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七年級地理下冊非洲概述教案

  只有有一個很好的地理教案,其課程的進度才能保持一致。這是小編整理的,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範文

  教學課題:

  七年級下冊第一章《認識大洲》第二節《非洲》

  課型:新授

  教材分析:

  《非洲》是教材選編的“認識大洲”中的第二節內容。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地理位置、高原為主的地形、炎熱的氣候、豐饒的物產和人口與經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運用地圖,瞭解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②通過對地形圖及各種氣候圖的判讀,瞭解非洲的地形特徵和地形區的分佈及氣候特徵,並學會分析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

  ③學會用圖表、對比分析的方法瞭解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水文特徵。

  ④從礦產資源、動植物資源等方面瞭解非洲富饒的物產。

  2、過程與方法:

  ①鼓勵、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來收集有關非洲的地理資料,並進行歸納、分析。

  ②充分運用每幅地圖,引導學生從地圖中獲得大量的地理資訊,進一步探究其形成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非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非洲是一個存在嚴重的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的大洲,通過教學可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人口觀、資源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使學生掌握非洲海陸輪廓的特徵以及非洲高原為主的地形特徵。 教學難點:受緯度位置的影響,非洲以熱帶為主的炎熱氣候。

  教學方法:

  1.主要運用問題探究式學習模式,結合利用網路媒體資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綜合分析等。

  2.採用多媒體演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點撥的活動方式探討歸納。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科書、地圖冊、地球儀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世界上有一個大洲,它既有世界上最大的盆地,也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和最長的河流,並且也是世界上最熱的大洲,同學們知道這是哪一個大洲嗎?***非洲***那這一節就讓我們向這個神奇的大洲進軍,一起去探索它的奧祕吧。

  出示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

  二、自主學習

  根據第一節學習大洲的方法,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非洲的地理位置。

  ***一***、地理位置

  活動一:請同學們瀏覽教材P16 17,完成下面練習。

  1、讀圖,找出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非洲在 ***東或西***半球的西部, 穿過非洲中部, 、 分別穿過非洲的北部和南部***填寫緯線名稱***。

  ***2***海陸位置:東臨 ,西臨 ,北隔 及 與 相望,東北與 之間隔著狹長的 ,並以 為陸上分界線。

  活動二:描畫非洲輪廓圖,並填出非洲周圍的大洲和海洋。

  思考討論:蘇伊士運河和直布羅陀海峽的重要地理位置 。

  ***設計思路:面向全體學生,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重在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畫圖的能力。***

  ***二***、高原為主的地形

  活動三:讀非洲地形圖,分析非洲的地形特徵:

  ***1***讀P6圖1-5,非洲的平均海拔高度居世界各大洲***南極洲除外***的第 位。

  ***2***非洲大陸 面積廣大,被稱為 “ ” ,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佔全洲面積 以上,東南部從北向南有 高原、 高原、 高原。

  ***3***非洲東南部分佈有三大高原,西北部除大陸邊緣的 山脈外,大多是海拔較低的高原和盆地,故非洲地勢 , 。

  ***4***極具特色的地形***三個“世界之最”***: 中部的 ,北部的 ,縱貫東部的 。

  ***5***讀P18閱讀材料:東非裂谷帶及撒哈拉沙漠

  簡單瞭解東非裂谷帶的分佈、成因及其地質地貌特徵;認識撒哈拉沙漠的範圍及地理位置。

  ***6***讀課本圖P2 1-1;P16 1-17比較歐洲和非洲的海岸線特點,並在非洲圖上找出:最大的半島_ 、最大的海灣 、最大的島嶼_ 。

  每位同學完成自主學習後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

  ***設計思路:在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畫圖能力的同時,使學生將影象與課文內容相結合,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

  ***三***、炎熱的氣候

  活動四:***1***讀非洲平均氣溫分佈圖,分析非洲的氣溫特徵:

  ***緯線***橫貫非洲中部, 、 、***緯線***分別穿過其南部和北部;非洲絕大部分位於 ***溫度帶***,非洲平均氣溫在 攝氏度以上。非洲氣候特徵之一是氣溫 。北半球7月份的炎熱中心在 地區。

  由此可得非洲氣溫特點是:氣溫高。這就是它被稱為“熱帶大陸”的原因。

  ***2***讀非洲年降水量圖,總結非洲降水特徵。

  非洲赤道附近、幾內亞灣沿岸降水 。北迴歸線附近的 地區,降水 ;南迴歸線附近大陸 岸,降水少。

  由此可得非洲降水特點是:降水很少,乾旱地區廣。

  ***3***讀非洲氣候型別圖, 總結非洲的氣候特徵。

  赤道附近的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是 氣候型別。非洲熱帶雨林氣候

  的南北兩側是 氣候型別。南北迴歸線附近主要是 氣候型別。非洲最北端、最南端分佈的是 氣候型別。

  由此可得,非洲的氣候帶受 因素影響,以 為中心呈 對稱。

  ***設計思路:繼續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同時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歸納知識的能力。***

  ***四*** 、豐饒的物產

  閱讀非洲主要的礦產與農產品分佈圖,並分類。

  礦產資源:鉻鐵礦、金剛石、黃金、石油、磷酸鹽等。

  動植物資源:桃花心木、檀木、花梨木等;咖啡、棉花、劍麻、花生、香蕉、棗椰、油棕等;非洲大象、長頸鹿、斑馬、非洲雄獅等

  水力資源:剛果河、尼羅河***讓學生通過閱讀圖1-27,找出有關兩河的水文特徵對比,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地圖,總結問題的能力。***

  ***五***、人口與經濟

  非洲既然被稱為“富饒大陸”,按理說經濟很好,但為何又被稱為“經濟落後的大陸”呢?

  ***1***讀下表可知:目前,非洲有 個獨立國家,是世界上國家 的大洲。

  ***2***據2000統計, 有7.94億人口,總數僅次於亞洲,居世界第2位。

  ***3***非洲在人口壓力沉重的同時,經濟上受到幾個世紀以來的 的影響,許多國家的經濟部門單一,且以 業為主要經濟部門。

  ***設計思路: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樹立非洲人口、資源、環境、發展之間互相聯絡的觀念***

  三、合作探究:完成P16 、P17 活動題。

  四、師生課堂總結:

  五、佈置作業:課本P20——21活動題。

  教學反思

  這節課以多媒體技術為支撐,教學直觀、形象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資訊科技和地理教學融為一體, 同時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真正體現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只要用心觀察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不足之處在於:

  1、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還不夠,學生的參與面還較有限,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真正意義的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

  2、教具的運用比較單一,即使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但個別同學脫離課本,完全依賴於課件,只注重了瀏覽課件這種形式,而不能最大限度的使課件與課本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因而未能充分提高學習效率。

  在今後的地理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地增長自己的教學能力,在與學生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的同時,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七年級地理遷移能力的培養

  一、遷移能力培養的制約因素

  每個個體對於某一段文字或某一個知識點的認識是存在差異的,這是個體的差異性所導致的,這就使得每位初中學生都有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建構知識的方法,不同學生存在不同的思維習慣,這些會影響他們在接受知識遷移能力培養的過程中產生差別。因此,在能力培養上要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具體掌握情況,而不是簡單的以詢問的形式說:“你知道了嗎?”有效的提問有利於拉近教師瞭解每個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方式,從而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達到遷移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

  二、遷移能力培養策略

  1.分析學情,為遷移做準備

  對於教師來說,分析學生的情況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學生關於地理知識的學習起於兒童時期,教師應該抓住這一特點,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絡。如七年級上學期是學生剛剛從小學升入初中的轉折點,也是關鍵點,教師遷移意識的培養要從小學開始。這裡的小學是指中學地理教師要對小學科學課程有所瞭解,明確學生已有的基本知識結構,清楚有哪些知識可以為初中的地理教學服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便可很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明確學生的已有知識,判斷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種意識的培養需要教師的細心瞭解和調查,有了這種調查對於學生的幫助是十分巨大的。如小學科學課程中學習過地球與宇宙的相關知識,學生已經知道地球的晝夜變化與地球的運動有關,這便是很好的遷移能力入手點,根據具體情況或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或以複習等方式匯入,學生學起來相對會比較輕鬆且有親切的歸屬感。

  2.夯實基礎,培養學生遷移能力

  基礎知識和基本的技能是進行知識遷移的必備條件,這就要求教師在七年級上學期打好知識結構的構建工作,在此基礎上才能聯絡舊知,構建新知識。如七年級下冊開始學習世界地理部分,世界地理部分的學習要以七年級上冊的知識緊密的聯絡起來。上冊教材從地球的整體概況談起,***包括大小、形狀以及地球儀***放大比例尺到世界的海陸分佈,在放大比例尺陸地上的地形型別,在學習世界的居民、氣候。引導學生分析將尺度放大具體到某一大洲,我們如何來認識大洲,學生通過聯絡上冊教材的整體知識框架,可以分析出總地形、居民和氣候等方面認識大洲。通過這種夯實基礎的方式,不僅可以減少負遷移的發生,還可以學會將所學的知識運用起來,明確學習的目的,能力便一點一點的培養起來。

  3.聯絡實際,昇華遷移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意的地理,這是義務教育階段地理學習的終極目標。因此教師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隨時提取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來解釋或創設情境,將問題、已有知識與新知識聯絡起來,昇華學生初步具備的遷移能力,讓學生學會在實際生活發現問題、尋找規律從而解決問題。如學習亞洲與歐洲之後,可讓學生利用相似的方式方法***即區域分析法***去學習分析非洲和美洲。巴西的熱帶雨林的保護與開發問題的案例可以延伸到當地的環境保護問題等。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要實現知識的遷移,就要讓學生通過案例悟出隱含其中的地理基本原理,同時要讓案例學習方式多樣化,從紛繁複雜的案例中抓住核心內容,探索本質特徵。如新疆地區的學習,帶動西部地區的相關要素的一般性,從地形、氣候、自然資源、工農業發展等方面提取因素,分析得出新疆地區的特殊之處,得出區域的發展應順應自然規律,因地制宜的可持續的發展。

  作者:邵明婧 單位:廈門市音樂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