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必考內容

  地理教材內容之多可謂是文科之首,整理主要和次要的知識點是重要的複習工作。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1、城市形態分為組團狀***重慶***、團塊狀***北京、成都、合肥、華盛頓***、放射狀***延安***、條帶狀***蘭州、洛陽、西寧、宜昌***等。

  2、影響城市形態的因素有自然條件***地形、河流等***和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經濟、文化、歷史等***。如:平原地區的城市形態多為團塊狀,山區和丘陵區的城市形態則多為組團狀。

  3、城市中最常見的功能區主要是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各功能區之間沒有明顯界線;各功能區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規模和型別的城市,其功能區構成不同。

  4、住宅區: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階與低階住宅區呈背向發展。

  5、商業區: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費者;分佈以市場最優或交通最優為原則;多位於市中心、交通幹線兩側或街角路口;大多呈點狀或條狀。

  6、工業區:專業化程度較高,相互之間協作性強;不斷向外緣移動;分佈於交通便利地區***靠近公路、鐵路、河流等***

  7、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經濟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遠近***、各類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

  8、城市等級越高,其服務種類越多,服務級別越高,服務範圍越大。城市服務範圍通常不固定,沒有明顯界線。一般城市服務範圍包括城市本身、周圍的小城鎮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省會城市服務範圍覆蓋周圍各縣乃至全省;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服務範圍則可擴充套件至全國。9、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結構包括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10、城市規劃的合理性必須兼顧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例如: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協調好相互的位置關係,以減少汙染;設定必要的防護帶;必要的衛星城建設等等。

  ***二***

  1、 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範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市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時期的國際人口遷移

  時期 特點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原因 意義

  19世紀以前 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 舊大陸***亞非歐***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 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佈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 西歐、北美、西亞、北非 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 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佈不均

  3、 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遷移和人口數量增減。

  4、 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 影響因素 遷移特點 流向

  古代 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大批遷入 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當代 性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 東部--西北和東北

  沿海--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 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 ***改革開放政策*** 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 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農村--城市

  5、 我國人口遷移的意義:調節人口空間分佈和人才短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異。

  6、可持續發展:

  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內涵: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系統。

  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

  7、 ***1***中國走可持續之路原因:人口基數大,增長快;自然資源相對緊缺,利用率低;環境問題嚴重。

  中國典型的生態環境問題: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區:荒漠化,酸雨的主要分佈區我國南方, 我國華北的水資源短缺。

  ***2***迴圈經濟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在工業、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實現迴圈經濟基本途徑分別為清潔生產、生態農業。

  清潔生產與傳統經濟最大不同是從全過程評價產品對環境的影響。而傳統經濟只重視末端治理。

  清潔生產帶來了環境效益: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減少了工業汙染的來源 。經濟效益:可以在技術改造和工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大有作為。

  8、 環境承載力,只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9、 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10、 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係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華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係,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係,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係。

  ***三***

  1、 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 團塊狀 組團狀 條帶狀或放射狀

  影響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區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規劃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線分佈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區

  地域形態 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成一片 城市由幾片組成,每篇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生活,各片互不相連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幹線或地形區延伸

  主要優點 便於集中設定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各種設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於管理,節省投資 便於城市擴大規模,有利於保護城市環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

  主要缺點 易造成城市汙染 用地分散,各片聯絡不方便,市政建設投資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於一方向,且運距長

  城市距離 成都、合肥、華盛頓 重慶、上海浦東新區 洛陽、西寧、宜昌、蘭州、延安

  2、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割槽

  ***1***功能分割槽:城市各項經濟活動相互間發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中。

  ***2***劃分: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和倉儲區、風景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

  ***3***中心商務區***紐約的CBD--曼哈頓***特徵:

  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大 ③建築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存在明顯的分割槽

  3、 三種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割槽

  功能分割槽 形態 特徵 位置

  商業區 佔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 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築物高大稠密;內部有明顯分割槽 市中心,交通幹線兩側、街角路口

  工業區 集聚成片 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並趨向域沿主要交通幹線 市區外緣,交通幹線兩側

  住宅區 佔地面積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割槽,工業化後出現分化 建築質量上,高階於低階住宅分化;位置上,高於於低階住宅分割槽背向發展 高階 城市外緣與高坡、文化區聯絡

  低階 內城與低地、工業區聯絡

  4、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佈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結構模式 特點 成因 舉例

  同心圓模式 城市形態集中緊湊,城市功能區為少市中心呈同心圓狀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衝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充套件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區呈扇狀向外擴充套件 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 瀋陽

  多核心模式 城市並非依託單一核心發展,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形成中心商務區、批發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和郊區,以及相對獨立的衛星城等多功能區,並由他們共同組成城市地域 隨著城市不斷擴充套件,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 淄博

  ***3***影響因素:

  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取決於各功能分割槽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達度、距市中心遠近***

  歷史文化***北京市***、種族宗教***黑人區***、建築設計***歐洲中世紀城市繞教堂布局***、自然條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5、 城市等級劃分標準: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

  特大城市--100萬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萬人口 中等城市--20-50萬人口 小城市--20萬人口以下

  6、 不同等級城市服務範圍和種類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範圍相對較大。

  7、 影響城市服務範圍的因素:

  影響因素 影響 表現

  資源條件 位於資源豐富地區的城市,能夠獲得支撐城市進一步發展的資源條件 為城市提供豐富物質條件、豐富勞動力條件、豐富城市用地

  交通條件 位於交通樞紐上的城市,能夠通過便利的交通為更遠的居民提供服務,使其服務範圍擴大 鐵路樞紐城市、公路樞紐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條件 城市為服務區內居民提供貨物和服務,服務人口要達到一定規模 位於人口稠密地區的城市服務範圍相對較小;相反,位於人口稀少地區的城市服務範圍相對較大.

  8、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

  ***1***同一區域內,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就夠成立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體系。

  ***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範圍層層巢狀。

  ***3***不同等級城市數目、相互距離、服務範圍、城市職能的關係:“高少遠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巢狀小”***城市等級高,城市樹木燒,相互距離遠,服務範圍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級低,城市數目多,相互距離近,服務範圍小,城市職能少。不同等級城市服務範圍層層巢狀,大的巢狀小的。***

  ***4***中心地理論:

  ①一箇中心地的服務範圍圍繞中心地呈六邊形。

  ②是市場原則的作用

  ③高一級中心地服務範圍相當三個低一級中心地服務範圍。

  9、 人口向城鎮聚集和城市範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10、 城市化的標誌:

  ①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上升

  ② 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

  ③ 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