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後有什麼後遺症

  脾切除術廣泛應用於脾外傷、脾區域性感染、良性的***如血管瘤***或惡性的***如淋巴肉瘤***腫瘤、囊腫、胃體部癌、肝內型門靜脈高壓症合併脾功能亢進等疾病。那麼脾臟切除後有什麼後遺症?為大家整理了脾切除後遺症,歡迎大家閱讀!

  脾切除後遺症

  病情分析:

  脾切除後將使機體清除血中細菌的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損,調理功能受到影響.因此,病人易患區域性和***或***全身性嚴重感染,特別是致死性肺炎雙球菌敗血症的發生率明顯增高.近年來,有人在做脾切除的同時進行自體脾移植,似是一種合理而有效的治療途徑.

  全脾切除後將改變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現脾臟過濾功能消失,IgM減少,調節素和調理素水平降低,T淋巴細胞系統出現紊亂,外周血淋巴細胞數量以及淋巴細胞轉換率明顯下降,導致感染的機會顯著增加.

  脾切除後有幾樣疫苗是醫生經過很多病例和統計出來建議患者應該注射的:

  球菌疫苗預防發生最多的肺炎感染;

  結合丙型腦膜炎球菌疫苗預防腦膜炎感染;

  乙型腦膜炎菌疫苗預防乙腦;

  結核要看你原來的TB試驗等, 如果沒有看體則應該接種

  指導意見:

  脾臟主要的兩個功能是造血和免疫,造血功能主要是胎兒期,在成人,正常情況下脾臟不再擔負造血功能,除非是在少數病理情況下.所以,脾切除後不影響機體的造血.另一種免疫功能在一生中都很重要,所以切除後會對機體免疫系統造成負面影響,這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是得了一些免疫性疾病,病情反覆發作,病情重,一般藥物治療不能控制,那最後只能寄希望於脾切除,***當然,脾切除不是100%有效的***.脾切除後,機體免疫力一定會下降,相對容易繼發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腸道感染等等,所以脾切除後要注意加強防止感染,包括保暖,飲食衛生,個人衛生,適當鍛鍊等等.但脾臟不是唯一的免疫器官,術後通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機體免疫能得到一定恢復,它的部分免疫功能會被其它免疫器官替代,當然,完全恢復如常人不太可能.

  脾切除手術步驟

  1.體位 平臥位,左腰部墊高。

  2.切口 脾臟腫大不顯著時,常採用左上腹正中旁切口或經腹直肌切口,操作方便,並可向上延長,充分顯露常有粘連的脾上極。當脾較大或估計粘連較重時,可採用左上腹l形切口或在上述切口的基礎上補充作橫切口,以更好的顯露脾臟。亦有的作左肋下斜切口或上腹橫切口。

  3.檢查 擇期手術進入腹腔後,需檢查的專案有:①肝:大部分脾切除是用以治療門靜脈高壓症的,故應常規檢查肝。如肝已萎縮,屬晚期病變,就應儘量減少手術操作,減輕病人的負擔。必要時切取肝活組織,作病理切片檢查。②脾:主要了解脾臟的大小和周圍***尤其是與膈肌***粘連的情況,有助於防止分離粘連時出血。此外尚需瞭解副脾的位置和數目。③腹部其他情況:如腹水的多少,膽道及胰腺有無病變等。④測定門靜脈壓力。

  4.結紮脾動脈 對於脾臟較大者,應結紮脾動脈,使脾縮小,便於操作,減少血液的丟失,使脾內大量的血液流入迴圈血內,成為最好的自體輸血。操作時,先切開胃結腸韌帶和胃脾韌帶[圖1 ⑴ ⑵],一一結紮韌帶中的血管,進入小網膜腔,顯露出胰體、尾部。在胰上緣觸到搏動的脾動脈,並在胰體、尾交界處選一脾動脈隆起部分,切開後腹膜,用直角鉗仔細分離出脾動脈,並繞以粗絲線結紮[圖1 ⑶]。結紮脾動脈時須扎兩道***兩道相距0.5cm左右***,結紮不要過緊,以能閉合管腔為度,以免撕裂動脈壁;但也不能太鬆,以免起不到阻斷血流的作用[圖1 ⑷]。此外,還要注意儘量避免損傷其下方平行的脾靜脈。

  5.分離脾臟 當脾動脈血流阻斷後,將脾稍加按摩即可迅速縮小50%以上,一般不必再注射腎上腺素等藥物。先將脾向上推開,結紮、剪斷附著在脾下極的脾結腸韌帶[圖1 ⑸]。再將脾拉向內側,剪開、結紮脾腎韌帶[圖1 ⑹]。此時脾已大部分離,即可用右手伸入脾上極的後方,抓住脾臟向下內方柔緩牽拉旋轉,將其輕輕托出;另一隻手可協助託絀上極[圖1 ⑺]。脾膈韌帶處的膜狀粘連可被鈍性分離,如粘連帶較粗時,應用止血鉗鉗夾、切斷並結紮,即可將脾托出[圖1 ⑻]。在處理胃脾韌帶上部和脾膈韌帶時,最好在直視下進行,否則常易損傷胃大彎部組織或撕破胃短血管,招致出血。

  6.切除脾臟 將脾托出切口外面,即刻向脾窩內堵塞大紗布墊,既利止血,又可防止脾又重新滑回腹腔。然後清理脾蒂周圍的結締組織,將脾門動、靜脈分別結紮切斷***近端血管需結紮加縫扎***。如脾較大,脾蒂較厚,則應在脾門處用3把大止血鉗平行鉗夾脾蒂,在遠端兩把鉗間切斷,在餘下兩把止血鉗近端用粗絲線結紮,然後再在兩把鉗間縫扎一道[圖1 ⑼]。如血管較粗,則可將脾動、靜脈分別結紮處理。在處理脾蒂時,應注意避免損傷胰尾。

  將切除的脾放置在無菌漏斗上,任脾內血液自然流入含有抗凝保養液的貯血瓶中,備自體輸血用。

  7.止血、檢查 脾切除後***特別是門靜脈高壓症脾切除後***,腹膜後和脾膈韌帶、脾腎韌帶處,常有撕裂的曲張靜脈滲血,造成術後膈下積血、繼發感染和膈下膿腫,故術中出血點要一一結紮止血。特別是在膈面和左腎上極後腹膜處,要用左手將胃向右側推開,再用長持針器夾針間斷縫合出血點。此外,還需將胰尾部創面縫合,並用後腹膜縫合覆蓋。然後將大網膜放在左腎區和脾窩內,以建立側支迴圈,還有利於結腸脾曲的復位。

  有門靜脈高壓症的病人,在脾切除之後,需再測一次門靜脈壓力,和術前對比,以估計療效。

  8.引流、縫合 由於病人肝功能較差,凝血功能不佳,即使術中止血徹底,術後仍有可能發生創面滲血,甚至術後發熱和膈下感染,應在脾窩處和胰尾處常規放置引流物。

  一般在脾窩可放置軟雙腔矽膠管,胰尾處放香菸引流,均自切口旁另戳創口引出,注意引流口要寬鬆。雙腔管引流可酌情放置較長時間[3~5日],必要時可安置負壓裝置,術後持續吸引,以減少膈下積血或積液的可能。香菸引流可在術後24~48小時拔除[圖1 ⑽]。如術中滲血嚴重,可於關腹前向脾窩內建入卡那黴素或慶大黴素,術後繼續通過引流管注入上述抗生素2~5日,對預防膈下感染效果很好。

  切口各層用絲線間斷縫合。如皮下滲血較多,可於皮下放膠皮片引流,術後24~48小時拔除。

  術後處理

  1.觀察有無內出血,常規測量血壓、脈搏和血紅蛋白的變化。觀察膈下脾窩引流管的情況,如有內出血傾向,應及時輸血補液,如確係持續性大出血,則應考慮再次手術止血。2.脾切除術對腹腔內臟器***特別是胃***的刺激較大,所以應置胃腸減壓管,防止術後發生胃擴張。術後2~3日再恢復進食。3.很多施行脾切除術的病人,肝功能較差,術後應充分補充維生素、葡萄糖等,如疑有肝昏迷時,應及時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4.注意腎功及尿量的變化,警惕肝腎綜合徵的發生。5.術後常規應用抗生素,以防治全身和膈下感染。6.及時測定血小板計數,如迅速上升達50×109/L以上,則可能發生脾靜脈血栓,如再出現劇烈的腹疼和血便,則提示血栓已蔓延到腸繫膜上靜脈中,須及時使用抗凝血治療,必要時手術治療。

  術後併發症

  1.腹部併發症 ①出血:術後遲發性腹內出血常發生在脾功能亢進和肝功能不佳的病人。對於這些病人應在術前、術後採取措施,改善凝血功能,以防治出血。②膈下感染或膿腫:多繼發於膈下積血的病人。術後3~4日後,體溫又復升高者,要高度警惕,及時詳查。如已形成膿腫,應及時切開引流。③術後急性胰腺炎:雖較少見,但病情很嚴重,常由於術中損傷引起。對於有劇烈上腹或左上腹疼痛的病人,應及時測定胰澱粉酶,以明確診斷,及時處理。

  2.肺部併發症 肺不張和肺炎最為常見,尤其是老年人更易發生。如有左側胸腔反應性積液,應疑有膈下感染,但亦可為肺部併發症所致,應及時行胸腔穿刺抽液,進一步診治。

  3.其他併發症 ①脾靜脈炎:術中結紮脾靜脈後,因近端成為盲端,故極易產生血栓,如併發感染後常出現高熱、腹痛和敗血症等症狀,應注意防治。脾靜脈炎常為脾切除術後高熱不退的主要原因,但也須注意除外由於脾切除術後,病人免疫力下降易遭致感染的可能。②術後黃疸和肝昏迷:多發生在肝硬變的病人,一般預後較差,應提高警惕,及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