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聲音的型別及原因分析

自古以來世界名琴的聲音一直是人們苦苦追求和效仿的目標,但是它的製作難度又是一項極其高階的技術,以至300年前失傳的方法是各方專家和制琴者們探討的重要課題,古老的名琴裡面隱藏著很多人們難以理解的祕密,數代人長久的研究也沒有得出可靠的結論。看似並不算複雜的琴箱,由於生產者們採取的製作方法不盡相同,所產生的聲音千姿百態,良莠不齊,好壞之分又有天壤之別。

下面小編根據種類繁多的聲音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型別,並把產生的原因作一個粗淺的分析,並提出需要改善的方案,供專業制琴者和提琴愛好者們參考。

1、提琴4根弦的聲音都差

       具體表現在整體音量小,音色不好聽,發音柔軟無力,高音不明亮,低音發木有狼音,運弓使用大力度也不可能得到較大音量,這種型別屬於典型的工廠化普及琴,它有相當大的數量,比例佔了絕大多數。由於價格低廉是初學者們選擇的物件,但是因為聲音很差,嚴重的影響了學習者們練琴的興趣,以致半途而廢不能堅持到底。

產生的原因是:面板和背板的頻率匹配相差太大,低音樑與面板的配合超過範圍,音柱嚴重不合格,琴馬頻率明顯太低,面板和背板完全沒有引起應有的振動。如果需要提高聲音質量,其改造方法是:必須拆開面板進行大的手術,去掉原有低音樑,尋找與面板相匹配的材料重新制作,替換不合理的音柱和琴馬,音質就會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工作量較大。

2、提琴G絃聲音尚可比較渾厚

       E絃聲音不明亮,音色差發音不敏感,整體音量較小缺乏力度,高把位音量衰減嚴重,這種型別也佔了較大比例。產生的原因是:低音樑與面板匹配相差很小或者合適,但面板與背板頻率配合相差還大,音柱和琴馬的自身頻率太低,造成面板和背板振動較弱。如果要提高音質,替換合適的音柱和琴馬就可以明顯的得到改善,不需要拆開琴箱,比第一種型別要少很多工作。

3、提琴低音發木不渾厚有狼音

        高音明亮有力度但發尖,發音窄而細,缺乏寬廣度和美感,此種類型佔了一定的比例。產生的原因是:低音樑與面板的配合相差較大,音柱自身頻率不對,但是琴馬的頻率合適,面板振動較好背板振動差。這種情況需要拆開面板更換合適的低音樑,尋找合適的材料重新做一根音柱,只有琴馬可以保持原狀或者稍加調整即可,就能改變原來的聲音明顯提高檔次,工作量同樣較大。

4、提琴的低音較好也比較渾厚

        音色甜美有一定的音量,但高音明亮和力度不夠,高把位音量仍有衰減,這種情況所佔比例很小,有些人喜歡這種型別,適合在樂隊和室內樂裡使用。產生的原因是:低音樑與面板配合較好,面板與背板的匹配得體,音柱很合適,背板振動充分,琴馬頻率偏低,面板振動不夠。

解決的方法:只要替換合適的琴馬就是一把好琴。

5、提琴的高音響亮有力

        音色較美,A、E絃聲音有寬度,就是G弦不渾厚,此種類型所佔比例也是很小,也適合一般演奏者使用。產生的原因是:音柱和琴馬都很合適,面板的右邊和背板振動良好,由於低音樑與面板的配合有差距致使面板的左邊振動較差。

解決的方法是:拆開面板替換一根合適的低音樑,同樣就是一把好琴,只是工作量仍然較大。

6、提琴的聲音4根弦均衡敏感

         音量大而音色美,整體聲音響亮異常,具體表現在G弦渾厚深沉,E弦有金屬般的力量,運弓稍一加力就極具穿透力,演奏起來輕鬆自如,完全能夠宣洩演奏者的情感,適合於舞臺上獨奏。這種型別是:以上說的幾個重要指標都做得非常準確到位,這種情況極其少見,因為面板和背板都得到強烈振動,把琴絃的振動能源不折不扣的從琴馬傳到了背板,使琴馬的微弱振動得到數倍的擴張,這樣的聲音已經屬於很好的琴,是演奏家們尋覓的物件。

7、在第6種類型的基礎上把琴邊框的振動頻率也調動起來,使其整個琴箱通體產生強烈共振,擴大了振動面積增加了泛音,使聲音更加美好餘音猶在。這種情況在制琴之前就要充分考慮多方因素,採取相應的措施和手段就能達到完美的境地。

任何事物都有規律性,只要知道了產生的原因,堅持不懈的努力就能找出解決的方法,在沒有了解原因之前無論採取什麼辦法都不能得到滿意的效果。往往有很多神祕的東西是人們難以發現的旁門左道,其方法以致使人無法理解和高深莫測,其實只要瞭解其中的道理,認真推敲還是來源於物理學的科學理論,只是人們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聯想,更沒有把它運用到提琴製作上來,以致久久不能揭開這層神祕面紗,導致世界名琴高不可攀的現狀。

有時人們也會偶然做出較好的聲音,碰巧得到了正確的振動頻率,由於不知道原因所在以致不能複製,更不要說對聲音的製作進行設計,這就要靠我們去下功夫找原因,為什麼相同的材料、型狀和尺寸會產生不相同的結果,它們的區別在哪裡?然後怎樣去解決?本文在這裡只作了一個粗略的概括,其祕籍總結下來只有兩個字:共振。以它為核心進行展開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把這個原理運用到其他樂器上同樣能產生非常好的結果。更深入的東西需要自己去理會和實踐,這裡只能起一個指導性的作用,希望提琴製作者們改變以前的常規意識,走出書本知識的羈絆,一定能夠提高人們的制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