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高中歷史的五個關鍵點

  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大家往往會發現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都一一記住,甚至記了幾遍後,隔了不久便會遺忘。其實,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路,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絡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1.讀歷史教材。

  “讀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註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絡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麼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第二,根據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並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

  2.上課要專心聽,

  下課後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絡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學到某個歷史事件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瞭解,然後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影響等,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識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3.“溫故知新”和善於思考。

  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閒暇之餘,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絡,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歷史知識。

  針對歷史知識比較瑣碎的問題,我們就需要自己動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學知識,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加以整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以建立主幹知識的結構和知識間的相互聯絡。當然,在整合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試題調研,把上面的精彩總結內容摘抄或剪下來,反覆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

  5.解題的思考。

  進入高中,考試會相應增多,所以合理安排考試策略並鍛鍊一定的解題能力是我們最大的目的。策略需要結合自己的需要相應作出調整,而解題則需要注意:一是“解”,即想盡一切辦法解答問題;二是“思”,即解題後的回顧和反思,總結出解題方法並糾正思維誤區;三是“歸”,即將獲得的知識經驗與教材相印證,迴歸課本。如果大家還不知道如何進行解後反思,可以參考一下《360°全解密》的形式,剖析題目的命題意圖、難點、關鍵點以及在教材中的原形和變形關鍵要素,這種能力需要慢慢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