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學課堂教學反思

  反思教學是一種思考經驗問題的方式。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這個學期擔任高二***6******8******13***三個班的化學教學,高二學生面臨學期統考及會考,對於這些學生而言,在本學期既要完成化學選修與必修的學習,又要進入必修的複習。在時間緊,內容多的情況下,如何高效的利用課堂,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回顧這一個學期的教學情況,有如下幾點體會:

  教師能否真正把握好課堂教學,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教師能否把自我作為意識的物件,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物件,不斷地對自我及教學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亦即教師的自我監控。因為在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教學目標的確立與修改,教學內容的安排與組織,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變換,教學活動的檢查以及教學資訊的反饋與評估等,都需要教師綜合各方面資訊進行分析與判斷,做出相應的決策,並付之於教學過程中。

  一、 多總結、多體會,善於發現問題

  善於發現問題,是實現“反思性教學”的首要任務。教學中的問題,往往具體表現在教師教學設計的合理性,以及課堂的組織與管理,即在課堂上密切注視學生的反應,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性,這個過程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核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對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生的參與和反應等方面隨時保持有意識的反思,並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使之達到最佳效果。

  1、 對教學目標的體會反思

  教師應在每一個單元甚至每一個課時教學前,均應對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要達到的目標有一個清晰認識,因為教學目標具有導向和控制功能,是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教學前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教學目標,以免目標過高或目標過低,使教學效率低下,達不到培養學生能力的要求。

  在新的課程理念下設定教學目標,第一,要體現目標設計的人本觀,即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要體現目標的整體性,應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同時作為我們的教學目標。第三,要突出重點目標。課程目標由系統的教學目標來體現,每一章節的目標服務於教學目標,每堂課的目標要突出重點,強調目標的整體性,並不是說每節課是平均使用力量,沒有重點目標。

  2、 對教學內容的體會反思

  首先是對教學內容的深度反思。例如,在高中化學鹽類的水解的教學中,對於弱酸弱鹼鹽的水解情況不應作太多的涉及,但也不可隻字不提。

  其次是對教學內容廣度的反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鼓勵各地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開發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教師選用教材的餘地進一步擴大。對於選定的教材,教師也可根據實際情況,挖掘教材的教育內涵,或對教材順序作適當的調整。

  3、 對教學方法的體會反思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說明了沒有適合所有教學物件,教學內容的方法,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訓、自己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基礎對教學方法作適當的調整。

  例如:對鹽類的水解教學時,把教學方法改為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實驗探究為形式,教學效率明顯提高。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關注和反思自己教學行為的明確性,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師在課堂所有活動的取向性,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性等諸多方面。

  二、 加強交流溝通,不斷嘗試改進

  嘗試改進是在反思教學的問題所在後,教師對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所進行的主動尋求原因,並嘗試改進、糾正和調節的過程。這一過程主要表現在老師對教學各環節的用心體會,根據發現的問題尋求問題出現的原因,並據此有針對性地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嘗試使用新教學方法或補助措施,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1、 教學理念的反思改進

  新課程標準理念要求教師從片面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變到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2、教學過程的反思改進

  教學過程的反思改進,其實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後。課前反思主要是面對新的課程改革,如何突破習以為常的教育教學方法,應以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改進教法,優化教法。課中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它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及時、主動地調整教學方案,教學策略,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高效和高質。課後可從新知導語、課堂氛圍、學生思維、板書設計、課件應用等方面做出反思,加以改進,課後反思可作為以後教學的借鑑和參考

  3 加強師生間的溝通和交流

  教學中的細心體會,善於尋找出問題癥結所在,往往與教師和學生的溝通程度有關。只有悉心溝通,才能及時發現問題,並準確把握住問題出現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改進方案。師生間溝通可以是言語的,也可以是非言語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言語與體態語言是溝通師生雙方資訊、情感的重要手段。。

  三、 認真研究,勤於調整反思

  課堂教學中的“反思性教學”有效運用,還要求教師勤於調整反思,即觀察、反思新的教學方法或補助措施的實際效果。可以說,調整反思是嘗試改進的延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研究原有的問題是否已經較好解決,如果已解決,教師則應針對嘗試改進的成功方法,主動尋求進一步強化的方式和手段,以鞏固自己已經形成的好的教學行為,防止原有問題再次出現。例如,在學習“鐵及其化合物”一節中,我們往往發現學生缺乏知識遷移的能力,對鐵在不同強弱氧化劑作用下的氧化產物,能較好掌握,但一碰到鐵與稀硝酸、鋅與氯化鐵溶液等反應,涉及到因量的關係而引起產物不同現象,往往考慮問題就不周全了。意識到這個問題,再進行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鐵的變價特點,掌握Fe 0價、+2價、+3價的相互聯絡和轉化規律,0價Fe的還原性,+3價Fe的氧化性,以及它們之間的反應等。 由此引導學生掌握鐵及其化合物之間的反應規律,這樣就可以強化學生的認識。

  實踐表明,“反思性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首先要求教師對教學有自覺的意識,在不斷嘗試“反思性教學”過程中培養自己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此外,教師反思能力結構中的自我監控能力與教學監控能力是相互影響、彼此促進的,以教學監控能力的培養為切***,可以進而提高教師的自我監控能力,以及對教學過程進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時養成對學生的敏感性。這樣,教師的監控能力不斷得以提高,面對教學過程中各種問題都可以應付自如。

  化學教學中要求我們反思的層面是很多的,我們應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強對教學情節的回顧、反思和分析,總結教學得失,改進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

  ***二***

  初高中銜接要做好教材的銜接,教學方法的銜接以及學生學習方法、學習心理的銜接。本文談談自己在高、初中教學銜接方面的想法及做法。

  一、教材中知識的承繼和銜接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因此教師應認真鑽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體系和內容。明確哪些知識點在初中已經基本解決;哪些知識點初三教材中出現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沒有出現但做要求;哪些知識點在初中未解決,應在高中拓寬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數。初、高中教材銜接要注意把握時機和尺度,通過相關知織的銜接要讓學生能從更高層次上來準確理解初中化學知識,要力求做到對今後學習化學有所幫助。

  二、教學方法的銜接

  進入高中後,教師要抓住學生生理從少年向青年轉變,學習心理自“經驗記憶型”的被動接收知識向“探索理解型”主動學習知識的轉變時期,在教學方法上則應更多地採取啟發式,激發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所學內容。

  1.為了能順利地開展高一年教學工作,教師應在通覽教材、大綱的同時,深入瞭解學生的實際,搞一次摸底測驗,瞭解學生學習的現實情況。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變化情況和素質情況。對過渡階段必須採取有力措施,讓學生儘快克服心理障礙,鼓勵學生經常反思自己,改進學習方法,以在較短時間內改變學習上“不適應”的情況。

  2.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科素養。良好的學習興趣是求知慾的源泉,是思維的動力,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高一新生正處於不成熟

  向逐步成熟的過渡階段。一個實驗、一個人、一件事、一本書都可激發起他們心中的熱情。因此,在化學教學中要發揮實驗的優勢,使學生一開始就“迷”上化學,並將學習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同時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圖表、圖片、教學模型等直觀材料,結合當前社會熱點,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社會、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經濟有著重要的聯絡,以此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讓學生覺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化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要學好化學必須有腳踏實地、勤奮苦讀的態度。

  3.善用啟發式教學。不管採用什麼教學程式和方法,“啟發式”都是必要的。因為它使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培養良好的習慣,發展思維能力。高一時,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閱讀習慣,作業規範,實驗規範的教育。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中學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漸提高的過程,不同階段不同教學內容擔負著培養不同種能力的任務,教師應抓住各種場合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

  三、學習方法的銜接

  高一年教師有責任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使之適應學習,學習方法的正確與否是決定能否學好化學的重要一環。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是一項艱苦的勞動,要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決不能操之過急。在高一對學生鋪設的問題臺階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們能上得去,以防發生兩極分化。要通過耐心細緻的引導,教會學生從比較中學習,發現相似,尋求規律,逐步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嚴密性。在做和練中,不斷找出好的學習方法。課堂上教學生學會某些知識,是為了課外學生會學更多的知識。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應貫穿於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應結合課本各內容給學生各種知識予具體指導。

  以上有關高一與初中教學各方面的銜接問題,應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其內在聯絡。教師要做到學習方法的指導貫穿於課堂教學中,能力的培養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

  以上就是小編帶來的,歡迎翻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