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古詩歌鑑賞解題技法

  在我們的日常複習中,往往都是教師問,學生答;考卷問,考生答。學生學得被動,教師教得艱難。我們可以嘗試著反其道而行之,自己“發問”。“問”考卷,以期高屋建瓴,以逸待勞,將“問”作為答題的階梯。考生如果善於“問”,再掌握好一定的解題方法,考場上就可所向披靡。

  下面我們以2012年高考天津卷試題為例,具體談一下如何通過“問”來解答古詩歌鑑賞題。

  閱讀下面這首律詩,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楊萬里

  未與騷人當糗糧①,

  況隨流俗作重陽。

  政②緣在野有幽色,

  肯為無人減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黃。

  花應冷笑東籬族,

  猶向陶翁覓寵光。

  【注】①糗糧:乾糧。首句典出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頷聯描繪了怎樣的野菊形象?***2分***

  ***2***請自選角度賞析頸聯。***3分***

  ***3***尾聯化用了陶淵明哪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3分***

  一問題材——

  這首詩是什麼題材?

  這種題材一般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這種題材常使用哪些手法?

  以題材為抓手,先對詩歌的題材進行大致的歸類,然後再採用“由類及篇”方法,來推斷這首詩的形象、手法、思想內容等方面的特色。通過明確詩歌的型別,從而巨集觀把握詩歌思想內容。古詩詞可分為:山水田園詩、詠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懷古詠史詩、送別詩等。不同的題材,有不同的主旋律。由題乾的表述、標題、內容、註釋等資訊,就可以大致判斷詩歌的題材,進而推想詩歌大致的內容和感情,甚至可以大致推測本題材常用的表現手法。

  根據以上三小問,從標題中的“野菊”二字和“隨流俗”“減妙香”“相逢”“冷笑”等極富有情味的關鍵詞,可以判斷出本詩的題材為託物言志詩。古人很喜歡詠物,大自然的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物件,都可以寄託詩人的感情。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整體上是託物言志,區域性修辭可能是擬人、比喻和象徵等。至此,題幹中的第二、三問,即可迎刃而解。利用此法也能順利解答高考中出現的託物言志詩,如2012年高考四川卷《子規》、2012年高考全國大綱卷《落葉》等。這種“由類及篇”方法也適用於其他題材。

  二問技巧——

  1.這首詩採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2.採用了何種抒情手法?

  3.在每一句***聯***中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詩歌的表達技巧本來是和詩歌語言密切相關的問題,比如修辭,它就是美化語言的技巧。《考試說明》把它和語言並列。詩歌的表達技巧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從高考命題情況看,一切用以提高詩歌表達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高考試題的“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是指準確判斷詩詞所運用的手法技巧,並賞析其表達效果。古詩中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修辭手法、抒情方式、表現手法和構思立意四大部分的內容。一般情況下,對一首詩而言談表現手法;對某一字***句、聯***而言主要是指修辭。簡言之,整體談手法,區域性談修辭,抒情方法單獨設題。

  上面例題的第二問“請自選角度賞析頸聯”,就是對錶達技巧進行間接考查。本題考查多角度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可以讓學生充分展示靈動的思維空間。準確地解答這類題目,首選作答角度,就是描寫手法、修辭運用乃至語言風格等。根據詩歌的題材和形象,我們知道這首詩整體而言是採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根據託物言志詩題材的特點推斷,可能會採用擬人、比喻、象徵等修辭。在對頸聯進行“咬文嚼字”後,我們就可從手法、修辭、煉字等角度來賞析。在本題中,手法為色彩的襯托或渲染,修辭為對偶、借代,煉字為“逢”“忙”兩字。

  2012年考題中對技巧考點進行考查的還有:浙江卷第22題“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廣東卷第10題第一問“詩的頷聯在寫景上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指出其中一種並結合詩句簡要分析”、上海卷第16題“從情景關係的角度,賞析本詩前兩聯是如何表達作者情感的”等11處。

  三問形象——

  1.詩中形象是人、景還是物?

  2.有哪些關鍵詞句來具體刻畫?

  3.形象有什麼特點?

  優秀的詩篇都是通過形象來傳遞詩人的情思或發現的。形象是作者的意蘊與情感的載體。抓住了“形象”,也就領略了詩歌的精髓。詩歌中的形象可大致分為人、物、景。敘事詩中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特點來分析;寫景詩中通過一系列意象營造的意境特點來分析;詠物詩中藉助外物表明心志的特點來分析。

  如上例第一問:頷聯描繪了怎樣的野菊形象?細讀本詩即可發現:在這首託物言志的詩中,刻畫了“野菊”這一形象。首聯中“未當糗糧”“況隨流俗”,反映其不同流俗的志趣”;頷聯中“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是說不為外部環境而改變內心的高潔品質;頸聯寫詩人與野菊相遇,為之折服;尾聯通過“冷笑東籬族”的細節,表達了率性自然、超凡脫俗的志趣。概括野菊的形象特點是:①野菊生長於山野,花色清淡,香氣清馨。②不因無人欣賞而自減其香,不為外部環境而改變內心的高潔。

  此類方法還可用於解答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8題“請簡要分析這首詩中詩人的形象”、江蘇卷第9題第二問“詞中三、四兩句刻畫了一位什麼樣的主人公形象?請簡要分析”、湖南卷第10題第二問“請從意境營造的角度,賞析全詩”等。

  四問如何答題——

  1.設題的考點什麼?

  2.本題的分值是多少?

  3.這種題型一般的答題模式是什麼?

  設題的考點決定解題的方向。盤點歷年真題,我們就會發現高頻考點為:思想感情、表現手法、形象、語言。往往會設定兩個以上的主問題,對以上考點進行顯性或隱性的考查。如2012年江蘇卷第9題第三問“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結句”就是典型的隱性設問,本質上是對思想感情和手法兩個考點的綜合考查。如果不能對考點準確定位,就不可能有完整回答。

  2012年這樣的隱性問題還有:遼寧卷第9題“‘數峰清瘦出雲來’一句妙在何處?‘清瘦’有何種精神內涵”、福建卷第6題第一問“‘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這兩句的描寫頗為精妙。請簡要賞析”等多處。

  分值也會暗示答案的容量。一般情況下,1個詞語對應著1分題,一句話對應著2—3分題,一段話對應著4分及4分以上題。2分以上的題目不僅要回答“是什麼”,還要回答“怎麼樣”。適當延展答題空間很重要,避免“會做”卻沒有“做”的遺憾。尤其是手法與感情,往往“如影隨形”,缺一不可。

  採用答題模式,連綴術語來答題是取得高分的關鍵。人物形象類模式為:感情+性格+身份。景物類模式為:通過××景物,營造一幅××畫面,表達××感情。手法類模式為:採用××手法+具體使用+達到的效果。

  總之,運用術語顯專業,模式作答有思路;具體分析不空洞,言多必得是法寶。

  下面我們根據以上“四問”來解答一下例題:***1***野菊生長於山野,花色清淡,香氣清馨。不因無人欣賞而減其香,不為外部環境而改變內心的高潔。***2***修辭:對偶、借代。煉字:逢、忙。色彩:碧、黃。情感:喜愛之情。***3***採菊東籬下 率性自然,超凡脫俗。

  只要以“問”為先導,就能駕輕就熟、化繁為簡,無限“逼近”考題的參考答案。任何一首古詩歌,我們都可以進行這樣的“四問”。多問幾個為什麼,答案自然就在心中。問,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問,是一個由淺入深瞭解考題的過程;問,是一個揣測出題人意圖的過程;問,是一個聯絡所學知識解題的過程。問,答之梯也。在考場上,面對一道道詩歌鑑賞題,只要有針對性地提問,弄清題材,弄清手法,弄清考點,就能在解答時切中肯綮,從而百發百中。願“問”搭起我們與高考之間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