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下冊語文知識點大全

  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學習基礎,語文知識點對同學們的語文學習非常重要,它是一個潛移默化、厚積薄發的過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外愛國名言

  1、熱愛祖國,這是一種最純潔、最敏銳、最高尚、最強烈、最溫柔、最有情、最溫存、最嚴酷的感情。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的人,在各個方面都是一個真正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

  2、我是你的,我的祖國!都是你的,我的這心、這靈魂;假如我不愛你,我的祖國,我能愛哪一個人?

  ──裴多菲

  3、為祖國而死,那是最美的命運啊!

  ──大仲馬

  4、只有熱愛祖國,痛心祖國所受的嚴重苦難,憎恨敵人,這才給了我們參加鬥爭取得勝利的力量。──阿·托爾斯泰

  5、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來

  6、祖國如有難,汝應做前鋒。

  ──陳毅

  組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理解、積累“執拗、憔悴、饋贈、真諦、璀璨、長吁短嘆、盛氣凌人”等詞語。

  ⑵瞭解紀伯倫及其藝術風格。

  ⑶瞭解課文內容,領悟詩中擬人形象的情感內涵。

  2、能力目標:

  ⑴強化朗讀,體會詩意推進的肌理和層次。

  ⑵品析文中意味深長的語句,理解詩中多樣化的擬人手法。

  ⑶領會兩首詩的思想感情,學習借物抒懷的藝術構思。

  3、德育目標:

  感悟詩作閃爍著的理性光輝,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感受詩作清麗流暢的語言風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

  【教學難點】

  分析詩中語意遞進伸展的層次。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紀伯倫的散文詩語言清麗流暢,富含哲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反覆朗讀,感性體會兩首詩在辭色和聲音上的美,領會擬人形象的情感內涵。

  2、自讀·點撥法:

  文章屬自讀篇目,教師為學生創設寬鬆的閱讀環境,並通過點撥提示,擴充套件學生的閱讀體會,培養創造性感受與表達的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點撥研習,理解擬人形象的情感內涵。比較延伸,體會紀伯倫天籟自鳴散文詩的藝術風格。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1:

  ***多媒體顯示紀伯倫像***

  同學們,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和印度詩人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之一。他為中國讀者所曉喻,很大程度是因他天籟自鳴的散文詩。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組歌》中的兩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板書文題、作者***

  設計2:

  同學們,哲理詩作為世界詩苑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一直散發著醉人的芳香,為越來越多的讀者所喜愛。含蓄雋永的哲理性警句,往往會使身處紛繁世界中迷惘和困惑的人憬悟、奮起。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常被稱作哲理詩人,但他的散文詩的內蘊常常多於一般的哲理詩。今天,我們學習的《浪之歌》和《雨之歌》就是他《組歌》中的兩首,讓我們靜心於靈氣而個性的波和雨的絮語中,去感悟一個深邃、美妙的別樣洞天。

  ***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投影***

  紀伯倫簡介: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生於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裡。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誌,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燬,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長住,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後逐漸轉為以寫散文詩為主。他的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她們與命運的苦鬥,譴責貪婪、狡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說以主人公充滿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敘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滿激的傾訴取勝。他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聖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此後陸續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了愛與美、生與死、婚姻與家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與自由、理智與熱情、善惡與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會問題,充滿比喻和哲理,具有東方色彩。紀伯倫並自繪充滿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認為詩人的職責是唱出“母親心裡的歌”。他的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象徵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高遠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度或表現某種神祕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並組織領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為發展阿拉伯新文學作出過重大貢獻。他的作品已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1931***。從20世紀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漸為中國讀者所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