糟糠之妻

  他是農民的兒子,從小家裡沒有一本書;他的叔父決定送他上學,令其命運有了轉折,但也給他一個包辦婚姻,在離家求學十餘年後,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1946年,季羨林回國後經陳寅恪推薦赴北京大學任教,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為了專心研究,獨自過了16年,他才把家屬接來。他的妻子叫彭德華,濟南人,比季羨林大四歲,只念過小學。婚後,l933年他們先有了女兒,取名婉如。1935年,又有了兒子延宗,即是季承。

  這樁婚姻,既無愛情可言,又由於文化差異懸殊,缺少共同語言,讓季羨林從一開始感受的就不是歡樂,而是痛苦。在季羨林眼中,彭德華是一位賢妻良母,她對季羨林關懷備至,對子女也做到了慈母應做的一切。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條。季羨林維持了這段婚姻,以及表面的安樂與祥和。彭德華也許一輩子也沒明白她丈夫研究的是個什麼學問,陷入悲痛的季羨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寫道:“如果中國將來要修‘二十幾史’,而且其中又有什麼‘婦女列傳’或‘閨秀列傳’的話,她應該榜上有名。”他自從1929年結婚,到1994年妻子去世,和“包辦婚姻”的妻子一起生活了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