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教學故事

  八年級地理教師在教學中,總會發生一些有趣或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八年級地理的教學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一天,我從雜誌上看到了這樣一則“腦筋急轉彎”:一位俄羅斯大嫂圍了一條三米長的圍脖,要過一條四米寬的河流,在沒有船的情況下她過了河,請問,她是怎麼過去的?***答案:是從冰上滑過去的***,當時我就想,這一則“腦筋急轉彎”不就正是隱含了俄羅斯的自然環境特徵之一嗎?如果把它作為《俄羅斯》一課的匯入形式,在教學思路上進行改變,會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抱著這樣一個念頭,在《俄羅斯》課前準備活動後,我宣佈要出個“腦筋急轉彎”考考大家,並特意強調我費了半天時間才猜到答案,同學們一聽我要出個“腦筋急轉彎”考他們,並且老師是費了很打功夫才猜到答案,都感覺很新奇,都在想什麼“腦筋急轉彎”竟然這麼難?注意力都集中起來,待我將這則“腦筋急轉彎”說出來後,馬上就有六、七個同學站起來說了自己的答案,但是每個答案都被我加以了否定,這時,看到同學們充滿疑問、困惑的神情,我及時進行了提示:那位大嫂一般在什麼情況下才要佩戴那麼長的圍脖?之後馬上就有同學站起來說出了正確的答案,並進行了解釋。此時同學們的熱情已經被調動起來,我趁機向他們提了幾個問題:俄羅斯為什麼這麼冷?俄羅斯境內都這麼冷嗎?等,都得到了大家積極的響應,之後及時切入了講課的正題。結果這堂課同學們反映說特別好,感覺非常新鮮,而且不易忘記。

  由此,讓我對地理教學想到了很多。

  一、教師必須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努力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技術,不能侷限於書本知識的傳授和應試教育所謂的學以致用。教師必須正確把握教育改革與發展方向,經常有意識地反省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中總結經驗教訓,要有意識地虛心聽取他人對自己教學工作的評價。通過自我總結和積極藉助他人的反饋來分析自己的學習需要,進而不斷充實自己教與學的知識庫。另外,教師還要積極參加科際間的評課、觀摩、研討等活動,虛心學習,努力提高。

  二、傳統課堂教學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其課堂氣氛追求的是“靜”。課堂確需要紀律,但同紀律相比,課堂氣氛更加重要,必須倡導學生主動、合作、探究地學習,創造性地思考和行動。教師應善於發現和開發學生潛能,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與學生平等相待。建立師生合作與交往的關係,實現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顧問、朋友的轉變,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廣泛合作,積極溝通,使學生之間在共同學習中共享學習經驗。

  三、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並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通過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地實現初中地理的教學目的。

  四、教師要精心地備課,不但要備教材內容本身,還要備自己、備學生個體,通過反覆鑽研來挖掘教材潛在的東西,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和學習情境,最大限度地向學生展現知識。要有意識地挖掘教育資源,及時捕捉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多用身邊鮮活生動的材料因勢利導,靈活恰當地根據學生反應與參與的狀況調節教學節奏和教學內容,把握主方向,收放有度,要引導學生多探討有價值、有意義的話題,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

  五、有些教師認為課堂上熱熱鬧鬧就是成功的課,實際上這種理解是有一定偏差的。有一些課,課堂氣氛熱鬧異常,學生情緒高漲,積極參與各種討論,但整個課結束後,學生卻感覺沒有收穫。我覺得地理課應有自己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學生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課堂教學中應以知識為中心,以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活化課堂的途徑,學生才能有條件去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自由發展。

  六、教師在課堂上由“講學”變“導學”,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形式上不應千篇一律,而應儘量做到豐富多彩、多種多樣。較簡單的內容可指導學生自學,然後自己歸納總結,較難的內容可引導學生逐步分析思考,精講重點、難點。並根據具體條件,講授內容選擇最佳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解決教學重、難點及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線索、嘗試和思考的機會,多讓學生進行體驗性學習。

  七、地理教學要向多樣化方向發展,這樣有利於加強地理教學的趣味性、實用性、教育性,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的發展。現在的初中生見多識廣,傳統的教學手段已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呆板、枯燥、缺乏直觀性,生動性、立體感和動態感,抑制了學生個性發展。實物投影機、多媒體電腦及網路教學的出現給地理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使學生獲得多種感官刺激,產生濃厚的興趣,快速理解,掌握知識並形成深刻記憶,提高學習效率。使教師與學生也能及時溝通、交流反饋,同學之間的交流增多,更好地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

  總之,初中地理教學必須著眼於未來,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轉變教學理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才能發揮學科作用,跟上時代發展。

  ***二***

  從事地理教學時間不長,但是本人一直都對知挺感興趣的,可很多時候覺得地理課難上,主要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好,教學質量不高,因此我查了很多資料,也請教了很多老教師,現談談怎樣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一、活躍課堂氣氛

  在地理教學中,常聽到有學生反映:地理科枯燥無味,聽起來無精打采。針對這種情況,我每次在接手新班的第一節課開始,就想方設法去改變學生這種看法,我從天文講到地理,從古講到今等有趣的故事。例如,在講彗星這部分內容時,我向學生介紹了九七年三月世界各國地理學家及天文愛好者在我國漠河觀察千載難逢的“**全食與海爾彗星同現天宇的奇觀”的趣事;又如,在講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條件時,我向學生說:“宇宙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是否有外星人存在?”學生們反應熱烈,紛紛各抒已見,趁此機會,我給學生講述宇宙飛船——“旅遊者2號”探測太空的故事,並指出:目前為止,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通過這些故事的介紹,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增強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良好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自覺動力。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是教師必須研究的課題。我認為,在地理課堂上有針對性講些地理故事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例如,在講“地形、氣候”一節課時,我給學生講古人劉伯溫怎樣運籌帷幄,洞悉天機,料事如神;講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時,讓學生知道諸葛亮不僅是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更是一位地理學家。強調諸葛亮並不是通過祭神而得來的風和雨,而是他精通天文與地理的知識,知道天氣的變化而已。又如,講“月球”一節時,我跟學生們講宇航員登月球的種種實況,並佈置他們觀察“月相”的變化;給他們講“新航路開闢”的故事;講“唐山地震”的實事,並指出這些故事或地理現象都與地理學密切相關。通過長期地把地理故事寓於地理教學中,學生明白了地理知識的重要性。所以不時聽到一些學生說:“原來地理科是這樣有趣味、我喜歡學地理。”由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愈來愈高漲,學習成績也在不斷提高。

  四、動用地理小故事,幫助記憶

  教學時動用地理小故事。正確的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尤其課堂上如能巧妙地運用地理故事,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濃厚興趣,同時還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記憶,探索未來世界的奧祕,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五、探索未來

  大自然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同時也是一個奧妙無窮的世界,作為地理教師,怎樣引導學生從未知、探索、到已知呢?教學中,我常常有意或無意地引用一些地理故事,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例如,在講“石油、天然氣”一節時,我給學生講百慕大黑三角的故事:在百慕大附近的海域經常發生船隻和飛機失蹤事件,並且一直成為世界之謎。因此吸引了世界很多科學家進行探索。最近,人們在這裡發現海底有大量的天然氣,當天然氣外洩時,海水的密度降低,船隻的浮力也減少,從而使船隻沉入海底;天然氣是易燃性氣體,遇到飛機和船隻的發動機排出的火花就會發生爆炸,至使飛機、船隻燒燬而神祕“失蹤”。世界之謎終於解開。又如講“地球”時,介紹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等故事,以此培養學生的探索求知精神。

  實踐證明:在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地理故事,就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使本來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易於接受和掌握,從而提高了地理科的教學質量。

  ***三***

  就目前來說,地理學科在初中教學中還是處於“小兒科”、“面板科”的地位。初中學生往往剛接觸地理學科積極性還比較高,但越往後,特別是進到八年級時,地理學科在學生的心目中,更充分地突出表現了地理課的“廬山真面目”,使學生學習地理的目的性越來越強:“還是升學學科„語數外理化政‟重要”。所以,對初中生來說,地理學科在初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負擔”的“副科”的科目,因此,絕大多數學生對地理學科不重視。而多年的地理學科的教學使我也體會到,並且地理成績好的學生在老師面前也說過,“地理學科不是主科,上課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地理課上,只要考試得到60分就可以,也不給老師丟臉”等說法。 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及《地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指導下,以新課標,新環境,高要求進行地理教育教學工作。在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課堂教育教學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課堂教育教學改革:

  一、在地理教學中應加強“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師的教學意識的更新和教學技能的提高,需要從地理教師的主客觀兩方面進行加速如果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不喜歡地理教師,那麼怎麼會喜歡“地理”?怎麼能學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更要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導知,知趣相融”努力創造一個輕鬆、和諧和舒暢的師生關係,才能使師生都充滿著無拘無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親切的地理課堂教育教學和環境的氣氛。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歡聲笑語,更需要地理教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精湛的語言、詼諧與幽默、機敏的教學智慧、可親可敬的教態,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特別在初中階段,“愉快”仍然是學生樂於學習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發揚“民主”。

  二、在地理教學中應用“互動教學”法 現在的時代進步了,學生的學習環境變化了,特別是地理知識傳播的渠道更廣了,地理課已經不是學生獲得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性教學方法,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如在講我國的河流——“黃河”時,提出:“面對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緊張的嚴峻局面,如何治理?”的問題,學生圍繞著問題的提出,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我在八年級***1***班上課時,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有一男生舉手發言,一本正經地提出將黃河“幾”字形拉直,從甘肅的蘭州到河南的洛陽挖一條運河,使黃河上游的水少走彎路流到中下游。而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觀摩課中,我也同樣聽到這樣的教學情景,也有學生提出相同的治理方法。在表揚有大膽的學生的設想的同時,教師話鋒一轉: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學住在這“幾”字形地區,是否同意他的建議,為什麼?由此全班同學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共鳴,課堂討論既活躍、又深入,對師生有很大受益。

  三、在新課地理要有“情境”引入 由於長期以來不少初中地理課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在教學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普遍存在著兩種引入新課方法。一種是“講”法,即“同學們,今天我們講……”,“同學們,現在老師講……”,這樣就把師生互動的地理教學活動引向“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活動。還有一種是“翻書”法,即“同學們請把書翻到……頁”,把以地圖教學為主的地理課變成看書劃線的枯燥的文字教學課。初中地理教師應該努力用“學習”或“討論”來代替“講”,用翻“圖”來代替翻“書”。雖然是“一字之差”,這也代表著地理課堂的實質進步的一面。

  四、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地圖化 “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所以地圖教學是地理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說地圖是其他任何工具無法取代的。在當今的資訊社會中,知識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於初中地理學科內容的基礎性特點,學生無須死記硬背地理知識,完全可以藉助地圖來掌握有關知識。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學習,也可以藉助地圖來學習、掌握。地圖是地理資訊的重要載體。對初中學生而言,是幫助其樹立空間地域概念的基礎,也是培養其地理思維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圖在一定意義上既是教具,也是學具。學好地圖,並用好地圖,對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總之,在新的地理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標,“以學生髮展為本”,“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加強地理課堂教學,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與時俱進,適應網路環境下和計算機輔助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學科的教學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理念,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通過互動的地理教學與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識的聯絡,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終使學生從“認識地理”到“學會地理”,走身“會學地理”的海闊天空,將是美好的地理課堂教學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