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知識點背誦

  咋政治考研複習過程中,我們需要背誦一些重要的知識點。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不同趨勢的範疇。必然性是指事物聯絡和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確定不移的趨勢。偶然性是指事物聯絡和發展過程中並非確定發生的,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的趨勢。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一方面,二者是有區別的:它們產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產生於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產生於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條件;它們的表現形式不同,必然性在實物發展過程中比較穩定、時空上比較確定,是同類事物普遍具有的發展趨勢,偶然性則是不穩定的、暫時的、不確定的,是事物發展中的個別表現;它們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發展中居於支配地位,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偶然性居於從屬地位,對發展的必然過程起促進或延緩作用,使發展的確定趨勢帶有一定的特點和偏差。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統一的:必然性存在於偶然性之中,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併為自己開闢道路;偶然性背後隱藏著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唯物辯證法關於必然性和偶然性辯證關係的原理要求我們要重視事物發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又要善於從偶然中發現必然,把握有利於事物發展的機遇。

  對於必然性和偶然性辯證關係的認識,我們可以結合唯物史觀中歷史人物這個知識點來理解,歷史人物的出現或者說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這一知識點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統一關係的一個最好例證。

  所謂歷史人物,是指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過重大作用的任務。在歷史人物中,對那些反映時代要求,代表進步階級或階層利益,對社會發展起顯著促進作用的代表人物,稱之為傑出人物。歷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受人民群眾及其實踐活動的制約。任何歷史人物,特別是傑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現,都體現了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傑出人物是適應時代的需要而產生的。每一時代一定會出現自己的傑出人物,這是必然的;但傑出人物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以什麼方式出現,由誰來擔當傑出人物,則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人與自然關係

  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何產生的?這個問題要先從人或人類社會的出現說起。

  物質世界最初指的只是自然界,人類社會是在特定的物質資料生產基礎上人們相互交往、共同活動形成的各種關係的有機系統,它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程度而產生的。在這裡,物質資料生產是理解的關鍵。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人不僅在實踐活動中把自己從自然界中提升出來,而且使自然界成為自己改造的物件,人們通過實踐活動把自己的目的、理想、知識、能力等本質力量都物件化為客觀實在。這種改造世界的物件性活動構成了人的物質生活本身,實踐是人類的存在方式。

  簡單地說,只要人存在,就都得實踐,而只要有實踐,最基本的或者說第一個實踐活動就是物質生產實踐,即從自然界中獲取維持人們生存和發展的物質生活資料,它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

  所以我們已經梳理清楚了人與自然關係如何產生的問題,人與自然關係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實踐是物質世界分化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前提,也是使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統一起來的現實基礎。實踐形成了人和人類社會,反過來,人和人類社會通過實踐得以維繫和發展。總而言之,一句話,實踐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基礎。

  人與自然關係問題如何處理?事實上,“解鈴還須繫鈴人”,審視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關鍵還在於實踐。

  實踐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基礎。人與自然關係或和諧或緊張,根源不在與自然界,而在於實踐活動合理與否。從這個邏輯出發來重新思考2011年第34題的第1問“從實踐是人和自然關係的基礎的角度說明為什麼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個題目就變成了一個完完全全的送分題。垃圾與資源的問題實質上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實踐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基礎,因此無論是垃圾還是變垃圾為資源,根源都在實踐,只不過前者是不合理的實踐,後者是合理的實踐。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

  第一,如何判斷題目考查的是“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

  只要題目中要求用認識論答題,這是第一個應用原理。

  第二,原理要點

  ***1***首先,實踐決定認識,表現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前提、動力、目的、檢驗標準。

  ***2***其次,認識對於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表現為:正確的認識推動實踐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發展。

  第三,技巧:模板解題步驟

  第一步:定位關鍵詞;

  第二步:繫結關鍵詞;

  第三步:組織採分點,提煉答案

  ***1***題目涉及原理

  ***2***結合材料闡述原理

  第四,例項

  例:2007年第34題

  成仿吾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謀面之前,曾產生過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學上,他主張浪漫主義,創造社最早就是這樣主張的;他是從日本留學回來的,一定很洋氣,很瀟灑,因為曾見過一些傲氣十足的詩人,趾高氣揚,高談闊論;他在國外學軍械製造,或許是莊重嚴肅之人;他在黃埔軍官學校擔任教官,一定有一種軍人氣概;他曾經跟魯迅進行過革命文學隊伍內部的文學論爭,寫過火氣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點張飛李逵式氣質呢?”後來,丁玲在陝北見到成仿吾時,第一個感覺就是“我想象的全錯了”。原來成仿吾是一個“土裡土氣、老實巴交的普通人”,一個尊重別人、熱情、虛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後悔:“為什麼我單單忽略了他是一個經過長征的革命幹部、紅軍戰士、一個正派憨厚的共產黨員呢?”另據老紅軍楊定華回憶說,在長征中見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裝扮:破舊的棉軍衣,斜挎乾糧袋,手持著一枝手杖。楊定華說,成仿吾在紅軍大學當政治教員。有人說出他的名字,但誰也不知道他是文學家。

  請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對成仿吾的“合理想象”為什麼“全錯了”?

  ***2***丁玲對成仿吾認識的“轉變”過程對我們正確認識事物有何啟示?

  第一步:定位關鍵詞

  ***1***見材料中黃色背景關鍵詞“未謀面”和“合理想象”。“未謀面”說明“合理想象”並未來源於實踐。想象是認識論範疇,“合理想象”來源於間接經驗。

  ***2***題目中要求用認識論答題。

  第二步:繫結關鍵詞

  關鍵詞1:未謀面——認識並未從實踐中來。

  關鍵詞2:合理想象——從成仿吾之前的經歷中得到的認識。是間接經驗。

  第三步:組織採分點,提煉答案

  ***1***題目涉及原理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

  ①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前提,也是認識的動力和目的,同樣,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真理的唯一標準。

  ②認識對於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認識推動實踐發展,錯誤的認識起到的是消極的反作用,阻礙實踐發展。

  ***2***結合材料闡述原理

  丁玲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傳送錯誤,一是她對成仿吾的認識缺乏直接經驗;二是佔有材料不全;三是沒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實;四是她從已有的觀念出發進行推論。因而她的想象缺乏客觀的現實基礎,勢必造成她對成仿吾的現象與實際脫節。***注:第四點說的是缺乏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