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與學習成績的關係

  當家長們議論誰誰家孩子學習好時,往往都會說那孩子聰明。而成績差的孩子,往往都被說成笨。學習成績真的與智商有關嗎?

  

  關於孩子的智商,我們先來看一組資料:

  100~115屬於正常智商,智商超過130的孩子屬於智力超常,達到160的是天才,低於90的是***的孩子。

  我國曾經對青少年人群的智商做過統計研究,研究報告顯示:智商低於90高於130的學生,僅佔所有學生的2%。按照這個比例,在一個40人的班級裡很難找出一個智商過低或過高的學生。也就是說,在非特殊教育的學校,每個班孩子的智商水平大致是相同的。

  同等的智商,一樣的教學,為什麼孩子的成績有好有差呢?

  再來看智商對學習成績影響的資料:小學階段,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為0.6~0.7;中學階段,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降為0.5。

  也就是說,在小學,孩子成績拔尖可能是靠智商,而初中、高中的學霸之所以霸,如果硬要說與智商有關的話,也僅僅只有半毛錢的關係。

  那麼剩下的9毛半,都與什麼有關呢?從孩子自身角度來說,影響成績的因素主要有: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努力程度及考試時的心理因素。

  學習態度:3毛

  “態度決定一切。”學習態度就是孩子對學習是喜歡還是厭惡,是接受還是排斥。實驗研究表明,孩子的學習態度直接影響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學霸往往都以學習為樂,積極自覺,他們知道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課上認真聽講,課後主動學習。而那些態度消極、不愛學的孩子,往往把學習當做一種強迫性的苦差事,帶著逆反心理去應付,老師、家長逼著才去學,導致成績差。

  要成為學霸,首先應端正學習態度。態度是可以慢慢培養的,只要願意改變,成績再差的孩子也有機會變學霸。

  學習方法:3毛

  學習方法是影響學習成績的技術性因素,與學習態度同等重要。差生之所以差,很多時候就差在學習方法上。學霸的聰明不是指智商,而是方法。他們找對了方法,善於歸納總結,知道課前預習、課後複習,有整理錯題的好習慣,懂得勞逸結合。這些方法使學習變得輕鬆、高效,所以他們面對任何學科、任何難題都能輕車駕熟、無往不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成為學霸,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是關鍵。

  努力程度:2毛

  如果說態度和方法之於成績都是3毛錢的關係,那麼努力程度只有2毛。但並不是說不需要努力。有的學霸表示自己並沒有下多大功夫,可考試仍然高分。他們真沒有努力嗎?只是他們的努力已成為自己習以為常的慣例罷了。

  做任何事,付出才會有回報,學習更是如此。要成為學霸,刻苦鑽研、反覆訓練、勤奮努力、持之以恆,必不可少。

  心理因素:1毛半

  學霸都是在考試之後因驚人的高分而顯山見水。在當前教育環境下,成績好與差,分數說了算。但有的孩子就是平時學的好,一到考試就掉鏈子,看錯題、算錯數,出現各種不該犯的錯誤。

  考試中緊張恐懼、馬虎大意,都是受心理因素的影響。心理素質弱的孩子,考試容易發揮失常,尤其是在中考、高考這種重要考試中,更易受到影響。所以,為應對考試,一定要把應考心態鍛鍊好,不能因為1毛半的差距,而影響最終的成績。

  提高學習成績跟智商沒關係

  第一步:影象轉化

  影象轉化就是把我們所看到的文字、數字、英文單詞等材料,統統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影象來進行記憶。

  第二步:影象聯結

  把原本相互獨立的各個影象,運用想像讓它們互動、聯結在一起。越誇張、越有趣、越動態的情節,記得越清楚。

  比如牙膏和獎盃可以聯想成:你發明了一款神奇的牙膏,得到了一個大獎盃;獎盃和自行車直接可以聯想成:獎盃一不小心砸中了自行車....

  第三步:影象整理

  把原本雜亂無章的影象按照一定的順序或一定的邏輯整理成為一連串比較好記憶的畫面:

  你發明一款神奇的牙膏,得到了一個獎盃,帶回家時一不下心砸中了自行車,從車旁飛出一隻小鳥,小鳥因驚嚇掉進了馬桶,在馬桶裡發現一個大西瓜,正準備吃西瓜,從西瓜裡跳出一隻猴子,猴子跑到了帆船上,帆船上有一頭大象,大象的鼻子纏住了長頸鹿的脖子,長頸鹿踩到了烏龜,烏龜在彈鋼琴,鋼琴裡轉出了一隻螃蟹,螃蟹的鉗子上鉗著吹風機,吹風機裡吹出了很多的樹葉,每一篇樹葉上趴著彩色的蝴蝶。

  現在你再閉上眼睛回想一下剛才的16個詞語,怎麼樣?是不是全部可以全部複述出來,而且記憶非常深刻?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跟左右腦的功能分工有很大的關係

  權威腦科學家經過大量的研究發現:“右腦的記憶速度是左腦的100倍,記憶儲存量是左腦的100萬倍。”

  影象記憶將啟用孩子的想象力,同步提高注意力、觀察力等諸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