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鄉村小學散文

  鄉村這個美麗的字眼總會給我們無盡的回憶!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鄉村小道的依戀

  鄉村小道像一張散開的天網,罩住了一望無際的田野和遠近錯落的村莊;又像一幅展開的長卷,記錄了我的歡樂、迷茫、幸福和念想。

  兒時,我喜歡小道的美景和悠長。尤其是春天,桃花開了,菜花開了,野花也開了,紅如霞,黃如金,白如雲,一簇簇,一片片,一層層,順著小道溜向天邊。這時在小道上漫步,真如乘著筏子游花海,令人心曠神怡,如痴如醉!幾個好玩的大哥大叔白天放風箏,裝上十幾個風鈴,放得越高,鈴聲越響,傳得越遠,我和小兄弟們沿著小道幫著背繩子,弄得渾身臭汗,可沒一個放手;晚上放“陽燈”,先燒幾把麥稈,讓熱氣把一人多高的陽燈上糊的紙脹得鼓鼓的,再點燃兩隻膠鞋底紮在燈底的十字架中間,手一鬆,陽燈冉冉升起,直至星星之間,隨風徐徐飄去。我們爬過垛田,跳過小溪,繞過大河,一路小跑追陽燈,往往要跑好幾里路,直到膠鞋底燃盡,陽燈飄落時才能接住。這時大夥兒面面相窺,互相指笑------我跑掉了鞋,你扯破了衣,他劃破了皮,還掛了彩呢!

  年輕時代,我曾經在小道上惆悵和成長。“上山下鄉”後,我在小道上推灰挑糞,牽牛趟犁,經受鍛鍊。一陣衝動後便有了失望:想求學無校門可進,是獨子又去不了軍營,希望猶如肥皂泡,一年中破滅了好幾個。還有路走嗎?我在小道上徘徊卻沒有找到答案。村上有個耕田好手,把我要去做徒。意料之外的是,他並不讓我耕田,卻要我在田頭路邊看書。我借來好多書,如飢似渴地讀起來。上下工行走在小道上,他總是給我“再教育”:“人生之路象這小道,彎彎曲曲沒盡頭,就看你有沒有本事象耕田一樣把它走直!”“別看小道狹窄,你走對了會很快上大路的!”在他的督促下,從春到秋,我竟然讀完了大學中文系的大部分教材。第二年我被選送揚州師範學院學習,後分配到家鄉做教師。學校就在本村,從家到校約有二里路,每天往返三四次,任教五年,累計竟然走了上萬裡!正是在這萬里小道上,我練就了一點教學的功夫:思考完善每個教案、熟讀甚至背誦每篇課文。在向本縣、本省和外省的參觀團開課後,人們多次向我提出問題:“你是如何備課的?”我如實告訴他們:“在鄉村小道上備的!”

  而立之年,我做了校長。以後輾轉數校。人到中年倍辛苦,家事校事學生事,事事得辦好,因而經常騎車在小道上穿梭,這小道便留下了我忙碌的身影。再後,我到政府部門任職,回鄉的機會不多,偶逢節假日到家,都在附近的小道上轉悠一圈,眺望一會。發現我熟悉的村莊越來越美了,樓房鱗次櫛比,掩映銀杏林中;我熟悉的小道越來越少了,代之以寬闊的水泥路、瀝青路。欣喜之餘,一種強烈的依戀油然而生:那深深烙印了我的腳步的鄉村小道,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從地面上消失得無影無蹤,可它還會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裡的!

  :鄉村好聲音

  總有一種聲音,穿越千年,流浪於北國的山川和江南的煙雨中。那如夢似幻的美妙聲音,生在鄉村,長在童年,成熟於羈旅鄉愁裡。

  春回大地,柔風拂面,細雨迷濛。撐一紙雨傘,徜徉於幽深幽深的衚衕小巷,聽風,聽雨,聽心魂的律動,那是一種心旌搖盪的奇妙境界。盛夏暑熱,坐於庭院,聽滾滾雷鳴從遙遠的天際如萬馬奔騰而來,大地在狂風中搖撼,一場期盼已久的驟雨越過山川江河,忽忽拉拉地潑灑在屋頂上、庭院中、田野間、小溪旁,那真是一場酣暢淋漓的醉美景色。用心傾聽,你會感知神奇的大自然所給予我們的壯美!

  冰冷的秋雨,淅淅瀝瀝,落在失意者的心扉上,遊子的鄉愁中。瓦屋聽雨,一任點點滴滴到天明,平平仄仄的雨聲攪碎了恬安的心境。披一件夾衣,在暗夜,坐對秋風,別有一番幽思憂愁在心頭。冬日黃昏的天空下,是一片枯黃瘦削的世界。凜冽的寒風一過,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便隨之而來。擁被而坐,香茗在手,泥爐火旺,捧讀古書,聽風雪恬然行走的聲音,那種心神入境的感覺是非優雅閒適之人不可得。

  鄉村是一首以動襯靜的唐詩或宋詞。春蠶蠕動,吞食桑葉的清音,驚醒了一冬酣眠的萬物。春風一過,千翠萬綠。夜闌人靜,凝神屏息,那些草兒、花兒的囈語,樹兒、苗兒伸展臂膊的響動,全都飄近耳際。這令人心醉的仙樂是春姑娘的演奏,是生命的顫動。夏夜的蛙鳴、蟬噪,秋天的蟲唱、鳥鳴,都是鄉村所特色的音樂。只有到了冬日,那些大自然中的演奏者似乎感到了身心的疲憊,全都收起了各式各樣的精美樂器,躲進舒適溫暖的暗室,去做一場春秋大夢。

  其實,也並非完全如此。在人們沉睡的暖夢中,忽而就會傳出一聲雄雞的啼鳴。這聲音衝破黎明前的黑暗,驚醒了熟睡中的世界,隨之萬雞和鳴酬唱,前者呼,後者應,此起彼伏,織就出一曲高亢、激越的交響樂。雞鳴,狗吠,鴨唱,鵝叫,豬哼,馬嘶,牛哞……北國鄉村的早晨,是一片歡騰的天地。醉聽鄉音,如痴如夢,童年的情趣,自是美夢一場。

  闢辟啪啪的鞭炮聲是鄉村最為動人的打擊樂。將積攢了一年的硬幣怯生生地捧給站著巷口的小商小販,接過兩小掛紅紙包裹著的鞭炮,那種壓抑不住的喜悅是常人無法想像的。帶回衚衕,叫上十數個夥伴,圍在一起燃放。點了捻,捂了耳,遠遠地躲在街口,但滿心希望的還是聽到那“啪”的一聲。聲響過後,夥伴們歡呼雀躍,滿臉迷人的童真中讓人看到了對年節的祝福和祈盼。

  繁忙的季節,喜歡聽鄉間的吆喝聲和闢裡啪啦的鞭子聲。看吧,田地裡,場院中,山崗上,全是忙忙碌碌的人群。耕地,耘地,用結實的碌碡輾壓麥子……趕牛趕馬是一件技術活,那些對牛馬的吆喝口號,是非滾瓜爛熟於心不可。否則,你是永遠也學不會駕馭牛馬。想要馬前行,你要輕輕地揚起鞭子,用手猛地一揚,“啪”的一聲,清脆悅耳的鞭音立時讓馬兒知道了前行的方向。不單單如此,鞭響過處,還得喊出一聲“駕”。喊得聲音小了不管用,聲音過大嗓子又受不了。音要悠長,帶點餘音最佳,那凜然的威嚴,全在這一聲“駕——”中了。啊,美妙的吆喝聲和清脆的鞭音,從《詩經》裡傳來,一直飄到我的案頭,聽後至今讓人蕩氣迴腸,心潮澎湃。

  流浪的二胡和悲咽的嗩吶總是喜歡行走於鄉村的大街小巷。那些纏綿悱惻、填溢胸襟的傷感之音,常常將我從夢中驚醒。我懂得了瞎子阿炳的人生遭際,感悟到了任同祥的心路里程。聽二胡,聽嗩吶,聽出的大約就是一些底層老藝人的無奈與悲傷。但終究,我還是喜愛在鄉間的夏夜,看流星飛逝,聽這種超凡脫俗的悲悲咽咽的聲音。

  總有一種聲音,從鄉間的小巷中、田野間撲面而來。真想,坐擁天地間,獨自,聽那些來自鄉村的令我心神搖盪的神妙仙樂。

  :農村母親

  我的母親在陝西的農村生活了快五十年,一位樸實的北方農村婦女,高中畢業後嫁給了我農村教書的父親,幾十年一直過著簡樸的農村生活,養育著一兒一女,北方的農村讓母親變得十分蒼老,一年一年的風吹日晒,就這樣的步入了人生的老年。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農村的孩子都是穿母親做的棉鞋,那年冬天母親也為我做棉鞋,兩隻鞋的鞋底和鞋幫都做好了,但還沒有縫合到一起。那時的我可真是不夠聰明,就對母親說,我明天早上能穿上新鞋去上學嗎?母親笑著說:“能啊”。其實那本來是一晚上不能做完的活啊!困的時候我就像往常一樣的睡了。當我早上醒來時,卻在頭邊發現了一雙嶄新的棉鞋,母親在睡著。我洗刷完畢,就穿著新鞋去上學了,到學校裡同學們很快的發現了我的新棉鞋,誇著你母親做的真好看,真精緻。

  多年以後我想起那雙棉鞋的事,我便問母親你那晚做完鞋是幾點了?母親說大概是凌晨五點吧!我聽了很是吃驚,那要多麼勞累啊!不由的淚水就下來了。我怕母親看到,就轉身拭掉了。此時此景是不能用言語來詮釋的。

  母親以她的許多農村哲學時刻教育著我,記得我初中的最後一學期輟學了在市裡的水泥廠做了臨時工,家裡沒有一人同意,一次次的和我交涉,都沒有讓我改變主意。最後是母親的話使我復讀了初三。母親說:“咱家裡都是高中畢業,你這麼小是該繼續上學的年齡,其它事以後做還是來得急的,咱家的餵豬的都是高中畢業啊***這是說她自己***”。我聽完這話,覺得是責備,更是激勵,就這樣在開學的時候我復讀了。

  母親對人是很寬厚的,常給我說別人有必應,借少還多之類的話,什麼吃虧是福的道理。別人有求於你肯定是有所難,不然誰都不願去求人的,他能求於你,至少他認為你有能力幫這個忙,咱自己也有求助他人之時,這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道義。借少還多可以讓人認為你實在,以後可以多來往,也是一種感恩的表現。吃虧是福是求得一種和氣,其實在農村鄉下有什麼虧不虧的,讓人知道你不拘小節,有那份爭強好勝的心,幹什麼不行。

  當母親看到我生活不節儉時母親就說:"不要把一點零錢不當錢用,很多時候財富都是積累起來的,你哪天差那麼幾十元怎麼辦?向別人借嗎?就算是借人家,人家不一定立馬就能拿到你面前,那當時的事不就撐住了嗎?要給緊急的時候留上一點儲備,這叫閒時積累急時用"母親也曾給我說了這樣一個農村故事,說我們鄉下人再窮,當門口來一位乞討者時,也都會給上一個饅頭,而不是把饅頭丟到垃圾堆上去.讓我明白好鋼要用到刀刃上,而不是閒置或浪費.母親的話比書上說的更接近生活,更能讓人理解的那麼透徹,深刻.讓我永遠都不曾忘記.

  妹妹小時候有次不聽話,母親在說她,她就和很多孩子一樣跑出了家門,母親就追了出去,妹妹跑得很快,母親也追得很緊,追上後就收拾了一頓,後來妹妹不管做錯什麼事也都不跑了.母親說我要是不追,下次她還會跑的.鄉下的孩子有這個習慣,大人一發火孩子就跑出家門,回來後家人一般就不再追究了.後來母親也說過,那次覺得做得有些過了!對孩子不該那麼嚴厲,畢竟都是孩子啊!但母親對於孩子的錯從不包容,是錯就得認,不能沒有那回事.

  有一年在外地我辭了原來的工作,沒有告訴家裡,後來母親知道了,給我打來電話,問我現在找到工作沒有,用的錢還夠不夠?其實對於一個二十三的男孩子,這些都不算什麼,可是母親還擔心的那樣厲害,生怕我在外受苦,每時每刻都惦記著她的兒子.

  我每次回家無論多麼晚,母親都堅持為我做飯,每次都做得那麼認真,從不說辛苦,也不嫌麻煩,以至於後來我都養成習慣,回家的前一頓都不吃的,一定要到家才吃,覺得那樣才對得起母親的勞動成果.這是母親絕對不知道的,不然她會覺得故意餓著肚子回家吃飯也是對胃不好的,也會不高興的.

  這幾年我和妹妹長期在外地,妹妹上學我工作,難得回家一次,平時只有父親和母親在家,很多時候父親都在學校裡忙,家裡的很多農活都要母親來承擔,雖然地不多,卻有個果園,也夠母親忙的.一年四季真正歇息的日子也沒有多少天,母親為這個家不知受了多少苦,是不能用一個確數來描述的.

  母親唯一的愛好是聽秦腔,我們家其他人都聽不懂,以前我和妹妹總和母親搶電視,其實只有每週六才有秦腔節目,現在想起來我們怎麼能奪取母親唯一的嗜好呢?現在家裡電視機多了,也不用幾人看一個了.卻好像沒有了當年的那種氣氛。有時母親也聽收音機,每次我回家的時候,在家門口就可以聽的到,也就知道母親一定在家等候兒子的歸來.

  在家裡我經常看母親的照片,從她高中的畢業照一直到最近的照片***也就是母親本人***,跨越了三十多年,也慢慢的讀懂了母親這一平凡的稱謂,做兒女的能回報母親多少恩情,母親可能從未去計算過,但目前的我覺得回報母親的確實少之又少,母愛是無私的,這千真萬確不用質疑.尤其是北方農村生活的母親,她生活的更是艱辛.她不是很明白外面的世界,但她懂得怎樣持家,怎樣養育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