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學反思

  教師們在八年級物理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學上共享反思,教師之間便能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預習工作,可是真正讓學生自己動手做起來時,卻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問題。下面是我上完課後所總結的一些經驗和教訓。

  首先,學生對於實驗的心理準備工作沒做好,沒有達到我所期望的目標。在進行實驗探究一:什麼是浮力?這個問題時,只有一兩個小組順利完成了實驗,其他的小組只是機械的模仿,卻沒有真正的去貫徹實驗精神。把所有的時間放給學生去完成根本不可能,有很多學生面對提供給他們的實驗器材,卻不知道怎麼進行實驗。如果我提前講解一下實驗步驟的話,可能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可是在實驗之前如果都告訴他們了,還有自主探究的必要麼?這也是很難兩全其美的。

  第二,在做第二個實驗學生對於怎麼去承接溢杯流出的水不知所措,怎麼去處理實驗資料上也是感到很茫然。我本以為學生在經歷了第一個試驗後會把“稱重法”測浮力的計算方法學以致用到“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的實驗資料處理上,可是僅有極個別學生想到了。在我的一再引導下,學生才慢慢的明白了。還有在處理排開水所受的重力時又被卡了一下。有很多學生不知道杯、水總重減去杯子的重力就是要求的結果。

  第三,時間控制上還是不夠合理。上課之前備課的時候,我本來打算把時間全部留給學生,讓他們去自己動手完成,自己探索會讓知識的吸收和發現更有成就感。可是在這一節課卻讓我改變了一些看法。並不是所有的知識放給學生就可以了,在放手學生時應該做到“有所放有所收”,這樣才是良策。作為教師一定要在學生實驗時做好指導工作。

  最後,課堂引導方式要更具體化。

  在上完一個班的課後,我發現籠統的提問引導方式會讓學生感到無所是從,根本不知道怎麼去做。比如剛開始,“你怎麼去驗證一下你所做出的猜想呢?”問完這問題後,學生不知道怎麼去做了,不知道自己學要測量哪些物理量,也不知道該怎麼去設計實驗計劃。之後我換了一種方式“如何去收集溢杯排開的液體並測出它所受的重力呢”。這樣一來,學生會有目標,有目的去做了。

  其實從我這個角度來看並不覺得這一節課是失敗的,因為從中我有所收體會和收穫,更多的是教訓,這對於我以後教學能力的提高會極有幫助的。

  ***二***

  阿基米德原理是研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學生關於浮力的大小有錯誤認識,新授課的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實驗,引導學生探究、分析、排除錯誤認識,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要注意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浮力是有大小的,浮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之後出示彈簧秤和大小石塊,提問如何測出石塊受到的浮力?並應該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測量得出資料,引導分析浮力大小的因素之一--------與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實驗時取相同的銅塊和鋁塊***實驗室器材***,讓學生測出浮力。結論:浮力相等。引導分析,重力不等,但浮力相等,得出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力無關。還能說明浮力的大小物體的密度無關的。浮力相等是因為物體的體積相等,從而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體積有關,然後再把銅塊浸沒一部分,發現兩次浮力不相等,說明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的體積無關。只有經過學生自己去實驗,去領悟,去動腦才能真正去理解它。

  ***三***

  本節課採用探究式教學,安排的每一個實驗都有其明確的目的:有的是用來為學生的猜想提供現實經驗和依據的,有的是用來讓學生探索規律的。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性實驗提出問題,讓學生大膽猜想,設計驗證猜想的辦法。強調了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突出探究問題的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認識的主體。1.猜想需要有一定的依據,依據一是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二是科學事實。本節課中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性實驗創設猜想的情景,激起學生探究的求知慾望,誘導學生對探究問題提出可能的猜想,然後針對猜想設計實驗,驗證猜想的真偽。2.有效地解決了教學時間的限制和學生自主探究過程的關係。本節課中教師向學生提出“友情提示”,合情合理地將學生的探究方向引導到本節課的重點探究課題上來。3. 有效地營造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討論氛圍。本節課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支援某一觀點達成共識,又與另一猜想的支持者發生爭論。比如在討論“浮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時,支援“與物重有關”和支援“與排開水的多少”、“與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的小組之間就有激烈的爭論,最後由實驗驗證後又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