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的上一句是什麼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可見老百姓是把吃看作天下第一大事的。見面問聲 您好 是現在的問候語言,而在從前更多的問候則是 您吃了嗎 。那麼?

  民以食為天的出處

  據《史記酈食其列傳》記載,楚漢之爭時,劉邦被項羽困在成皋,劉邦想要放棄成皋,這時謀士酈食其勸劉邦道:我聽說知天命者為王。王者以人民為天,而人民以食為天。對於老百姓來說,糧食是最重要的。現在楚國屯糧的地方叫敖倉,但楚軍卻沒有派重兵堅守敖倉。假如大王派兵攻打敖倉,奪得楚國的糧食,那就等於爭取了楚國的人民。這樣一來,大王必然會扭轉戰局,打敗楚軍。劉邦大大讚賞,於是派兵攻取敖倉,戰局得到了扭轉。酈食其的那句話在《漢書》中變成了“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去掉了“人”字,就成了我們今天的“民以食為天”了。

  根據唐代司馬貞為《史記》做的《索隱》,“王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最早乃是管仲的思想。管仲的原話是“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和酈食其的活學活用比起來,管仲的話在邏輯上更精當,在視野上更高遠:老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糧食,而王者的事業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由此自然而然地能夠得出一個結論:王者必須重視老百姓的糧食問題,重視民生。從這個意義上說,“食”不僅僅是人民的天,也是王者的天。國以食為天,王以食為天。這個“食”不是“作威作福玉食”的食,而是老百姓賴以生存的糧食。

  《尚書洪範》篇所列舉的“八政”中,就把“食”列在第一,“貨”***商業***列在第二,而其他諸如祭祀、軍事等等都排在後面,因此“八政”又稱“農用八政”,可見先王對糧食的重視。也正因為糧食是人民的首要問題,所以歷代統治者除了重視農業生產之外,還要有意識地減輕農民負擔,這樣才能保證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論語》就記載,魯哀公遇到荒年,魯哀公怕王氏鬧糧荒,於是想把農業稅提高到十分之二,而孔子的學生有若卻仍然主張十分之一,並說了“百姓不富足,您又如何能富足呢?百姓富足了,您又如何能不富足呢?”這話很好地體現了王者與人民、糧食三者的辯證關係:糧食是百姓的天,老百姓的天廣闊了,君王的天才會廣闊。

  “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雖然是兩句緊密聯絡的話,但由於與前一句類似的話在儒家經典中屢見不鮮,如《尚書》的“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惟天惠民,惟闢***即“王”***奉天”等,所以前一句並不算新鮮,而後一句因為其接地氣的品格和高度的概括性,而成為了一句婦孺皆知的名言。

  民以食為天典故

  秦朝末年,有個書生叫酈食其,很有學問。他曾獻計幫助劉邦智取陳留,被封為廣野君。秦朝滅亡後,劉邦和項羽爭霸。劉邦聯合各地反項羽力量,據守滎陽、成皋。滎陽西北有座敖山,山上有座小城,是秦時建立的,因為城內有許多專門儲存糧食的倉庫,所以成為敖倉,它是當時關東最大的一個糧倉。

  在項羽猛烈的攻擊下,劉邦計劃後撤,把成皋以東讓給項羽。劉邦想聽聽酈食其的想法。酈食其說:“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楚軍不知道守護粟倉而東去,這是上天幫助漢朝成功的好機會啊!如果我們放棄成皋,退守鞏、洛,把這樣重要的糧倉拱手讓給敵人,這對當前的局面是非常不利的啊!希望你迅速組織兵力,固守敖倉,一定會改變目前不利的局勢。”劉邦依計而行,終於取得了勝利。

  易卦

  易卦解民以食為天意思,兩根筷子,二數先天卦為兌。兌,為口,為吃。筷形直長,為巽卦。巽,為木、為入。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東西。***的是什麼?是筷頭。筷頭圓,為乾卦,乾為天。這樣吃的豈不是“天”?因此認為“民以食為天”是由這兒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