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寫給母親的一封信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封資訊兩種問候,一問你是否幸福快樂無憂愁,二問你健康平安可依舊。願你早早恢復健康,幸福一生無盡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1:

  親愛的媽媽:

  不知不覺我的大學生活已經過去一年了,而去年你帶著我到西浦考察的情形仍舊曆歷在目。

  為什麼會選擇這個學校,我和你站在一站式服務中心的門口很久,不是為了中英全新的教育模式,也不是為了自主的學習氛圍,只是為了給我懸在一本線的成績找個體面的學校,畢竟你比我更不忍心看到我委屈在一個普通的學校。所以當我在填志願前,站在西浦的校門前,我並不能預知自己在這個學校會取得什麼成績。尤其我作為一名學編導的藝術生卻被學校的土建專業錄取的時候,我並沒有懷著多少對大學生活的憧憬,更多的是惶恐和不安,這種心情我並沒有告訴你,但是我感覺到了你的不安,對於我未來的不安,你害怕我跟不上。

  剛開學,我和很多同學一樣,報名了各種組織,最後進入了學生會外聯部。雖然你總是給我說:少參加這些事情,多學習。說到最後,你還是擔心,擔心我沒有處理好我的學習生活。不過你還是瞭解我的,的確,一開始我碰壁了,數學勉強通過像一個警鐘在我耳邊響起。我也慌亂過,我也不知所措過,我也無法取捨過。但是,人總是在適應中成長,我已經慢慢處理好了工作和學習之間的關係。

  這一年的大學生活,我幾乎沒有跟你談起過什麼,現在,藉著這封信,我想跟你談談,這一年你女兒的成長。

  【關於學習】

  剛進入這個學校的時候,我便成為了在EAP課上最安靜的人,因為根本聽不懂老師在講些什麼,看到很多人都很自如的對答,我卻只能在一旁做一個沉默的傾聽者。我很著急,但是又不敢告訴你,怕你擔心。我鼓起勇氣找到了我的老師Andy,Andy給我制定了學習方案。說起來可笑,跟Andy聊的時候他很多話我是聽不懂的,Andy便一遍遍重複,我們就這樣磕磕絆絆聊了很久。幸運的是,這裡的老師都很友善,很有耐心。慢慢地,我敢開口了,慢慢地我可以自如地和老師交談,而現在,在同伴說不感表達的時候,我會主動站出來幫他們做presentation。

  還記得自己上個學期的數學才剛剛及格,我特別著急,可能是因為學習時間安排不當,沒有找到自己的方法,學習的內容有點讓我感覺到吃力。畢竟剛接觸一個新的環境,一切都是新鮮的,什麼都急於去嘗試,時間便安排得很混亂。但是這個學期,我的成績進步了很多,這都歸功於我自己會安排自己的時間,學會了自我管理,抓住了生活的重點。

  【關於課餘生活】

  在剛進大一的時候,我便通過嚴格的面試進入了學生會外聯部,這次面試和我之前藝術考試的面試完全不一樣,問題尖銳而且緊湊,一個個問題直接衝擊著我,給了我全新的體驗。進入外聯部之後,更多的挑戰來了。外聯部作為學生會對外聯絡的視窗,聯絡的更多的是企業和外校人員。在外聯部的鍛鍊也讓我有了很多改變,前一陣陣參加學校的面試大賽,面試官便評價我的交流很自然,有很多經驗。這其實都是我在外聯部工作積累的經驗,短短一年的時間,我就有了贏得競爭的優勢。

  也是在大一的時候,我參加了學校學生創業的品牌——犀利鳥***Silly bird***。加入這個學生公司又是不一樣的挑戰,作為一名公司的市場部人員,我是以商家的身份與顧客商談,周旋於顧客和廠商之間,另一種全新的體驗。雖然中間出現過很多的問題,經常半夜和廠商商談,因為一個產品沒有做好而緊張地處理。但是這些辛苦都是有回報的,不光獲得了實習經驗,我現在自己的名片上還印著“市場部專案經理”的字樣。前段時間還作為代表參加了蘇州的創業博覽會,很多有名的企業都在,而我們作為唯一一個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公司,頂著很大的壓力,甚至是同行的輕視和不理解。但是在我們的產品證明了實力,並且獲得眾人的認可,這些都是其他學生無法體驗到的。而且小小地得意一下,在很多同校同學作為創業博覽會志願者的時候,我卻作為嘉賓走進了會場,在熟識同學羨慕的目光下,真的很驕傲。拿到了工資,回到家我對你們說“我請客”時,看到你和爸爸充滿了驕傲。而你們的認可,也都是我成長的動力。

  這些,都是僅作為普通學生是無法體驗到的,而在西浦,我們卻有了很多學生自主發展,甚至自主創業的機會。

  【關於生活】

  還記得我前面給你提到,我的生活時間一開始安排的特別糟糕,進而導致了我的成績和工作都一團亂。但是漸漸地我的心靜下來了,因為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我還跟我的老師Stephen聊天,Stephen對我說:“Aileen,你不能因為你的性別而限制你的人生,你要找到你真正需要的東西。”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不得不說,在西交利物浦大學,西方人的思想對於我所接收到的傳統教育衝擊巨大,甚至能夠顛覆已有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對於理想,中國的孩子其實沒有太多的觀念,而那些西方國家的人卻有著自己的生活規劃。正是這樣的老師和這樣國際化環境教會了我想到什麼就要付諸行動,而不是紙上談兵。

  現在的我已經可以很好的處理課餘的時間,每個週末我都能和朋友到電影院看一部原版的電影;前不久我和朋友騎車去了同裡,去感受鄉村古鎮的氣息,去放鬆一下;我還跟著外聯部去上海進行外校交流,去體驗復旦、華政這樣學校的學習氣氛。

  生活很愜意,宿舍很溫馨,使得我身心愉悅,而我的學習和工作也越來越順利。

  這才是一個大學生的生活。

  不知不覺一年了,當我出現在你們的面前的時候,不再是懵懂無知的孩子,而是一個有責任感長大了的青年。

  如果說一年前我站在西浦門口我還不知道自己對於自己的選擇會不會後悔,而我現在會說,不,我一點也不後悔。我沒有在別的大學虛度光陰,而是來了這個學校有了不一樣的生活,找到了我人生的方向。

  媽媽,你也不用擔心我。

  因為你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你們的孩子逐漸有能力成為你們的依靠。

  謝謝你們給了我這麼長時間的支援,是你們一直陪著我走到了今天。

  在今後的大學生活中,我會逐漸長大。等你們慢慢變老的時候提到自己的女兒都會帶著驕傲的笑容。

  希望你和爸爸永遠健康幸福。

  你們的女兒

  鞏璞玥

  寫給大學生父母的一封信——李開復

  寫了四封給中國學生的信後,許多學生問我:“開復老師,你為什麼不寫一封信給我們的父母呢?作為一個父親,你可以分享你教育子女的理念和經驗。”

  作為一個熱衷教育的父親,我確實有不少關於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對這封信我一直猶豫,因為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在多位同學多次的鼓勵下,我問他們:“如果我寫了這麼一封信,你們會希望我說什麼呢?”他們說:

  “告訴我們的父母:我們長大了,真的可以照顧自己.。就讓我們自己碰碰釘子吧。”

  “告訴我的父母:你們對我的期望好高,我總是達不到,覺得對不起你們。我希望你們能夠接受一個平凡的我。當你們看到我以盡力而為後,可否鼓勵鼓勵我?”

  “告訴我們的父母:我不想做一個讀書的機器,我想找到自己的興趣,希望父母能支援。”

  “告訴我們的父母:我真的好想和我的父母成為朋友,但是我不知如何啟口。”

  聽到了這麼多充滿感情和期望的話,我提起了筆,開始寫我對這些話的看法和我對教育的理念。我的理念就是:如何培養一個理智講理、成功學習、自主獨立、自信積極、快樂感性的孩子;然後和他成為無所不談的朋友。

  中國的家長:最重要的不是你認可多少我這些理念,而是希望你知道你的孩子心中有話。如果這封信能夠促使一些家長問問你們的孩子心裡的話,彼此溝通理解,甚至成為“朋友”,那麼我寫這封信的目的就達到了。

  培養理智講理的孩子

  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作一個孩子的優點。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我要他們成為講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那不就是我們所要的嗎?

  雖然我相信啟發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規矩。孩子的成長需要啟發,也需要管教。孩子需要培養自信,也需要學習自省。

  我對“規矩”的定律有四個:***1***定好規矩,但是首先把規矩的道理講清楚,不是盲目地服從;***2***在規矩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3***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講好的懲罰;***4***規矩越少越好,才能做到啟發的作用。

  另外,抓住每一個“機會教育”的機會,但是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負面的例子。如果你想教孩子“見到長輩要主動起立招呼“,那你就自己必須每次都做到。做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很嚴厲,自己卻沒有首先做到,是不能贏得孩子信服的。

  尤其在人格塑造方面,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比如誠信教育,獨立人格和思想的培養,這些家長個人的表現直接影響孩子。所以除了用例子或故事***不要用說教!***來教導孩子,還要提醒自己不要做了負面的作法。

  在人格的塑造方面,有的家長本身就很迷茫。比如誠信、正義等等,因為現實生活中堅持這些往往會吃虧,許多學生走向社會後也慢慢放棄了這些。所以,我覺得要提醒中國的家長,眼光要放長遠,中國已經走向國際的舞臺,要以國際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判斷生活中的現象,不要做負面的事情,更不要向孩子灌輸負面的思想。

  父母能多給孩子寬鬆的成長環境,只是在孩子碰到困惑時,給以建議,多引導孩子,多和他們溝通,而不是強加給孩子某種願望。

  培養成功學習的孩子

  在今天這應試的學習環境裡,我們很難對課業成績不在乎。但是,孩子在這環境裡的壓力很大,我們要儘量體諒他們。不要對孩子希望太高,更不要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實現,不管孩子願意不願意,或者有沒有天賦。太高的,不合理的期望都只會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和對不起父母的罪惡感。不要把成績看太重,只要盡了力就好。不必要求老是考第一,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可以了。紮好基礎和真的理解為什麼遠遠比成績重要。

  儘量然你的期望合理化。你可以要求他慢慢地做得比現在好一點,讓他慢慢進步。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可能的目標,孩子可能會根本放棄了。

  儘量把自己對孩子的要求轉成對孩子的建議。當然這不是說要放任孩子自己去闖不去履行適當的約束權,而是儘量正確的引導。

  儘量不要把孩子和別人比。這樣會培養孩子的競爭心理,有礙於以後步入社會需要的團隊合作。

  學習時不要只重視書本里的死知識。在我的《做最好的你自己》一書中,我曾解釋四個學習的境界:

  境界一、熟能生巧:在老師指導下學習,掌握課本上的內容,知道問題的答案;

  境界二、舉一反三:具備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能夠舉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境界三、無師自通:掌握了自學、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沒有老師輔導的情況下主動學習;

  境界四、融會貫通:可以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於生活和工作實踐,懂得做事與做人的道理。

  作為父母,希望你能夠把握每一個機會,幫助孩子提升學習的境界,從死背昇華到融會貫通。

  鼓勵孩子去圖書館和網路學習和獲取知識。網路雖龐大精深,有最好的學習英語的互動工具,有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所有課程,有“開復學生網”的學生互助社群,但是也有很多負面的誘惑,所以最好家長幫助誘導孩子在網路上的學習。

  鼓勵孩子為了學習而學習,不只是為了分數。比如有一次我女兒考試時,有一題她認為對了一半但是被算全錯。我要她去問老師,但是他說老師不會給她加分。我就用這個機會解釋給她聽去問老師的目的是學習,不是加分。

  鼓勵孩子自己動手,而不是隻要考試成績好就可以了,要鼓勵他馬上用到學過的知識,讓他知道學這些知識對他自己的生活是有用的,而不是為了考高分才學。你應該記得,死背歷史年代、數學公式,是多麼地枯燥呀!如果沒有使用,那些我們當年死背的東西早就還給老師了。我建議你再不影響學業的前提下,和你的孩子一起做一些“實踐”的學習。例如,在我的孩子學指數的概念時,我們就拿她的銀行存摺,一年一年的複利累計下,她將來多麼富有呀!當我的孩子在學美國曆史時,我教她了一個生動的作業,用電腦動畫和我們倆“生動”的配音,重現了美國曆史的一個片斷。有一句格言說:“我聽到的會忘掉,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就是這個意思。

  最重要的是要啟發孩子主動地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我會和老師配合幫助孩子自己立定學習的目標,自動自發地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我大女兒上的中學,每半年會要求學生立定一個學習的目標,半年後衡量有沒有達到。以前我女兒比較害羞,有些問題上可是沒有聽懂但是也不發問。所以他就訂了一個目標,每天上課時一定要發問,把不懂得問題問懂,每天下課時衡量自己有否做到。後來達到了這個目標,但是除了發問,她上課不參加討論。在下一個目標,她就訂了要自己每天至少一次舉手參加討論。

  培養自主獨立的孩子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的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這樣導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賴性。也有些父母會幫助孩子設計人生規劃,但是這通常會使很多人忽視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和選擇的能力。

  但是,二十一世紀將是“自主選擇”的世紀。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ker***指出:因為資訊時代取代工業時代、世界無邊的競爭、放權自由的管理模式,“ 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路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裡,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進入了社會後,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行業,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闆,自己的公司,創業還是加入公司,學工還是學商,。。。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孩子需要獨立性、責任性、選擇能力、判斷力。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隻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作決定或做事情,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你的孩子要在這樣的社會裡生存、競爭、成功。所以他必須學會自主選擇的能力。

  當Google的創始人賽吉·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電視上被訪問時,記者問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哪一所學校,他們並沒有回答斯坦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而回答的是“蒙臺梭利小學”自由自在的學習沒有任一消極輸入的方式。在蒙臺梭利教育的環境下,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是這樣的積極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鼓勵嘗試,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習慣,因而帶來了他們的成功。

  如何培養獨立自主選擇的能力呢?我下面提出五個“要”和五個“不要”:

  要教孩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從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自己的事務,讓他們明白,任何人都別想推卸責任,讓別人替他們收拾殘局。讓他們經過失敗學習,不要什麼都想幫孩子做。可以幫助分析自省,可以告訴他你會怎麼做,以幫助增加孩子的判斷力。

  要把選擇權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雖然你很確定該怎麼做,但是你應該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學習獨立決定。他從自己錯誤的學習得比從你正確的指導還要多。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提供意見,但是最後決定在於你,而且隨著你的長大,這些事情會越來越多。我記得我5歲時,父母要我讀幼兒園,但是我想讀小學,於是他們把選擇權給了我:“考上了就讓你讀。”這件事我回終身記得,因為那時我的一次理解我一個5歲的小孩居然有選擇。我特別珍惜這個選擇,於是我自主地讀書,真的考上了。

  要培養孩子的負責心。多指導,少批評。劉墉說:“以前我也對兒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後來我發現這其實培養了他做事不負責任的習慣。而且父母的過度包辦,也讓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得珍惜。”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有大方面的溝通和同意***例如:“你的責任是把自己的房間整理乾淨”,而不是“你房間又亂七八糟樂”***。當孩子沒做到時,讓他自己理解自己負責的重要性。

  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麼都教他們。讓他自己去試,失敗也沒關係。

  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懲罰更能夠激起責任心。童欣在微軟亞洲研究院中以負責著名。他小時在學校犯錯後,媽媽甚至沒有一句責備。“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她看著兒子驚恐的眼睛,語氣溫和:“你過去是一個好孩子,以後還會是一個好孩子。” 童欣說:“那個晚上,媽媽給了我最好的禮物。讓我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讓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讓自己有一片發揮的天地。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例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說“不準玩”,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夠好了,或是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週至能玩兩個小時。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須做”的事。

  不要懲罰失敗。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讓人進步的學習過程,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動力,要鼓勵孩子在失敗中成長、堅強。

  不要說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辦代替,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除了培養獨立能力,也可以增加責任感和自信。

  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從。不要什麼事情都說“不”,給孩子一個機會。

  培養自信積極的孩子

  自信心是孩子的潛力的“放大鏡”。正如範德比爾特所說:“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事業總是一帆風順的,而沒有信心的人,可能永遠不會踏進事業的門檻。”

  成長在一個期望高,只有批評沒有誇獎的環境的孩子很難得到自信。相對來說,一個

  積極誇獎、正面回饋的環境會激發孩子的自信。我剛來美國時,因為背數學公式的能力讓老實說我是“數學天才”。雖然我心裡知道,自己並不是什麼數學天才,只是把以前死記硬背的東西搬了出來,但自信的力量是無窮的,我開始在自信心的驅動下努力學習英文和數學,並真的在全州數學競賽中拿到了冠軍。

  給孩子正面的回饋。讓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我小女兒小時常跟我說“我好笨”,其實她一點都不笨,只是惡意的同學中傷。於是,我慢慢培養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記寫得很好,就誇獎她,鼓勵她再多寫一點。她寫出興趣後,居然自己寫了一本“自傳”,到處給人看,還放到了我的網站上的《個人背景》裡。***這個時候我覺得她該學點謙虛了!***

  自信是需要逐步培養的,所以你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做一個長期的可衡量的計劃。就像我前面提到女兒發言的例子。我和她制定了一個可衡量的、實際的目標:她每天舉一次手,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然後,我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一年後,老師注意到,她對課堂發言有了足夠的自信。

  首先,你要先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在美國小學做過一個針對18個學生的試驗,讓老師先入為主地認為一個孩子是有“最佳發展前途”的***雖然孩子是隨機挑的***。因為相信孩子出色,老師常給孩子正面評價。結果真的激發了他的自信,讓這18個學生表現得比原來的期望高。所以,你如果希望孩子有自信,首先你要相信他的能力。

  如果你想培養自信的孩子,最好留意你用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多做肯定性評價:“我相信你做得到的”、“我對你有信心”、“你做得真出色”。。。卡耐基在他的人際交流課程中曾提過這樣的一個例子。。。如果要改變一個孩子讀書不專心的態度,我們可能會這麼說:“約翰,我們真以你為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但是’假如你在代數上再努力點兒的話就更好了。”在這個例子裡,約翰可能在聽到“但是”之前,感覺很高興。馬上,他會懷疑這個讚許的可信度。對他而言,這個讚許只是要批評他失敗的一條設計好的引線而已。可信度遭到曲解,我們也許就無法實現我們要改變他學習態度的目標了。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困難,只要把“但是”改成“而且”,就能達到我們的目標了:“我們真以你為榮,約翰,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而且,只要你下學期繼續用功,你的代數成績也會很出色。”

  培養快樂感性的孩子

  有位學生問我“是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我的接班人?”我對這個問題很訝異。我的回答是:“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快樂,能夠發揮他們的潛力。”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要找到自己的興趣,發揮自己的潛力,才能夠成為“最好的自給”。成績不是很突出但是進入哈佛的湯玫捷說:“不要相信成才公式,因為我們是野生植物,不是園林植物。每個人獨特的優點就是自信的源泉。”去幫助你的孩子發覺他的獨特的優點吧!

  一個人的快樂和他是否能做他有興趣的事是有相當大的關係的。根據美國對1500名商學院的學生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追逐興趣併發掘自身潛力的人不但更快樂,而且更容易得到財富和名利的眷顧,因為他們所從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他們更加有動力、有激情將事情做到完美的狀態——即便他們不能從這件事中獲取財富和名利,他們也會得到終生的快樂和幸福。

  作為家長,我們會鼓勵孩子花更多的時間在她的興趣上。比如,我大女兒喜歡看小說,我們就每週挑一本有意思的但是也有教育意義的書給她看,這些年她已經上千本書,而且她的英語總是靠滿分。我二女兒喜歡寫作和畫圖,我們就教她用計算機寫他喜歡寫的東西,然後加上圖片、照片,變成一本書,印成漂亮的彩色版,送給親友。

  對孩子沒有興趣的課,我們只要求盡力地準備,盡力地學習,對成績沒有特別的要求。

  很多家長讓孩子去學鋼琴,練跳舞。我認為有一些嗜好是很好的,可以幫助全面發展孩子,但是要適量。有些學習是很苦的,所以我都會用“讓孩子有選擇”的方和孩子約法三章。當我的兩個孩子都對音樂表示興趣時,我們對他們說:盡力學三個月,三個月後,他們如果盡了力,他們可以決定要不要再學。結果,他們對音樂都沒有興趣,但是一個畫畫有興趣,一個對戲劇有興趣。於是,我讓他們朝他們的興趣發展。

  多讓孩子有與人相處的機會。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說:“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取決於他的專業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從小就不會與人相處的小孩,長大很難成功也很難快樂。

  不要壓抑孩子的情緒。除了喜與樂,怒和哀也是正常的反應。讓孩子有機會散發他們的感情。如果孩子一哭,你不分青紅皁白就是喝斥他:”不要哭!再哭、處罰就來了!”孩子表面會變聽話,內心其實是掩藏了更多的恐懼──他怕他哭了,會失去父母的愛、會被處罰。成長的經驗一再以壓抑、否定自我的情感出現時,你可能可以教出一個聽話的孩子,卻很遺憾的,也是一個缺乏自信、無法體諒別人情緒的孩子。所以,接受人世間的一切吧──正面的、負面的;生、死;哭或笑。因為,這些體會對我們的生命都一樣是有於優勢地位的孩子,也不會從這種片面強調競爭的教育方式中獲益,因為在學習過程中,他們作為天之驕子處處受到褒獎,這很容易讓他們產生異乎尋常的優越感,並因此忽視了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方面的鍛鍊。

  做孩子的朋友

  如果你問我的孩子:“你最喜歡你父親的什麼地方?”她們會說:“風趣甚至瘋狂、沒架子,就像我的朋友,讓我許多話都願意和他說。”

  雖然我的為人處世很多是學自我父親,但是父親在世時,他沒有和我很親近。在他過世之後,我只能從我的母親、兄姐出來理解他的想法或為人。我想這是中國常見的父子關係。因為這份遺憾,我儘量花時間陪我的小孩,而且盡力做一個可以和她們說心裡話的父親。

  在你心裡你的孩子可能永遠長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15歲或更早的時候就願意把自己當作大人來考慮,這時家長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談話方式和孩子討論問題,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長”作風。比如理想、學習動力、玩耍、事業心、為人處事、愛情、交友、處理家庭問題。

  在這方面,我有四個建議:

  ***1***和孩子打成一片,甚至和他一起胡說八道。不要擺起架子,做個“高高在上”的長輩。我的孩子小時每天聽了我的“胡謅”的故事後才願意睡的。

  ***2***對孩子說心裡話,不要把話悶在肚子裡,也希望他也這麼做。做一個好的聆聽者。

  ***3***讓孩子知道他對你多重要,告訴他你多麼愛他,慷慨地把你的時間分享給他,但是對物質上不要“有求必應”。

  ***4***花些時間理解那些流行的東西。無論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電腦遊戲,我都會花一些時間理解。這樣一方面可以給你更多的話題,另一方面告訴孩子你“在乎”。而且還可以讓你覺得年輕些!

  把孩子當作朋友,和他談心。可以告訴他你每天經歷的事,也可以問他他一天經歷的事。如果他告訴他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情,不要訓話,不要生氣,多聽少講。當他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剛開始時,如果他有點不敢講時,先對他保證不要生他的氣。

  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學習他的語言,而不是要求他學習你的語言。如果你不學新知識,不接觸新的思想觀念,知識匱乏,思想陳舊,你就不能理解現在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長應該儘量多接觸點流行的東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飾,流行的技術,流行的音樂,以減小代溝,創造彼此信任溝通的渠道。

  中國的家長:多陪陪孩子,無論多麼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的談心。不要以為把孩子送到學校了,一切都是老師的事情,然後回家了就督促做作業。當孩子做了不和自己期望的事情的時候,不要馬上發火,先聽聽孩子的理由。

  總結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詩,它闡述了我的教育理念,在此和中國父母分享。

  你給孩子什麼?

  By Dorothy Law Nolte

  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

  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喜歡吵架。

  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

  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

  猜忌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恥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

  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

  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

  分享中長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誠信中長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長大的孩子,極富正義。

  尊重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信賴中長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長大的孩子,不但愛他人也愛自己。

  中國青年的父母:我們的責任重大。今天中國的青年:

  非常優秀,但是非常困惑。

  非常聰明,但是不夠自信。

  是多年來第一代能夠在平安的社會、完整的教育成長的一代。

  出生在被資訊剷平的世界中,他們必須成為融會中西的精英。

  有幸出生在擁有選擇的時代,但是時代並沒有傳授他們選擇的智慧。

  當然最重要的:中國的青年是我們的骨肉,我們的最愛,我們的一切。這一個理由就足夠讓我們共勉,讓我們各自成為“我能做到最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