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第一輪複習常見問題及對策

  高三一輪複習是高中複習教學的奠基工程。從內容看知識點龐雜,記憶量大,遺忘率高;從學生水平看參差不齊。複習時如何以學生實際為出發點,促進學生髮展為落腳點?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堅持循序漸進、夯實基礎、突出重點、情感教育的原則,最大限度地保證與提高高三複習的整體效益?經過幾年實踐摸索,筆者認為採用主題教學法能更好的夯實學生基礎知識,提高一輪複習效率,提升學生思維的寬度和深度。

  

  一、高三歷史第一輪複習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

  第一,學習與生活的時間安排缺乏科學性。

  如何安排學習時間,對於大部分現在的高三學生來說,還是茫然無措的。如果睡眠時間不能保證,文體活動時間被擠佔,就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經常走神”。這當然會嚴重影響學習效率的提高。

  第二,學習過程缺乏主動性。

  很多學生在平時複習時很少帶著問題閱讀教材,把學習歷史等同於完全的背書,這顯然不利於歸納、比較、分析和概括等學科能力的培養;對一知半解的歷史知識沒有積極主動的請教、諮問,而是採取放任、得過且過的態度。這種被動學習的態度與行動,顯然與“以能力測試為主導”的高考改革方向相悖,因而也就難以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第三,複習方法不明確,不得學習要領。

  雖然經過了高一、高二的歷史學習,但如何才能高效的應對高三的歷史學習呢?這個問題對於大部分的高三學生來講仍然是個老大難問題,仍處於摸索階段。學習方法不明確,茫然無措,直接導致學習興趣消減,成績下滑也就在所難免。

  第四,應考能力有限,解題技巧缺乏。

  通過高三上半學期的幾次考試卷面分析,不難看出,學生在對考試時間的總體把握、考試過程的心理調適、閱題解題的思維能力、歷史語言的組織表達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指導提高考生的應試水平勢在必行。

  二、高三歷史第一輪複習指導建議

  深信每個高三學生都想走上學習的成功之路。要想走上成功路,除了具有強大的學習動力、刻苦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身體與心理素質外,還必須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事實上,只要是在學習,不管是否意識到,人們都在選用一定的學習方法,只不過所用方法有優劣之分罷了。學習得法,事半功倍,不但能幫助考生在高三的一年間順利前行,取得優異成績,更能成為一個人的寶貴財富而讓人終身受益。

  其實,達爾文早就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那麼,學好高三歷史有哪些方法?怎樣去掌握這些方法呢?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領悟和去年高三的教學經驗談談幾點指導建議:

  ***一***科學合理的安排學習時間

  為什麼要安排好時間?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高三都是極其緊張的一年,只有科學的安排,才會有較高的效率。人通常都有惰性,時間安排表則可以成為推動你正常學習與生活的外部動力;時間安排表也可以阻止你避開不喜歡做的事,確保你有計劃地、有序地學習與生活;當然,它也有助於你合理地安排好各科的複習。

  怎樣安排科學地學習時間?一般而言,週一至週六白天的時間學校已作了安排,學生需要安排的主要是早晨與晚上以及週日。安排的原則與具體方法是:

  1、 制定詳細的時間表

  時間段週一至週六週日

  早晨06:40—07:10英語\政治\歷史\語文休息

  中午12:30—13:30午休\洗衣服\洗頭

  晚上06:50—10:30完成當日作業及複習任務補缺補漏

  晚上11:00—11:30閱讀課外讀物

  在夜自修期間,原則上應以50分鐘為一個學習段,然後休息10分鐘。一定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習效率。

  2、合理安排夜自修的學習內容

  夜自修的時間十分有限,共三個小時。所以一個學科的學習時間一般不能超過一小時,這樣會讓你的學習效率提高30%。學生不僅要注意限時完成既定作業量,還要注意閱讀、練習和背誦記憶相結合,使自己不同的器官交替進入學習。在做練習時,原則上要先做好複習,而不應該是邊做邊翻。

  ***二***務求理解記憶。

  進入高三,記憶的問題就擺到了每一個考生的面前。通常,在進入文科班以前,記憶力好是不少同學自以為擁有的一張王牌,然而在經過一段時期的學習後,面對大量需要識記的內容,這張王牌似乎就難以招架了,於是不少同學就對自己的記憶力喪失了信心。這當然是不利於這至關重要的一年的學習的。

  毫無疑問,在人生的學習與生活經歷中,有大量的東西是需要記憶的,高三階段的學習尤其如此。這是因為記憶是最基本的認知能力層次,其它高層次的能力及其運用都是以此為基礎的,可以說是“哪裡沒有記憶,哪是就沒有學習”。也正因為如此,文科綜合能力的考試,把記憶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文綜的“能力要求”就是隻分為記憶、理解、應用三個層次***,並在實際的考試中以再認與再現兩種方式進行考查,試題量還不少。

  對記憶力要有正確的認識。記憶力與能力是相輔相成的,記憶力強,大大有助於能力的發展。遺憾的是,在強調素質教育、突出能力考查的背景下,一些老師與同學以“發展能力”為託辭,把記憶力放在次要地位,似乎記憶力的提高和能力的發展是對立的,這當然會制約記憶力的發展與發揮,從而影響了學習效率的提高。

  記憶力不完全是天賦的,凡是有心人,採用正確的方法,經過適當的訓練,都可以擁有較強的記憶力。關鍵在於行動。

  1、樹立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訣。信心是成功的階梯,灰心是成功的絆腳石,死心就是失敗。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朋友們,如果你對自己缺乏信心,請記住:所有的勝利,與征服自己的勝利比起來,都是微不足道的;所有的失敗,與失去自己的失敗比起來,更是微不足道。樂觀者在災禍中看到機會,悲觀者在機會中看到災禍。有信心者,他們的字典裡沒有“不可能”。假如你對自己沒有信心,請你每天大聲地告訴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錯”,“我一定行”。有人也許會說:我很想努力,我也想學好,趕超先進,但是我的基礎太差的,與別人已經拉開了很大一截距離了,我還有希望嗎?我想這個問題不應該問別人,而應該好好地問自己。請你記住:“不論你在什麼時候結束,重要的是結束之後就不要後悔,不論你在什麼時候開始,重要的是開始之後就不要停止”。因此,我們首先要從下定決心開始,人生是從下 定決定那一刻開始的。“想要”和“一定要”是不一樣的,很多事情看起來很困難,可是當你下定決心以後,它就變得非常簡單。成功永遠取決於你要不要,而不是能不能,下定決心,就是在向自我挑戰。同起點低、基礎差並不可怕,關鍵是你想不想振作,你想不想開始,你能不能堅持。不是因為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自信,而是因為我們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顯得難以做到。人的一生會有許許多多個開始,如果每做一件事情都是半途而廢,那麼你的一生將一事無成。覺得自己做得到和做不到,其實只在一念之間。

  2、善於構建知識網路,掌握基本線索和階段特徵。

  沒有理解的歷史知識是很難記住的,沒有理解的知識更是無法應用的。目前的歷史高考要求再認再現的歷史知識,已經不會照搬教材的文字表述,而是經過語言或者形式的轉換,即使是選擇題,也要經過分析、歸納、比較、綜合等才能得出結論。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必須理解透徹基本知識點,比如重要歷史概念、重要歷史事件、重大歷史結論等等,還應該善於去構建知識網路,掌握歷史的基本線索和階段特徵。那應該怎麼做呢?

  其一:要正確處理好教材、筆記、提綱及《創新設計》的關係:以教材為本,以筆記為輔,提綱和《創新設計》為固。

  高考中幾乎所有的知識點皆源於教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學會閱讀教材而不脫離教材。閱讀教材不是簡單的逐字逐句的從頭看到尾,而應該是讀懂了用腦子思考了才能算是閱讀。閱讀的首要內容是目錄及其子目。目錄及其子目具有高度的濃縮性,完整的系統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等特點。它體現了各單元、各子目間的關係和核心內容。經常在複習的時候能夠首先瀏覽這些內容,對教材的單元脈絡及相互間關係瞭然於胸,有助於構建清晰的知識網路和基本線索。

  以筆記為輔,主要是強調基礎知識點的落實和複習。筆記它承載著教師授課的要點及思路,包括重要的歷史概念、基本史實、階段特徵及知識框架。因此筆記是相當重要的,而且應該充分的發揮出筆記的最大作用。即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結合筆記進行仔細的複習。一般應在對其內容記憶猶新的時候***即是在當天***結合筆記的整理進行一次較為仔細的複習。當筆記“冷卻”時***起初一般是1—2周,以後可逐步延長***,再複習一遍,一是強化識記,二是看看是否有新的疑問,三是尤其要注意各部分筆記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互相關聯。提綱和《創新設計》為固,主要是為了檢驗和鞏固複習的效果,使自己對複習的內容更加的明瞭。

  其二:要學會複習過程中的自我歸納、總結、比較、分析等方法。

  ■ 歸納:在歷史學習中歷史知識體系非常龐大,內容也相當的眾多,為了便於記憶,就必須要學會自我歸納。巨集觀的歸類可以形成基本線索。微觀的歸類則可以把相似或相近的知識集中起來,便於識記。如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文獻、中國近代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等等。

  ■ 編制各類表格。它可以使重要的知識排列有序,一目瞭然。如必修三第二單元總表***附後***

  ■ 比較法。高考非常重視比較,這是因為比較能力是一種層次較高的能力,能很好地考查學生對知識的實際理解和應用能力。如:試從時代背景、思想內容、社會影響等方面比較17—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與同時期中國批判思想的差異性。

  3、要經常複習,溫故而知新。

  遺忘是個連續不斷的過程,複習則是戰勝遺忘的利器,它當然也應當連續不斷地進行。及時迴圈複習。

  ***三***考後總結。

  一是要總結考試成績。

  要通過總結學會正確地看待分數。只有正確看待分數,才不會被分數矇住你的慧眼,而專注於學習的過程,專注於蘊藏在分數背後的祕密。

  二是要總結考試得失。

  從中找出成敗原因,這是考後總結的中心任務。學習當然貴在努力過程,但分數畢竟是知識和技能水平的象徵之一,努力過程是否合理也常常會在分數上體現出來。因此,不能不重視總結。

  三是通過總結確定下階段的努力方向。

  名人有言,雖跛足而不迷路能勝過快步如飛卻誤入歧途的人。所以,下決心應當是在瞭解情況之後。另一方面,瞭解了情況,卻沒有有的放矢的行動,總結也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因此,要善於在總結的基礎上確定下一階段的努力方向。

  怎樣總結?

  首先是按一定的專案分類,然後進行數理統計,找出主要的失分領域。

  如可以設立“根本不懂”、“考時忘記了”、“掌握不準確”、“粗心大意”和“審題錯誤”等專案,對全部失分進行分類,得出失分率,這樣就可以大體瞭解主要的失分因素了。也可設立“人物”、“事件”、“時間”、“地域”、“術語”與“評價”等專案進行分類統計,找出自己的薄弱環節。男生常常在“時間”領域丟分,女生則常常在“地域”領域丟分。還可設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國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等專案進行分類統計。一般而言,世界史常常是弱點。

  其次是進行深層次分析,看看隱藏在失分表象下面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如“審題錯誤”是眾多同學失分的重要原因,要進一步分析是粗心大意造成的還是時間不夠用造成的?是心理緊張造成的還是根本就沒有讀懂題目造成的?當然也可能是由於思維定勢造成的。又如“考時忘記了”也是常見的失分原因。那麼,是識記不牢固,還是過於緊張?是過於疲勞***身體不好***,還是思維不夠敏捷***根本就沒有想到***?一般而言,各種具體原因大體都可歸入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心理與身體素質和考前準備五個方面。

  最後是制訂整改措施。

  沒有具體的措施,光說“今後要努力學習”等於不說。在找出找準失分原因的基礎上,就可以有針對性抓住主要問題,制定具體的整改措施,以此指導下一階段的學習。當然,同樣重要的是以後的行動。

  心動不如行動。再好的學習方法,只有與每位學生自身的特點相結合,只有轉化為每位學生的日常行動,才會產生積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