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複習資料有哪些

  高中地理越來越深奧,對於剛升入高中的高一新生來說,學習地理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複習資料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複習資料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天體是宇宙間物質存在的形式,如恆星、行星、衛星、星雲、流星、彗星。

  2. 天體系統: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3. 天體系統的層次由大到小是: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 太陽系八大行星由近及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 八大行星分類

  分類

  特點

  類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遠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外部條件

  安全穩定的宇宙環境

  自身條件

  適宜的溫度;日地距離適中

  適於呼吸的大氣;體積、質量適中

  液態的水——來自地球內部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為地球提供能量

  1. 太陽大氣的成分主要是氫和氦;太陽輻射能量來源是核聚變反應。

  2.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⑴提供光熱資源;

  ⑵維持地表溫度,是促進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

  ⑶煤、石油等礦物燃料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以後積累下來的太陽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產的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站的主要能量來源。

  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1.太陽大氣由裡到外分層

  太陽活動的主要型別

  光球

  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誌

  色球

  耀斑,是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日冕

  太陽風

  2.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⑴世界許多地區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和黑子變化週期有一定的相關性;

  ⑵造成無線電短波通訊衰減或中斷;

  ⑶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

  ⑷兩極地區產生極光;

  ⑸地球上水旱災害、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太陽活動有關。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地球自轉

  地球公轉

  運動方式

  圍繞地軸轉動

  在橢圓軌道上圍繞太陽轉動

  運動方向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為逆時針,南極上空為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為逆時針。

  運動速度

  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兩極點為零。

  角速度:除兩極點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點***每年1月初***,速度快

  遠日點***每年7月初***,速度慢

  運動週期

  真正週期:一個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晝夜交替週期:一個太陽日=24時

  真正週期:一個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

  直射點回歸週期:一個迴歸

  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地理意義

  1. 晝夜交替

  2. 地方時

  3. 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 晝夜長短的變化

  2.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 產生四季和五帶

  二、太陽直射點移動

  1.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如圖示:

  2. 地球公轉過程中兩分兩至點的判斷

  依據:看日地球心連線和赤道的位置關係——連線在赤道以北說明太陽直射23°26′N, 則地球處於公轉軌道上的夏至點;連線在赤道以南說明太陽直射23°26′S, 則地球處於公轉軌道上的冬至點。

  簡便方法:看地軸——地球逆時針公轉時,地軸左偏左冬,地軸右偏右冬。

  3. 地球公轉過程中速度變化的判斷

  依據:1月初,地球執行至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執行至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二、晝夜交替和時差

  ***一***晝夜交替

  1. ***1***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

  ***2***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 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說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3. 晨昏線與赤道的關係: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 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係: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 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範圍:0°~23°26′

  6. 太陽高度的分佈: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 0°,晨昏線上=0°。

  7. 晝夜交替的週期:一個太陽日 =24小時

  ***二***地方時的計算

  1. 地方時計算原理:

  ①地方時東早西晚***同為東經,經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經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偏東時間早***

  ②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③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即1°=4分鐘***

  2. 地方時計算方法: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鐘×兩地經度差

  說明:①式中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

  ②經度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經或同為西經相減;一為東經一為西經相加。

  ③計算步驟: 確定兩地經度差;換算兩地時間差;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帶入計算。

  3. 晝夜長短的計算

  ⑴晝弧:任一緯線落在晝半球內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緯線落在夜半球內的部分。

  ⑶計算:①晝長=晝弧對應的經度數÷15°;

  ②夜長=夜弧對應的經度數÷15°

  ***三***區時的計算

  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兩地時區數差

  說明:

  ①時區數的計算:當地經度數÷15°,商四捨五入得時區數。

  ②時間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時區或西時區相減;一為東時區一為西時區相加。

  ③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同為東時區,時區數越大越偏東;同為西時區,時區數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時區偏東時間早***。

  ***四***光照圖的判讀方法和步驟

  1. 標自轉方向,判斷晨昏線

  2. 定日期:

  ⑴北極圈出現極晝***或南極圈出現極夜***為6月22日;

  ⑵北極圈出現極夜***或南極圈出現極晝***為12月22日;

  ⑶晨昏線與經線重合,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3. 時間計算:

  ⑴ 找特殊時刻點:

  ①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6點;

  ②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8點;

  ③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24點或0點。

  ⑵依據經度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原則推算時間。

  4. 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座標

  ⑴由日期定直射點的緯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是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即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

  三、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 偏移規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轉。

  2. 判斷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體運動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為水平運動物體偏轉方向。

  四、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⒈ 晝夜長短變化規律

  ⑴太陽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晝長達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

  ⑵太陽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晝長達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

  ⑶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地均為6:00時日出,18:00時。

  ⑷極晝極夜範圍的變化規律***如上圖,以北半球為例***:春分過後北極點開始出現極晝,春分到夏至極晝範圍由北極點擴大到北極圈,夏至到秋分極晝範圍由北極圈縮小到

  北極點;秋分過後北極點開始出現極夜,秋分到冬至極夜範圍由北極點擴大到北極圈,冬至到次年春分極夜範圍由北極圈縮小到北極點。

  ⒉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⑴緯度變化:一天中,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⑵季節變化:夏至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迴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達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南迴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達一年中的最小值。

  3.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⑴計算公式:H = 90°-緯度間隔

  說明:所求點與直射點的緯度間隔計算遵循同減異加——所求點與直射點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減,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陽高度大小比較:離直射點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即與直射點緯度間隔越小,正午太陽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帶

  1. 四季劃分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變化。

  2. 劃分的方法有三種:

  ***1***物候四季:3、4、5月為春季,6、7、8月為夏季,9、10、11月為秋季,12、1、2月為冬季。

  ***2***傳統四季:以 “四立”為起始點。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為起始點。

  3. 五帶的劃分依據是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界限是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 。

  4. 黃赤交角與迴歸線、極圈之間的關係

  ⑴黃赤交角的度數等於南北迴歸線的緯度數,與極圈的緯度數互餘。

  ⑵如果黃赤交角變小,南北迴歸線度數變小,極圈度數增大,從而使熱帶和寒帶的範圍縮小,溫帶範圍擴大。如果黃赤交角變大,南北迴歸線緯度變大,極圈緯度減小,熱帶和寒帶的範圍擴大,溫帶範圍縮小。

  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1. 地震波

  地震波

  傳播速度

  傳播介質

  穿過不連續面速度變化

  穿過莫霍介面橫縱波速度均增大;穿過古登堡介面橫波消失,縱波速度突然下降。

  固體、液體、氣體

  2. 地球內部圈層——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劃分三個圈層。

  圈層名稱

  莫霍介面以上

  平均厚度17千米

  由岩石組成,大陸厚,大洋薄

  地幔

  莫霍介面與古登堡介面之間

  2800多千米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

  地核

  古登堡介面以下

  3400多千米

  接近液態,橫波不能穿過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大氣圈

  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水圈

  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氣水、生物水,處於不斷的迴圈運動中

  生物圈

  佔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複習資料二

  第二單元 地球上的大氣

  1.對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②大氣對流運動顯著;③天氣複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②大氣平穩有利於高空飛行;③包含臭氧層。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13h max***-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長波******14h max***-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選擇性 臭氧-紫外線、CO2-紅外線***、散射***有一點選擇性 小顆粒優先散射短波光-蘭紫光***、反射***無選擇性 雲層***。

  5.太陽輻射***光照***的影響因素:緯度、天氣、地勢、大氣透明度、太陽高度。

  我國太陽能的分佈: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陰天的晝夜溫差小,白天多雲,氣溫不高***雲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雲,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7.氣溫的垂直分佈: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每升高100m氣溫降低0.6℃。

  8.氣溫的水平分佈:①緯度分佈: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

  ②海陸分佈:夏季 陸地﹥海洋,冬季 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9.氣溫年較差: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雲雨多少。

  ②變化規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0.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

  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成為熱力環流。它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平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佈: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溼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幹

  ***6***來自海洋的氣流——溼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岸風***——幹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11.水平方向氣壓與氣溫:近地面,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地面形成低壓;反之,氣溫低,近地面的空氣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壓。

  12.風的形成:大氣的水平運動叫風,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等壓線愈密風速愈大。

  13、風向:***1***風向-—風來的方向;

  ***2***根據等壓線的分佈確定風向

  ①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壓線並且由高壓指向低壓,若是曲線垂直於切線;

  ②確定地轉偏向力方向: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無偏轉;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與風向相反***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14.高空大氣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兩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近地面的風,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響,風向斜交於等壓線。

  15.三種局地熱力環流:白天***郊區→城市、海風、穀風*** 夜晚***城市→郊區、陸風、山風***

  16.氣壓、氣溫、高度三者之間的關係:

  同一高度***近地面***→氣溫高、氣壓低;氣壓低、氣溫高;

  不同高度→越往高,氣壓越低;近地面氣壓的高低與高空相反。

  17.鋒面與天氣***冷暖不同氣團作水平運動並相遇***

  ①冷鋒過境雨區在鋒後,出現雨***暴雨***雪、降溫天氣。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轉晴;

  ②暖鋒過境雨區在鋒前,多為連續性降水。過境後,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18.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鋒面是冷鋒:如我國北方冬春季節出現的沙塵暴、夏季的暴雨、冬半年我國的寒潮***初春、秋末對農業的影響最大***。

  19.要求你自己繪製出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分佈圖、熱力環流圖***要求繪製等溫線與等壓線***

  20.北半球鋒面氣旋:氣旋中心一定是低壓,鋒面只會發育在低壓槽內,左側槽部發育冷鋒,右側槽部發育暖鋒。北部為冷氣團,南部為暖氣團控制。

  21.氣壓系統與天氣***同一氣團作垂直運動***:

  ①氣旋***低氣壓***垂直上升,北半球近地面逆時針輻合,天氣陰雨 颱風。

  ②反氣旋***高氣壓***垂直下沉,北半球近地面順時針輻散,天氣晴朗 伏旱***長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區 7月中旬到8月中旬***。

  22.氣壓中心名稱: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複習資料三

  第三單元 地球上的水

  1.水迴圈: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迴圈***最重要***、陸地內迴圈、海上內迴圈***水量最大***。

  ②水迴圈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是地球上最活躍的能量交換和物質轉移過程之一;又是海陸間聯絡的主要紐帶;還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迴圈運動,不斷塑造地表形態。

  水資源:廣義: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狹義:陸地上的淡水資源;人類常用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水資源的開源措施: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節流措施:加強教育提高節水意識,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重複利用率。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主要分佈在我國東部季風區。

  季節性積雪融水

  地下水***湖泊水***

  冰川水

  雨水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係密切,季節性積雪融化,春季有一次洪峰,主要分佈在我國東北地區;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冬季有斷流現象,主要分佈在我國西北地區。

  ③地下水與湖泊水都和河流水互相補給,它們均在河流的枯水期對河流水進行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削洪補枯的調蓄作用,主要分佈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地下水補給的河流水量季節性變化最小,主要在我國西南地區。

  3.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4.影響海水鹽度因素——鹽度增加***蒸發量〉降水量、暖流、沿岸河流枯水期、海域結冰***,鹽度減弱***降水量〉蒸發量、寒流、沿岸河流洪水期、海域融冰***。試分析右圖中五點各自鹽度高低的成因。

  5.洋流的形成:定向風***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型別。

  按照性質將洋流分為:寒流、暖流。

  6.洋流的分佈***畫一畫上頁洋流分佈模式圖-“8/0”***:

  ①中低緯度環流:北順南逆、東寒西暖。

  ②北半球中高緯環流:呈逆時針,東暖西寒。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高緯為南極環流,兩者均為寒流。

  ④北印度洋洋麵形成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7.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溼,寒流—減溫減溼 對氣候型別分佈的影響:亞寒帶針葉林帶、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陸西岸的熱帶沙漠氣候、信風帶大陸東部的熱帶雨林氣候***;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③影響航海***海峽口密度流、哥倫布、三角貿易、鄭和下西洋***;④影響海洋汙染。

  8.主要漁場:舟山漁場 臺灣暖流***日本暖流***vs沿岸流***黃海南下的冷水***。

1.人教版高中地理複習提綱有哪些

2.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複習資料

3.人教版地理中考複習資料有哪些

4.高一必修一地理常考知識點

5.高二地理總複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