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題政治俗語

  學習政治需要講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學會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常考之古詩文名言俗語例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政治常考之古詩文名言俗語例析

  (1)名言

  1、“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解析:這句話是從物質與意識的關係上來把握物質的。

  2、“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人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解析:這句話表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並反作用於物質。

  3、“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解析:馬克思的這句話表明,要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社會。社會生活的實踐性主要體現在:①實踐是社會關係形成的基礎;②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③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

  4、“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

  解析:這句話是形而上學否定觀,這種觀點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觀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絕對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這就割斷了事物的聯絡,使發展中斷。

  5、“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並且創造客觀世界。”

  解析:列寧的這句話表明了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

  6、“假若我能比別人瞭望得略為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啟膀上。”

  解析:牛頓的這句話表明了學習間接經驗的重要性,這是發展人類認識的必要途徑。

  7、“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解析:恩格斯的這句話表明了實踐的發展不斷地提出認識的新課題,推動著認識向前發展。

  8、“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

  解析:恩格斯的這句話說明了認識對實踐的能動反作用,充分體現在作為認識的高階形式的理論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上:①理論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它可以而且應該走在實踐的前頭來指導實踐的程序;②科學理論能預見未來,端正實踐的方向;③科學理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推動人們在實踐中創新。

  9、“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藉以進行的社會關係的指示器。”

  解析:馬克思的這句話說明了勞動資料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它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是區分社會經濟時代的物質標誌。

  10、“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

  解析:馬克思的這句話表明了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

  11、“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彷彿是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錯誤。”

  解析:這句話表明: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範圍;②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領域內才有絕對的意義。

  12、“在純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純粹的黑暗中一樣,什麼也看不見。”

  解析:黑格爾的這句話體現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統一的關係。

  13、“元氣是構成世界的本原。”

  解析:這句話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性,併力圖從某種具體的實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國古代的五行說,古希臘、羅馬關於水、火、氣是世界本原的學說。典型句子有:“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氣者,理之依也”、“天地合氣,萬物自生”、 “太虛即氣”、“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五行之氣、天與人相交勝”、“水是萬物的始基”、“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礎”等。

  14、“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解析:這句話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這句話是客觀唯心主義的,而且它還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又屬於形而上學的觀點,形而上學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形而上學的典型句子有:“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白馬非馬”、“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飛矢不動”等。

  15、“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這是一種只見聯絡不見區別的相對主義觀點。

  16、“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解析:王充的這句話說明人的肉體與精神是統一的,不可分離的。形存神存,形謝神滅,這是唯物主義觀點。

  17、“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與“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

  解析:前一句是辯證法觀點,後一句是詭辯論觀點。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時候,人與河水相對靜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條河流中;而河水是處於絕對運動的狀態當中,因此當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經流動,人是無法兩次踏入同一條河的。這句話承認了絕對運動,也承認了相對靜止,因而屬於辯證論。第二句話意思是說河水永遠在流動,隨著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斷流淌,人永遠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這句話認識到了河水的絕對運動,卻沒有認識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與河水的相對靜止關係。這種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觀點屬於詭辯論。

  18、“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解析:這句話說明了自然界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例如,“鴻雁出塞北,舉止萬餘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復北翔”、“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等都是這個道理。

  19、“心誠則靈,心不誠則不靈。”

  解析:這句話誇大了意識能動作用,是唯心主義觀點。

  20、“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

  解析:荀子認為,如果不欲動心的功能,就會導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段話蘊涵了人的意識具有能動性,認識主體在反映中具有創造性。

  21、“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解析:老子的這句話中所蘊涵的哲理是: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22、“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它平它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

  解析:“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強調的是對立統一而反對絕對等同;“以它平它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強調的是相反相成並由此推動事物的發展併產生新生事物。

  2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解析:這句話體現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雙方不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又如“善泳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塞翁失馬,安知非福”、“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滿招損,謙受益”、“居安思危”、 “失敗乃成功之母”等都包含著矛盾同一性原理。

  2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解析:老子的這種觀點的錯誤在於:否認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5、“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明之,行也。”

  解析:荀子的這段話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目的。

  2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解析:王陽明的這段話是說,知是行的來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認為知決定行。顛倒了知和行的關係,是唯心主義的知行觀。

  27、“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解析:王陽明提出的這個命題屬於主觀唯心主義。“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命題都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28、“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解析:王陽明的這句話認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這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29、“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解析: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先謀慮準備就會成功,否則就要失敗。它表明了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絡是自覺的實踐活動的必要條件。

  30、“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人之。”

  解析:蘇軾的這句話體現了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31、“治大國如烹小鮮。”

  解析:老子的這句話表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過”或“不及”。

  32、“行百里者半九十。”

  解析:這句話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難,愈要認真對待。常用以勉勵人做事要善始善終。這句話體現的哲學原理有:①事物的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和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重視量的積累。同時,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能發生質變,因此,要抓住時機促成飛躍;②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一定要在困難面前堅定理想和信念,要有自信心,看到光明的前途。

  33、“人或加訕,心無疵兮。”

  解析: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使別人誹謗,我也問心無愧。它所蘊涵的哲理是:要堅持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堅持奉獻是人生的真正價值。個人活動和社會發展之間是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要正確處理個人和社會的關係。之所以問心無愧,就是因為堅持了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為了人民和國家的利益為之奮鬥,自己沒有任何私利。

  34、“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解析:老子的這一段話體現了矛盾雙方依據一定條件可以向其對立面轉化

  ***2***成語、諺語、俗語

  1、守株待兔

  解析:這個成語違背了物質是運動、變化的觀點,想問題、辦事物沒有從客觀實際出發,把事物的個別現象當成了一般規律,把事物之間的偶然聯絡當成了必然聯絡。

  2、田忌賽馬

  解析:這個成語說明了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變化,也能夠引起質變。

  3、刻舟求劍

  解析:這個成語反映了一種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的形而上學觀點,違背了物質是運動、變化的。

  4、揠苗助長

  解析:這個成語說明生物成長過程是遵循一定規律的,試圖用主觀意志代替客觀規律性,必然要受到懲罰。又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等亦屬此類。

  5、按圖索驥

  解析:這個成語反映了一種違背一切從實際出發的主觀主義觀點,犯了本本主義的錯誤。

  6、智子疑鄰

  解析:這個成語說明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受主觀因素制約,人們立足點不同對客觀事物反映結果也不同。

  7、審時度勢

  解析:說明了看問題、做事情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結合起來。

  8、對症下藥

  解析:體現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們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體裁衣”、“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指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等都包含了這一原理。

  9、對牛彈琴

  解析:這個成語比喻不分物件,用同一方式對待不同的事物,違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張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皁白”等同屬此類。

  10、畫龍點睛

  解析:這個成語是說在工作中要善於抓重點,抓關鍵。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賊先擒王”、 “牽牛要牽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屬此理。

  11、本末倒置

  解析:這是違背了矛盾主次方面關係的原理,不分主流與支流,主次顛倒。又如,“喧賓奪主”、“得不償失”、“兼收幷蓄”、“良莠不分“等,亦屬此類。

  12、脣亡齒寒

  解析:體現了事物普遍聯絡的觀點。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如同脣齒相依。又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干”、“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同屬此理。

  13、竭澤而漁

  解析:這個成語體現的是一種違背事物普遍聯絡的觀點,它看不到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只顧眼前利益,忽視了事物前後相繼發展過程的長遠利益。又如,“殺雞取蛋”、“毀林種田”等,同屬此類。

  14、看相知命

  解析:這個成語違背了聯絡的客觀性,把兩種互不相干的事情強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種“聯絡”。又如,“喜鵲報喜,烏鴉報喪”、“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屬此類。

  15、故步自封

  解析:這個成語是形而上學的觀點,它看不到事物的變化、發展,而是用靜止的觀點對待事物。又如,“因循守舊”、“墨守成規”都屬此義。

  16、水滴石穿

  解析: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關係原理,即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質的變化。又如,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契而不捨,金石可鏤”等,同屬一理。

  17、適可而止

  解析:這個成語體現了適度的原則。由於只有在一定的範圍和限度內,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質,所以,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這就是掌握尺寸,堅持適度。又如,“過猶不及”、“物極必反”等都是這個道理。

  18、瞎子摸象

  解析:這個成語反映了只認識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現象,而未認識事物的本質。它告誡我們①看事物要堅持全面觀點,克服片面性;②要獲得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佔有感性材料必須全面完整;③要透過現象去認識事物的本質。

  19、杞人憂天

  解析:這個成語的錯誤在於否認物質運動的是有客觀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的為轉移。

  20、聲東擊西

  解析:事物的現象有真假之別,“聲東”是假象,“擊西”是真象,其本質是迷惑敵人,儲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縱”、“圍魏救趙”、“項莊舞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等,同屬此理。

  21、買櫝還珠

  解析:這個成語說的是古時候有一人,看到裝珍珠的盒子精美,於是出高價買了盒子,而把寶貴的珍珠卻還給了賣者。比喻只看現象,不看本質。

  22、邯鄲學步

  解析: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向別人學習之前,先要搞清楚別人的經驗是不是真的好,是不是適合自己,能不能學得來。如果生搬硬套,機械模仿,只會適得其反,弄巧成拙,貽害無窮。又如,“東施效顰”、“囫圇吞棗”等同屬此類。

  23、諱疾忌醫

  解析:這個成語的意思是隱瞞疾病,不願醫治。它的錯誤在於否認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學認識的首要前提。

  24、吹毛求疵

  解析: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吹開皮上的毛來尋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別人的缺點,尋找差錯。它的錯誤在於混淆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看問題抓不住主流。

  25、趨利避害

  解析:這個成語說明了矛盾是客觀和普遍存在的,我們不能忽視其存在的客觀、普遍性,故而我們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掌握矛盾的客觀規律,以便積極地緩和矛盾,使得事物的發展朝著人們所向往的有利方面發展。“揚長避短”也是這個道理。

  26、怨天尤人

  解析:這個成語的錯誤在於割裂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係。

  27、釜底抽薪

  解析:這個成語告訴我們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關鍵。

  28、防微杜漸

  解析:這個成語蘊涵的哲學寓意有:①量變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質變;②矛盾次要方面影響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

  29、胸有成竹

  解析:這個成語體現了意識是對客觀事物能動的反映。

  30、依葫蘆畫瓢

  解析:這個成語的錯誤在於:①否認了矛盾的特殊性;②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③違背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照貓畫虎”也是犯了這種錯誤。

  31、盲人騎瞎馬

  解析:這個成語比喻離開正確理論指導的實踐,是一種盲目的實踐。因為正確的理論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因而它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32、欲速則不達

  解析:這個成語體現的哲學原理有:①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發生。因此要重視量的積累;②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33、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解析:這個成語說明了人的能動作用受客觀條件制約。

  34、知人知面要知心

  解析:這個成語比喻感性認識需要上升到理性認識。因為感性認識只是對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認識,只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才是對事物內在的本質的認識。

  35、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解析:這個成語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兩點論、兩分法。又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等同屬此類。

  36、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解析:這個成語違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種片面觀點看問題,搞一點論,否定兩分法。又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等同屬此類。

  37、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解析:這個成語說明同一事物,由於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張《清明上河圖》,畫家是從美學角度看的,經濟學家是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史學家則是從社會歷史角度看的。

  38、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解析:這個成語說明物質和運動是密不可分。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離不開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運動也離不開物質。

  39、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

  解析:這個諺語體現了唯物辯證法中現象與本質的這一對範疇。

  40、天災不由人,抗災不由天。

  解析:這個諺語是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它堅持規律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41、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解析:這個成語所體現的哲理是:①矛盾雙方在相互鬥爭中獲得發展;②矛盾雙方可以相互吸收有利於自身的因素得到發展。

  42、九層之臺,起於壘土。

  解析:這個成語體現了質量互變規律。“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等成語也是這個道理。

  43、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解析:這句話說明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4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解析:這句話都強調了任何事物都處在因果聯絡之中,要求我們自覺樹立因果觀念,增強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又如“未雨綢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都是這個道理。

  45、桔生淮南則為桔,桔生淮北則為枳。

  解析:這句話所蘊含的哲理是:①事物是普遍聯絡的;②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③矛盾雙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46、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解析:這句話是說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又如,“後生可畏”、“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等同屬此理。

  4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解析:這句話說明外部環境對事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即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又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名師出高徒”、“哥們義氣害死人”等都說明了外因的作用。

  48、師傅引入門,學藝在個人。

  解析:這句話說明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否則,再高手藝的匠人也“朽木難雕”。

  49、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解析:這句話認為“謀事在人”,即承認人的能動作用,這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認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敗完全由客觀必然性或某種超自然力量所決定,有宿命論和唯心史觀的色彩。人們應當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客觀條件和客觀規律,來實現自己的目的,獲得成功。

  5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解析:這個成語說明新事物雖然開始比較弱小,但它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所以最終必然戰勝舊事物。另外這個成語也體現質量互變的規律。

  51、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解析:這句話表明了人們要想獲得新的知識,必須掌握歸納與演繹的推理思維方法,這樣才能掌握事物的規律性,從而使人的知識不斷地擴充套件和深化。

  52、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解析:這個成語體現的哲學寓意有:①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②事物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③事物的聯絡是客觀的,這個成語屬於本質聯絡;④事物內部特殊矛盾規定其特殊本質。

  53、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解析:這句話的錯誤在於:①違背事物聯絡具有客觀性,用主觀臆想的聯絡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實聯絡;②忽視了矛盾的特殊性,沒有抓住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③只看現象,不看本質。

  5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解析:這個典故主要說明了外部環境對事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因。內因即內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內在本質,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它規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相互影響,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它能夠加速或延緩甚至暫時改變事物發展的程序,但它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又如,“孟母三遷”同屬此義。

  55、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解析:這句話表明時間的特點具有一唯性,即不可逆轉性。又如,“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也是這個道理。

  5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解析:這個成語比喻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又如,“真理無價寶,實踐裡面找”、“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識”等,都屬此類。

  57、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解析:這句話說明:①在量變和質變的關係中,要分清是非,辨別善惡,權衡利害。有益的事,應持之以恆,促使它的質變。有害的事,應防微杜漸,阻止它的轉化;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58、入山問樵,入水問漁。

  解析:這句話說明人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59、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

  解析:這句諺語說明規律是客觀的,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否則,就不能成功。

  60、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

  解析:這個諺語告訴我們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又如“莊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山腰點桐,山下務農”等諺語都體現這個原理。

  61、《孫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後存,陷入死地而後生”。韓信據此背水一戰,大敗趙軍;馬謖據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解析:同是根據《兵法》但卻造成兩種不同結果,這說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解決矛盾的關鍵,要堅持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62、《孫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而取勝者,謂之神。”

  解析:從哲學觀點看,這段話表明事物發展不同階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是統一的。

  63、掩耳盜鈴。

  解析:這個成語違背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試圖以主觀願望代替客觀現實。“畫餅充飢”、“望梅止渴”、“鄭人買履”、“削足適履”等,都屬此意。

  ***3***詩歌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解析:這句詩說明了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主觀的,能動的。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意識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在形式上是主觀的。

  2、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

  解析:這句詩說明了物質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統一。

  3、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解析:這句詩意思是不怕會有浮雲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因為人已站在最高層的地方。這句話體現的哲學原理有:①唯物辯證法的因果聯絡的基本範疇。告訴我們要用因果關係的哲學道理分析問題,提高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②唯物辯證法的現象與本質的基本範疇,告訴我們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透過現象認清事物的本質。

  4、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解析:這首詩說明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侷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5、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這句詩體現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事物發展總的趨勢前進的,發展的道路是迂迴曲折的,是前進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進。這就要求我們在順利時,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困難;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

  6、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解析:這句詩說明了人們對於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難辯的事物,必須透過現象,認識本質,辨別其真偽。

  7、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解析:這句詩意思是說在虛心學習間接經驗,認真讀書的同時,一定要積極投身於社會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因為間接經驗誠然寶貴,但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消化、運用、檢驗和發展。又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是強調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係。

  8、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解析:這句詩說明了一切客觀事物都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事物及其運動規律都是客觀的。

  9、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解析:這句詩包含的哲理是:①新事物是符合事物發展前途,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的東西;②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又如,“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等詩句也是這個道理。

  10、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解析:這句詩說明了只有思想永遠活躍,接受種種不同新思想、新知識,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人類的實踐和認識是永無止境的過程,要求我們不斷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1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解析:這句詩體現了唯物辯證法中事物普遍聯絡和永恆發展的觀點。

  12、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解析:這句詩體現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我們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3、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

  解析:這首詩體現了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

  14、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解析:這句詩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15、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

  解析:這句詩蘊涵的哲理是事物變化呈現規律性的表現,自然規律是自然現象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絡。

  1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解析:這句話蘊含的哲理是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統一關係,矛盾雙方的對立無條件存在。

  17、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解析:這句詩體現的哲理是:要善於抓住時機,促成事物的質變。

  18、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與君指上聽?

  解析:這首詩體現的哲理有:①聯絡的觀點;②矛盾的觀點;③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原理。

  19、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

  解析:這句詩句體現了運動和靜止的關係:①靜中有動,動中有靜;②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20、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解析:這句詩體現了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矛盾具有特殊性。

  21掩耳盜鈴。

  解析:這個成語違背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試圖以主觀願望代替客觀現實。“畫餅充飢”、“望梅止渴”、“鄭人買履”、“削足適履”等,都屬此意。

看過"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