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敘事散文教學模式

  散文是文學作品中最直接體現人類精神生命的語言文字,因而最易滲透生命意識教育。那你知道嗎?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一

  一、論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寫作教學的改革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就區域性地區而言,寫作教學至今仍然存在諸多方面的偏差:

  從當前作文教學的現狀來看,大部分教師仍然採用傳統的“教師命題,學生作文”的方法,存在著極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沒有系統的教學設想、教學要求,檢驗手段。往往是教師“騎驢看唱本——走著瞧”,感覺該寫一篇作文了,便臨時佈置一篇了事,既或是重視作文及練筆,佈置學生寫週記之類,也是由著學生的馬兒跑,寫到哪裡算哪裡。由於訓練程式僵化呆板,訓練手段陳舊單調,訓練週期長,且沒有檢驗效果的階段性標誌,無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再從學生的作文來看,學生的積極性差,常是完成任務了事;目的不明確,就文寫文,就文改文,沒有解決問題;寫作知識貧乏,寫出的作文字跡潦草,錯別字多,語句不通,文體不符,優秀率不高,許多學生初中畢業了,還寫不出一篇“象樣”的文章。

  最後從新教材的編排以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來看,新教材的編排注重了文體特點和寫作指導,對作文教學有總的目標要求,但訓練的具體內容,每項具體內容所應達到的具體標準,訓練的先後步驟等,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常常是並沒有得到認真的思考與研究。

  為此,語文教師如何克服傳統作文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建立一個作文訓練的科學體系,改進作文教學內容,達到作文教學的整體優化,增加作文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切切實實、紮紮實實在寫作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中有所得,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寫出“象樣”的文章,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就一直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進行如何構築完整的作文教學體系的有益探索,自我覺得作文專題訓練計劃性強,可操作性強,訓練紮實,能較大發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於是,提出瞭如何構築初中記敘文作文專題教學體系這一論題。

  二、論題的闡釋 :

  處在一定的相互聯絡中,與環境發生關係的各個組成部分構成的整體,即是系統。從系統思想出發,對事物進行系統分析和處理的科學,就叫系統論。系統論的一個最基本的觀點,就是系統思維方法。系統思維方法的宗旨,就是要從整體上把握系統的功能和作用,具體一點說,就是要科學地處理以下幾個問題:把一個大目標分解成一些小目標;根據總系統的大指標,確定各系統的小指標;根據總的進展要求,確定各工序的進展要求。要想達到作文教學的整體優化,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其主要的,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則是必須克服傳統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建立一個作文訓練的科學體系。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像“庖丁解牛”一樣,先摸清作文教學系統這頭“完牛”的內部結構和結構之間的內在聯絡,在此基礎上進行排列組合,使整體結構綱目分明,形成一個系統的、完整的體系。然後以這體系為依據,確定整個作文系統訓練的實施方案,最後,把這一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付諸實施。在實施的過程中,力求使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環節都達到最優化,最後達到整體優化。

  由此觀之,我們便可把整個中學的作文教學看作是一個大系統,而這個大系統中的記敘、說明、議論等各種文體又都能自成系統。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我們便可根據這些系統的不同特點,確定各系統的訓練方案。在這裡,僅就初中的記敘文教學體系進行一番粗淺的探討和分析。

  ***一***構築初中記敘文作文專題教學體系目標與閱讀教學相結合

  教學實踐證明,採用一定的作文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寫作水平。 但是,筆者認為:教師出題、學生寫文、教師判文、講評作文的這種模式,忽視了作文前的準備活動,學生的思路沒開啟,就盲目去寫,因此,很難把文章寫好。另外,教師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判文上,而忽視了寫文之前的指導和寫作規律的,因此,力氣沒少費,卻事倍功半。

  《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記敘文教學系統這個目標的要求是:寫記敘文力求中心明確、內容具體、條理清楚、前後一貫、首尾一致,培養學生記敘的能力,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按照系統思維方法,我們可以把這一大目標,分解成一些小目標。根據語文教材中這方面的內容,這個大目標大致可以分解為如下一些小目標:

  1、構成記敘文的基本材料

  ***1***敘述:概括敘述 具體敘述

  ***2***描寫:人物描寫:肖像描寫、動作行為描寫、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

  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社會環境描寫、場面描寫

  ***3***抒情: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2、記敘文的一般常識

  ***1*** 記敘的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2*** 記敘的順序:順敘、到敘、插敘、補敘

  ***3*** 記敘的人稱: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第二人稱代詞“你”的出現

  3、記敘文的佈局謀篇***基本寫作技能***

  ***1***確定中心

  ***2***根據中心組織材料

  ***3***材料的取捨

  ***4***段落、層次的安排

  ***5***段落之間的邏輯關係、過渡和照應

  ***6***記敘的詳略

  ***7***前後一貫,首尾一致

  4、記敘文的幾種基本型別

  ***1***一般類:①記人為主的記敘文;②記事為主的記敘文;③夾敘夾議的記敘文

  ***2***文學類:①散文:包括抒情散文、敘事散文、說理散文、散文詩等。②小說;③其它,包括寓言、童話、民間故事等。

  按照系統論的要求,任何一個系統的存在,都有它的特定目標。明確了目標,就會自覺地完成本系統的各項任務。我們把以上小目標分解明確後,就可以此為依據,設計出作文訓練的具體實施方案,然後,就可以按計劃、按步驟地把方案落實到閱讀教學過程中。

  目前,把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截然分開的做法,不僅肢解了語文教學的整體性,導致了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結果,而且很不利於學生創造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葉聖陶先生早就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是一個我們如今還未完全參透其義的深刻論斷。作為例子,有它的典範性、權威性,它在思路、技巧、表達方法等方面都具有指導意義,我們在學習它時,就得充分地認識,深刻地把握,多方面多層面地領會它,並把它當作學生創新的起點。因此,如何用課文引路,在教學生學習閱讀課文的方法和技巧的同時,讓學生不斷積累寫作思路、表達技巧等等,是構築記敘文專題教學體系必須注意的問題。

  但是長期以來,初中作文課採用的寫作訓練模式,大都是用文章範例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教學體系。就是用一套文選教材來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表面看,這種寫作訓練模式理論結合實際,但實際上,這無異於讓學生照虎畫貓。初中生尚處在學習寫作的初級階段,而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之作,學生對此如“霧裡看花,水中望月”,好看,但夠不著,越看這些名作,越覺得自己寫的文章拿不出手。這種教學方法,不但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反而限制了學生寫作水平的發揮和發展。

  在進行作文指導課時, 我認為不要走入二個誤區:一是指導太粗,泛泛而談,面面俱到,但學生寫作能力沒有紮實訓練, 寫作無章可循;二是指導太死,規定內容,千篇一律,學生思維放不開,只能跟著老師走。 我覺得在教學中嘗試採用二次遷移的方法努力探索走出這二種誤區的途徑,路子比較寬; 從扶到半扶半放最後放的寫作過程也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 能使學生感到寫作有章可循,又使學生能寫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章。

  例:寫人的文章,要讓學生明白,寫人,要反映某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或性格特徵。怎樣去反映?人不離事,要通過事的記敘來反映。寫什麼事,怎樣寫,結構怎麼安排?怎樣體現自己的語言風格,運用什麼技巧來寫等等。都可通過讓學生思考和討論,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從中找到作文的規律性。當然,在進行記敘文作文專題教學時,千萬不要為了想走捷徑,在作文課上,過於教給學生一些程式化的作文套路,甚至包括怎樣開頭,中間用什麼話過渡,最後怎樣結尾。這種方法,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阻礙了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學生寫出的文章大多抽象乾癟,缺乏生氣。

  另外,作文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處理課文閱讀與作文的關係時,應該針對訓練階段內容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方針,這就是:初一時,課文閱讀和寫作採取近距離結合的方法,因為這時的學生獨立性差,依賴性大,模仿性強,近距離結合作文水平提高較快。隨著年級的升高,就不能再像初一那樣,否則會框得太死,不利於開拓性思維。因此,到了初二時,就採取中距離結合,到初三時則採取遠距離結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大膽聯想和想象。

  ***二***構築初中記敘文作文專題教學體系要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所以,為了教學生寫好記敘文,我們應該著重抓好以下幾種思維能力系統的培養:

  1、回想能力的培養

  再現性形象思維的因素構成上,回想是體現其思維特徵的主體因素。要學生寫好記敘文,首先要抓好回想能力的培養。

  回想***不同於一般所說的“回憶”***作為一種思維,最基本的要求有兩點,一是回想的目的性,二是回想的程式性。

  回想的目的性,即指整個回想活動能夠按照預先確定的目的或主題來進行。從寫作理論來講,也就是要求寫作時能夠始終把握文章的中心,能夠圍繞中心來選擇和組織材料。尤其在初中低年級,我們批改學生的作文,首先應該看學生會不會圍繞一定的目的來想問題。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學生的作文一般都要經歷一個由短而空到長而雜,再到短而精***或長而精***的過程。而在初中生的篇幅由短向長髮展的過程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內容拉雜,甚至跑題。所以,在這一階段尤其應該重視回想目的性的訓練。具體訓練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這裡想強調的是,要讓學生養成先想後寫的習慣,即在動筆前先要想文章的主題到底是什麼,應該用哪些事實材料。必要時,也可讓學生先把想的主題和材料分點列在題目之下,然後再動筆成文。學生養成了這個習慣,就會在頭腦中明確地樹立起主題意識,使自己所進行的回想活始終緊緊地圍繞著思維目的或文章的主題來進行。教、學一篇新課文,我們不要急於先進入課文字身,而要仔細把玩文章題目,辨文體,識題眼,明輪廓,且要求學生掩卷思考:如果我寫此文,到底寫什麼,怎麼寫,讓學生口述後,再指導對照課文,從中明白,自已的思路有什麼缺點,怎樣糾正,又有什麼是連作者都沒想到的,等等,將這些及時地記錄在聽課筆記本上,反覆歷練,審題能力勢必提高,寫作思路也會慢慢開啟。

  很多同學認為,現在的學生生活面太窄,整天是家庭——學校兩點一線。讀書——吃飯——睡覺三位一體,生活平平淡淡,接觸的盡是日常小事,既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面,也沒有許多曲折離奇的情節,這些材料都不典型。其實,許多生活小事只要精心選擇,寫到文章中去它便會像金子一樣耀眼。比如魯迅的《一件小事》,就材料而言,實在是極平凡的,然而魯迅卻從這件“小事”上看到了勞動人民的偉大,從而寫出了至今仍對我們有教育意義的不朽名篇。朱自清的《背影》就選材來說,也不過是攝取自己與父親在南京車站離別時的情景,但那真摯的父子之情給讀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所以說,只要留心我們身邊的人和事,進行回想,就會發現很多閃光點,這樣實實在在的事能給人一種清新爽朗之感。

  回想的程式性,即指回想過程能夠保持正確的方向性,明確的層次性、條理性和合理的邏輯性。我們平時要學生學習記敘的線索、記敘的順序,學習段落層次的安排、過渡和照應,也就是要學生能夠按照一定的程式想問題,形成一條線索突出、層次清晰、結構嚴密的思路。回想的過程是形象的,但要做到有程式則離不開抽象思維的參與與調節,所以回想程式性的訓練,主要是教學生能夠在抽象思維的導引下既形象又合乎邏輯地思考。為了搞好程式性訓練,我們應該大力提倡“思路教學”。葉聖陶說:“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①他強調說:“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老師。”②要通過閱讀課的思路教學讓學生逐步掌握一些回想程式的基本模式,再舉一反三活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教師批改作文,也要把重點放在對思路的指導上。在程式性的各種單項訓練中,最應重視的是“提綱法”。既讓學生多練課文提綱,也讓學生多練作文提綱,經地一個時期的訓練,學生也就養成了按照一定程式進行回想的習慣。

  無論形象思維還是抽象思維,實際上都有一個思維的目的性和程式性問題。我們之所以在回想能力的培養中強調這兩個問題,是因為從學生的思維發展來說,再現性形象思維正處於思維發展的初級階段。學生回想能有目的性和程式性,不僅回想能力提高了,而且也為思維的高階發展奠定了基礎。

  2、聯想能力的培養

  聯想能力在再現性形象思維中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學生的記敘文寫得好不好,與學生的聯想能力有著直接的關係。在聯想能力的培養上,我們主要應該抓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一是教學生能夠運用聯想拓寬思維的廣度,強化所表現的主題。如果我們把回想***無論以時間還是以空間的轉移為序***稱作一種縱向思維,聯想則是一種橫向思維。它可以在縱向回想的某幾處找到附著點,如同樹幹旁生的斜枝朝著四周生髮開來。這就使思維由單向變為多向,使思維的廣度得以拓展。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插入的美女蛇的故事、閏土父親教捕鳥的故事,即是這種聯想式的拓展。像《雨中登泰山》、《長江三峽》這樣的記敘性散文,這種聯想運用得更多。聯想不僅可以拓寬思維的廣度,而且可以強化所表現的主題。例如《荔枝蜜》中由荔枝密的香甜聯想到社會主義新生活的美好,再由蜜蜂辛勤的採花釀蜜聯想到勞動人民為創造新生活而進行的忘我勞動,從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題。正因為聯想在記敘文中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學生的回想能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後,就要及時地引導學生向著聯想能力發展,這既是學生再現性思維發展的需要,也是記敘能力進一步提高的需要。在各種聯想方式中,尤其是相似聯想、對比聯想和因果聯想,因為它會使人們從相聯絡事物的特定關係中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對強化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應該在聯想訓練中把它們作為重點。

  二是教學生善於運用聯想來說明和修飾本事物。聯想在記敘文中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它可以用所聯想的他事物來說明和修飾本事物。例如《茶花賦》中用“論季節,北方也許正是攪天風雪,水瘦山寒”的對比聯想說明雲南的春天“腳步兒勤,來得快”;又用對“滇池的水”的相似聯想說明華庭寺春色之深。如果教學生能夠由所敘述的本事物出發去聯想與之相關的他事物進行對比或類比,就會更加突出本事物的特徵或隱含的道理。至於運用聯想來修飾本事物,這在記敘文中運用得更多,尤其是大量的比喻句,無不是相似聯想的結果。不少學生不善於修飾,文章缺乏形象感,這不能單純地從修辭方法上看問題,應該更多地從聯想能力上找原因。朱自清的比喻、通感用得好,最根本的還在於他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聯想力。所以,我們要想讓學生記敘文的語言變得具有一定的形象感和文學性,除了語言的修養,還必須重視聯想能力的培養。

  3、抽象和概括能力的培養

  記敘文在總體上是屬於再現性形象思維,但又離不開抽象思維。抽象思維在記敘文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對事實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一是通過對事實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形成主題。記敘文是通過對人物和事件的記敘來表現主題的,所記的人物和事件是具體的、形象的,但主題卻是抽象的。主題雖然不一定要在文章中表述出來,但在思想上應該是明確的。因此,儘管文體是記敘性質的,但在寫作前卻都必須經歷一個對所要記敘的具體材料進行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文章主題的思維過程。

  二是通過對區域性事實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形成記敘中的議論。記敘文雖然是記敘具體的人物和事件的,但是並不排除必要的議論。而無論夾敘夾議或先敘後義,這些議論都是對所記敘的區域性事實材料的抽象的概括。學生能夠在記敘的過程中插入恰當的議論,這是記敘文水平提高的又一個標誌。而要學生學會夾敘夾議或先敘後議,這不單是一個寫作方法的問題,關鍵在於學生對具體事實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由此可見,抽象和概括雖然不是記敘文的主體思維,但它對記敘文的寫作又有著重要的作用,因而也應該結合記敘文的寫作作一些相應的訓練。

  我想,如果學生能夠學會有目的、有程式地回想,又能夠通過聯想擴充套件自己的思維廣度,使語言也更加形象化而富有一定的文學色彩,還能夠通過對所述事實材料的抽象和概括進行必要而恰當的議論,那麼應該說他們也就基本上具備了記敘文寫作應有的思維能力。

  三、結論:

  總之,實施這一專題符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於寫作和語文活動的有關要求,符合新教材編排的特點,符合作文訓練的階梯性,即遵照單項到綜合、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的程式,符合語文教學系統論的有關理論。筆者進行記敘文作文訓練專題化探索近三年,積累了相關的資料及學生作文等近十萬字,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也取得了一定成績。先後有數十篇學生習作在各級報刊發表和在各級作文競賽中獲獎。我所帶2000屆三、四班,是從一年級開始進行了一輪完整的記敘文專題訓練,該班在該年的中考語文成績列年級第一,且各項指標在全縣城各重點中學中也能排第二。尤其重要的是,這種訓練程式改變了學生見作文即頭疼,視作文為畏途的現狀,使他們練得明白,練得高興,練得有收穫。

  注:①②《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44、692頁

  參考資料:

  1.《寫作技法詞典》徐漢華主編,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無痕雪老師:《寫作》教材***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3、《語文教學系統理論綱要》何炳驊 雲天椿 林志榮編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二

  一、理解題目,匯入新課。

  二、初讀感知,整體把握主要人物事件,理清課文脈絡***概括瞭解課文中寫了件什麼事,弄清事件前後之間的聯絡,並在這一過程中完成認識生字新詞、讀通過課文的任務***

  三、部分精讀,體會人物精神或事件道理。

  四、自由讀書,自主體會。***在自主交流、質疑問難中加深理解人物精神或事件道理***

  五、總結課文,感悟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感悟作者表達思想的方法***

  六、賞讀課文,背誦積累。***重點選擇飽含激勵、教育意義的片斷熟讀成誦,豐富語言積累***

  七、鞏固練習***鞏固識字,指導寫字,並安排適當的詞句練習***

  三

  一、解讀要合理

  合理指的是要從作者、背景和文字的角度去解讀,不能脫離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當時的時代背景,信馬由韁,隨意解讀。否則,這樣的解讀就毫無意義。魯迅先生說得好:“倘要論文,最好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的本人,以及他所處的狀態,這才較確鑿。”

  1、 尊重作者的時代背景和寫作意圖

  任何一篇文章,無論題材範圍和體裁形式如何,都是作者在特定的社會、心理環境和文化背景下創作的,也總是反映著作者特定的對人生、社會、自然、自我的某種認識,體現著作者特定的價值追求和審美趣味。①如魯迅的《孔乙己》。教參上認為主題是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所戕害的讀書人的病苦,是一篇討伐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戰鬥檄文。這個主題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出於茅盾先生的看法,筆者並不是說這種理解全無道理。但魯迅先生自己說“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苦人的涼薄”。因為作品中無論是有錢有勢的丁舉人,還是寒痠麻木的下層勞動人民,甚至於“我”,都對這個落魄的書生沒有什麼同情心。我們憑什麼強制學生接受茅盾先生的的“戕害”說而否認魯迅自己的“涼薄”說呢?之所以有教參那樣的解讀是因為“沿用五六十年代階級分析的方法,進行抽象政治觀念的說教,把魯迅作品變成某種政治觀念的圖解和符號”②。

  2、尊重文字本身

  不可否認,當前的“多元解讀”有些是為了對“一元解讀”進行反叛,而忽視文字的存在,斷章取義,甚至隨意曲解,以此作為學生的創造性閱讀的成果。

  其實,真正的解讀中要縱觀全文,不以偏概全。如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的主題有分析認為,它旨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扼殺兒童的天性。其實從它出自《朝花夕拾》這一散文集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本意就是回憶童年,在回憶中再次體驗童年的美好生活。再縱觀全文,可以看出文章是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從而表現了作者對於逝去童年的嚮往與眷戀之情。雖然三味書屋的生活有些枯燥,但也不是全無樂趣;從敘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先生的態度是尊重的,印象也不錯。所以,我們不能斷章取義地從三味書屋的生活中得出,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二、 解讀要有度

  在合理解讀時,必然存在多種合理的看法和主張,本人主張要有度。有度指的是要有一定的圍度。即我們承認它是合理的,但它是不是最有價值的呢;它是合理的,但它是不是最好的解讀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1、 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

  “文以載道”,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新課標也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請看下面教學《愚公移山》的一個案例: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愚公到底愚不愚”的時候,有的學生說愚公不愚,因為他目標遠大,能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通過努力並堅信目標一定可以實現;可是老師並不滿意,希望學生進行多元解讀。又問:“愚公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呀?”這時就有學生說可以用推土機,也有的說可以搬家等,得出的結論竟然是愚公是愚蠢的。老師肯定了學生的回答,說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科學的不斷進步,我們也要創新,與時俱進,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殊不知,本課只是一個寓言故事,藉故事來說理,告訴人們做事要有遠大的理想,持之以恆地去做,才會取得成功。因此,在學生用自己的情感、經驗去體驗作品的時候,我們不要忘記提醒和糾正,正確的價值取向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

  2、堅持好中選優的原則

  面對同一文字,不同的主體會賦予同一物件不同的意義和理解,從而造就了對人文世界理解的多面性和豐富性,每一種理解都可能揭示了其內在品質的一部分。因此,每種理解都可能是有效的。然而,這種有效並不意味著他的理解是最佳的。教師在學生進行多種合理解讀過程中,應通過對話、比照,引導、幫助學生不斷克服由於自身認識侷限性所導致的主觀性偏差,引導學生的思維進一步聚合到主題含義上來,從而獲得相對比較正確的結論,將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與思維方法的必要優化相結合,將理解的個性化、獨特性與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統一,這才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多元解讀”。

  如《窗》一文解讀出如下主題:***1***揚善貶惡;***2***做人要長善抑惡;***3***壓抑的環境使人性扭曲;***4***嫉妒如不加節制,如洪水猛獸害人害己;***5***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缺少創造;***6***寫真善美的幻滅,以此來呼喚真善美的迴歸;③應該來說,這些解讀還是比較有效的解讀,但我們本著好中選優的原則來看,第一、二種解讀無疑是比較好的。

  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另一方面又要尊重文字,引導學生聯絡作者、背景,與文字展開對話,對文字細心揣摩、整體把握、全面理解,還要引導學生從客觀、審美、價值觀等層面對自己的發現、體悟進行反思、辨正和提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新課改的閱讀理念,才能真正使學生的閱讀水平、思維品質得到切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