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順學習思路幫助提高學習效率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我經常發現有不少學生雖能記住物理概念、規律和公式,但在解決物理問題時,往往暴露出思維狹窄、思路混亂、條理不清、論述不清等問題,經常出現“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做就錯”等現象。究其根本原因:學生方面主要表現在不重視知識來龍去脈的學習,只知死記幾個結論,模仿性地解決幾個物理問題;教師方面主要表現在不重視過程教學,不重視知識結構、知識體系、問題思路的教學,很重視結論的運用。

  新課程理念明確告訴我們:要改變學生原有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新的旨在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教師要凸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知活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教師的教學方式深深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解決上述問題,就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下面就來談談我在“思路教學”上的一些嘗試。

  一、佈置預習時,讓學生分析教材的編寫思路

  建構主義者認為:“任何一個新知識的學習活動都是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的主動建構過程,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認知結構是學生進行意義建構化的必要條件。”,可見,教師若能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啟用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學生順應地自主接受新知識。學習新知識,預習是學習的第一環節,教師要求學生預習,必須佈置預習提綱,預習提綱不僅要求學生預習課本內容中的物理概念和規律,還應該要求學生知道教材是怎樣來分析這些概念和規律的,即教材的編寫思路。

  例如,在佈置必修1《牛頓第二定律》一節內容預習時,除了要求學生預習課本中的知識點之外,還要求學生分析教材是如何研究三個變數之間的關係的?又是如何把比例式換成等式的?如何從物體受一個力情況變換到受多個力的情況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學,既瞭解了知識點,又明確了教材編寫思路:控制變數—→實驗研究—→分析綜合—→得出規律—→推廣一般—→初步應用。學生從教材的編寫思路中感受到了良好的研究物理的思維方法,加深了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二、課堂教學時,讓學生領會教師的教學思路

  新課程提倡學生的學習方式應該具有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同時認為教師應該是“學生式”的教師。這就是說教師應該始終站在學生能理解、能接受的角度來進行教與學的活動,絕對避免使自己的教學思路堵塞了學生的學習思路。

  在課堂教學中我發現有部分學生思維往往跟不上教師講課的節奏,究其原因,一方面跟教師的講課速度有關,另一方面也跟學生不領會教師的講課思路而處在被動聽課有關。解決這一問題根本方法就是設法使教與學的思路貫通,當教師講課思路與學生聽課思路一致時,教與學才能產生“共振”,教學效果才能最大化。為此,教師首先要精心備課,設計出一條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揭示新舊知識內在聯絡的講課主線,再把教師的講課思路轉化為學生的聽課思路,讓學生按照教師設計的主線去展開思維。

  例如,在對選修3-3《探究氣體等溫變化的規律》一節內容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講課思路:演示實驗—→氣體壓強與體積的定性關係—→學生實驗—→氣體壓強與體積的定量關係—→玻—馬定律—→P-V圖線分析—→鞏固新知識,教師上課時就把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告訴了學生。學生領會了教師講課思路,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教師引導學生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思索,學生既主動又活躍,感到思路清晰,一堂課下來,學生接受知識普遍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受。事實上,也只有學生領會教師的講課思路後,才能真正體現他們是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地學習。

  三、實驗活動時,讓學生掌握觀察和研究物理實驗的思路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我在教學中發現不少學生不懂得如何觀察和研究物理實驗,更不懂得如何選擇所需要的器材進行正確操作,還有極少數學生在分組實驗時常常充當旁觀者,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我在進行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教學中,注意了實驗思路教學。

  例如,在選修3-1《探究導體電阻與其影響因素的定量關係》的探究實驗教學中,學生動手實驗之前,我首先提出這樣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⑴該實驗中如何來選定電源電壓?⑵提供的伏特表和安培表都有二個量程,你在實驗中應選用哪個量程?⑶伏安法測電阻常有二種連線方式,該實驗採用什麼方式?為什麼?⑷該實驗中為什麼要用滑動變阻器?如何連線和正確使用?通過學生思考和討論後,總結出一條從安全、精確、方便的原則進行器材的思路和先選擇測量電路再選擇控制電路的電路選擇的思路。

  在電路連線的操作中,教師又指導學生掌握先接串聯幹路,後接並聯支路,檢查無誤後接通電源的連線電路的思路

  四、解決問題時,指導學生尋找解題思路

  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習題教學,指導學生尋找解題思路是克服學生解題思路混亂,跳出茫茫題海的有效措施,我在習題教學中進行思路教學的做法是:

  1.一題多問,逐步開啟學生思路

  例如,在電路分析中,我選了這樣一題:在圖所示的電路中,電源的電動勢為ε,內阻為r,電鍵K原來是閉合的,現把K開啟,則安培表和伏特表示數如何變化?象這一類習題變化的物理量多,有部分學生分析時思路不清。我在教學中採用逐步設問方法來開啟學生的思路:

  K斷開—→Rab?—→R總?—→U端—→?—→IA?—→?——→?

  通過這樣設問,臺階減小了,學生形成一清晰的思維流程,掌握了局部—→全部—→區域性的分析思路,再通過類似習題的訓練,這一思路便得到了強化。

  2.一題多解,拓寬學生思路

  例如,總質量為M的列車,沿水平直線軌道勻速前進,其末節車廂質量為m,中途脫節,司機發覺時,機車已行駛了L的距離,於是立即關閉油門,除去牽引力,設運動的阻力與車的質量成正比,機車的牽引力是恆定的,當列車的兩部分都停止時,它們間的距離是多少?該題我先引導學生用不同的物理規律去求解,如:用牛頓運動定律、動能定理、功能補償原理、v-t影象等四種方法,再引導學生用整體分析法與隔離法去求解,通過這種一題多解的訓練,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拓寬了思路,在多解中尋找到了最簡單的解法。

  3.一題多變,活躍學生思路

  例如,在上題中,設末節車廂脫節後,機車仍保持原牽引力行駛,當車廂停止運動時,機車的速率是多少?若末節車廂脫節後,司機發覺時,機車已行駛了時間t,於是立即關閉油門,除去牽引力,當列車的兩部分都停止運動時,它們之間的時間差是多少?通過上述習題的條件變換,發散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應變能力。

  4.專題講座,強化學生思路

  從認知規律來看,對於知識和方法的掌握還需要一定數量的訓練和強化才能鞏固。因此我在習題教學中採用專題講座的形式來強化學生的解題思路。

  例如,在解題方法方面,我曾作了《整體法與隔離法》《外推法及極限分析法》《控制變數法》《圖象法在物理中的應用》等專題講座,在知識難度大的方面,我曾作了《高中物理中的臨界問題》《電磁學中的“路”的解法》《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運動》等專題講座。通過專題講座,集中解決了某一方面的知識難點或某一方法的應用,從而強化了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解題思路。

  五、複習時,幫助學生理清複習思路

  複習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教師不僅自己要組織好複習課,還應該指導學生自己複習。很多學生不會安排複習,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我在複習教學過程中,注重了複習思路的指導,從而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複習習慣。

  平時複習,我指導學生做好以下工作:

  1.編織知識網路,形成知識體系

  每一章知識學習結束後,指導學生編寫知識結構圖,從而使學到的零碎知識系統化。例如在《靜電場》一章學習結束後,指導學生編寫下面的知識結構圖:

  2.整理聽課筆記,串好知識鏈

  學生在聽課時主要是聽講和思考,所以記的筆記簡單且零碎,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天要整理聽課筆記,串好知識鏈使筆記更完整。

  3.整理練習,記好“病歷卡”

  我要求學生把平時練習和測驗中的錯題收入一本小冊子中,寫上正誤解法,這本小冊子便成了學習中的“病歷卡”。經常翻翻看看,可防今後再犯類似“毛病”。

  4.考前複習,我指導學生按照:課本—→筆記—→練習—→參考資料,這樣的複習思路進行復習,從而提高了複習效率。

  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倘若注重了思路教學,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