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大學是人一生中最為關鍵的階段,應當好好珍惜,更好好好學習,大學的學習方法比較多,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有幫助的。

  大學學霸絕不告訴你的學習方法

  為什麼很多學生到大學後,成績平平?

  為什麼很多原本成績很一般的同學,在大學卻突飛猛進?

  拿我所在的大學來說。每年都有很多出色的大學生,有的考上了名牌大學研究生,有的去國外名校留學,還有人直接從本科保送至博士。

  造成他們學業差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學和大學的學習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而很多學生沒有很快地完成過渡。

  先來看看中學和大學學習有什麼不同。

  從課程設計來看。

  高中有課程大綱,課程整齊歸一。大學一般是課程培養計劃,大體分為四類課程:公共選修、公共必修、專業選修、專業必修。大學是學分制,每門課都對應一定的學時和學分。

  從上課形式來看。

  高中是以班級為單位,大學以專業為單位。大學常見的是一個專業的人一起上課。

  從上課方法來看。

  高中上課主要是講解式,大學講課方式偏重於講授式。講授式的方式更為自由,內容範圍廣,面寬。

  很多同學習慣了高中的學習方法,到了大學之後,這些方法需要儘快轉變過來。這樣,才能在大學學習中如魚得水。我們來看看

  大學課程的學習方法。

  筆記。

  大學課程大部分用ppt進行講授,板書比較少。一份合格的筆記是對ppt有利的補充。將老師的ppt打印出來,每頁ppt加上筆記註解。這樣在複習的時候才能更有效率。大學課程的ppt,很多老師都會提前上傳教學平臺。

  提前列印ppt+課本+筆記,上課效率會提高很多

  多本教材。

  大學不像高中,一個省所有學校使用一本教材。到了大學,

  不同學校會使用不同的教材

  不同教材之間也有學術觀點的不同,學術觀點的碰撞。大學多看行業內高校的教材,有助於看清整個學術圈。比如學通訊的同學可以看看清華大學用哪些教材,和自己使用的教材進行比較。

  思維方式

  嚴格地說,大學應該鼓勵獨立創造,鼓勵學術自由。從文科方面來看,很重要的是思維方式的轉變,

  很多問題開始要求有自己的想法,觀點的對錯也不再是非黑即白,學術討論常常發生在無法界定的“灰色區域”,

  很多本科發表牛逼論文的同學就是看到了這一點。對理工科來說,結論的是否正確,怎麼得出結論,思維方式是怎樣的,也是值得學習的地方。只有這樣,才能在大學“把書讀活”。

  趕快用上述學習方法,度過一個美好的大學時光吧。

  大學課程選擇

  規劃你的選修課

  其一,由於文科課程相對比較輕鬆,多有趣味性,加上文科學生對理工科課程的不瞭解,致使多數文科生和工科生都將選課目標鎖定在文科課程,工科院系的課堂受到冷落.。選擇喜歡的課固然沒有錯,但要防止知識面過窄。理工科學生需要具備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文科學生也應當有必要的自然科學素養,不要怕學不懂工科的專業知識,重要的是學習它的思維方式。

  其二,部分同學過於重視眼前利益,沒有長遠規劃。一些同學抱著只為完成學分的心態選修課程,以便儘快修完,好給以後的專業課學習騰出時間。也有同學表示,學起來輕鬆的選修課程就算不太喜歡也會考慮選擇。也有部分同學有從眾心理,會盲目跟著別人選,或選同學上過的課,覺得這樣“心裡有底”。

  其實,學分只是學習的一個副產品,選課不能只想著要得到這些學分,能學到有用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其三,缺乏對選修課的重視導致某些選修課課堂上同學的聽課質量不高。有同學認為,選修課不是專業課,沒必要學得那麼認真,因此課堂上有時開小差。開設“小提琴發展史及音樂作品賞析”的葛永明老師認為必修課和選修課一樣重要,是對專業知識和能力的補充,需要同等對待。今年的雙選會上,就有用人單位給出了有文藝素養的同學優先錄取的條件。同學們能在課堂上真正學到知識,是老師們最大的願望。如果學生態度消極,除了自身要加強認識外,還需要老師來引導。同時,教務處副處長富海鷹也指出,在加強學生正確認識選修課的同時,老師也應進一步提高選修課的教學質量。

  隨著多元化社會的到來,大學生不能做“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固守一門學科的“專才”,應努力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以專業學科知識為主導,科學、技術、宗教、藝術、哲學等等都應在我們的視野之內。這就需要我們認真規劃自己的選修課,讓選修課真正為我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