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關於創新的範文

  創新需要智慧;創新需要頭腦;創新需要靈感。請你就創新寫一篇高考作文吧。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高考滿分作文關於創新的優秀範文,供你參閱。

  1

  成功之花,紮根在競爭合作的土壤上。美玉只有立於創新思維的陽光中,才能綻放出令人驚豔的美麗。

  ——題記

  古人云:“變則通,通則久。”亦云:“團結力量大。”這裡的變,指的是思維上的轉變,即突破慣性模式;而團結,亦不僅僅是指與隊友合作,更要與對手合作。

  “山羊過獨木橋”的遊戲恰恰說明了這一點。雖然是在比賽,隊員們卻打破了習慣。兩隊在競爭中合作,雙雙通過獨木橋,實現了雙贏。何樂而不為?

  創新與合作促成個人的成功。學習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是把同學們當成對手來看待。今天他比你多做出了幾道題,多考了幾分,明天你發奮要爭這口氣。這看似動力十足,實則“火藥味”亦濃,心晴不爽。倒不如把所謂的“競爭對手”看成朋友。在學習中互相監督,互相鼓勵,共同進步。 由此觀之,為人處事,唯有打破思維定勢,把對手看成朋友,才有可能獲取更大的舞臺。雖說“與人鬥,其樂無窮”,然“與人合作,更是樂亦無窮”!

  創新與合作推動企業的發展。一個企業要想發展壯大,勢必少不了這兩個關鍵詞。前幾 年,香港與珠三角搞“前店後廠”模式,在競爭中合作,互相彌補不足,擴大優勢,迅速實現了現代化,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

  今年,電商風靡全國,一筆筆電子交易匯款呈幾何式暴漲,相關的產業亦發展迅猛。百度、京東、騰訊、天貓等無一不在轉變傳統思維,在與對手的競爭與合作形成產業鏈條,實現了規模效應,實現了利潤最大化。

  創新與合作同樣鑄成國家的崛起。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威脅論”在西方興起,東亞周邊各國也有點沉不住氣。於是習提出了命運共同體理論。即我們與周邊及世界各國的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打破傳統的“大國崛起”與霸權相掛鉤的思維觀念,致力於和平崛起的新思想。因為我們與周邊國家利益共生,息息相關,既是對手,又是朋友。是一個統一的命運共同體。唯有如此,才能保證中國和平崛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創新與合作乃個人、企業與國家成功的“雙響炮”,少了其中任何一個,成功都不會是完美的成功,只有雙管齊下,才是成功的至高境界。

  2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創新,是熔責任、勇氣、方法、態度、精神於一爐的實踐,是菸草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制勝法寶。 所謂創新,概括地說,就是繼承前人,又不因循守舊;借鑑別人,又有所獨創;努力做到觀察形勢有新視角,推進工作有新思路,解決問題有新辦法,使各項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 實踐是創新的基礎,離開實踐,創新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經驗告訴我們,創新應該一切從實際出發,以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敢於摒棄不合時宜的認識、觀念、做法,形成切合實際的路線、方針、政策,發展我們的菸草事業。中國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創新的發端,勇於破疑——創新的能源。

  魯迅先生曾說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令人佩服。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除了英勇無畏,首先是一個長於質疑的發現者。大量事實表明:從常見的、普遍的、重複出現的現象中發現規律性的東西,這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其中勇於質疑、善於發現,則是不斷創新、有所創造的源泉。有位作家說:“學習是一個人的真正看家本領,第一長處,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學習的結果,學習的恩澤。”創新也是學習的恩澤。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或個人,要進步,要發展,都要有一股推動其不斷向上的動力,使人們能夠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創造力,由此推動人們自強不息,努力奮鬥。這個動力的形成,正是基於勤奮學習和知識累積。人們越是學習,未知的世界越大,人們也就越感到自身知識的缺乏;而越不斷學習積累,越能不斷有所創造。 創新,需要誠實和謙遜的態度。有人說,謙遜是一種坦然面對成就和榮譽的精神境界,是一種求真務實、甘當學生的思想品格。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我們更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自覺地把創新作為一種不懈的追求,始終保持一股闖勁、衝勁、韌勁,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寬廣胸懷與氣度,開拓創新。 這樣,我們才能爭創一流的工作水平和業績,在偉大實踐中不斷有所發明、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美國富豪亞默爾,原先是一個貧窮的農夫。加州發現金礦以後,他和許多人一樣加入了淘金大軍之中。荒山野谷、天氣酷熱、水源奇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每天都有淘金者渴死熱死。同樣身處困境中的亞默爾目睹眼前慘景,毅然改變了初衷,放棄淘金,專門尋找水源。他勘察地質,挖掘水渠,引水入池,然後把水過濾澄清再分袋包裝出售。幾年下來,當初與亞默爾一起淘金的人絕大多數都淪為了乞丐,甚至拋屍荒野。而亞默爾卻賺足了賣水錢,一下子成為美國當時屈指可數的大富翁。

  古語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此語道破了創新的真正要義。在市場競爭中,如果誰能夠用心發現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然後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來滿足這種需求,誰就會嘗試到創新所帶來的成功喜悅。

  3

  創新作文教學是個相當大的課題,可以探索、鑽研的方面很多。筆者認為:要讓學生寫出有新意的作文,其關鍵是教者應在寫作中注意引導,著重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才能在各種條件下寫出富有新意的作文來,尤其是在高考中能獲得高分。下面就如何進行思維創新訓練談一點粗淺的認識與做法。、

  所謂創新就是要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有時是立意上的創新;有時是結構上的創新;有時是語言表達技巧上的創新;有時是語體、文體上的創新等等。我們作為指導者應該把常見的創新途徑教給學生,讓他們知道如何去創新。

  一、立意上的創新。

  古人說:“凡作文立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來者,精語也,方可用之。”這三番來者,代表了認識的三個層面。第一番來者,是表面上的東西,比較膚淺,絕大多數人都能想到,因此屬大路貨,只能算一般的認識層面;第二番來者,是對事物較為深刻的認識,可能會找到一些常人不曾見到的角度,使之寫出賞心悅目的文章來,這是第二層面。而第三番來者是“山重水複疑無路”之後的“柳暗花明”,是另闢蹊徑後找到的“別有洞天”,能寫出讓閱者拍案叫絕的文章,甚至是歎為觀止的文章,是認識的最高層面。而一般情況下語文老師會教育學生選第二個層面,這樣比較穩,又避開高風險和大路貨,得分一般在50分左右。而第三層面的則視為險徑,是走險棋。成功了能得高分,想偏了則功虧一簣。其實只要重視方法指導,加強訓練,則完全有可能出奇制勝,甚至可以得60分。

  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

  ①螻蛄爬牆的啟示:

  材料:一隻螻蛄在陡峭的牆壁上往上爬,爬到一大半時跌落下來,但它過了一會兒又沿著牆根往上爬了……

  分析:許多同學看了材料之後立意放在讚頌蟲子的頑強、執著、敗而不氣餒上。這其實就是“第一番來者”,屬一般構思。但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下可以找到另一個立意,螻蛄蟲不會思考,不會從失敗中尋找失敗的原因,只知鍥而不捨地苦幹、蠻幹,不會改變方向尋找新的途徑,這就是較為深刻的立意。如果在此基礎再深入地思考,就可以發現我們人類中亦有此種“螻蛄現象”,即表面的勤勤懇懇往往會得到肯定。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嘛。甚至有時還作為一種精神來宣傳,提倡為“愚公移山”。這樣就可以挖掘到“應有科學的指導,即既要達到目的,又‘多快好省’”。這就是創新的立意。

  ②材料:一幅漫畫,一隻啄木鳥在一根水泥杆上猛啄。

  分析:一般的同學是認為這隻啄木鳥不看物件,對著水泥杆猛啄將一無所得,聯想到有些人盲目地做事,不看物件,終將一事無成。而深入分析後可以發現,啄木鳥為什麼會啄水泥杆子呢?原因可能是它習慣成自然,見到高大的杆子就當成是樹木,見到有小孔就以為是蟲洞,引出習慣一旦養成,積習難改。這是較高層面的認識;而更深一個層次可能會想到人類大肆砍伐樹木,使生態遭受破壞,啄木鳥已無樹可啄,只能錯把水泥杆當作是樹木,呼籲人們保護樹木,保護生態環境。

  ③材料:以“傘”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分析:“傘”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用具。有的人就會從魯班妹妹發明“傘”寫起,由固定的傘——亭子寫到移動的“傘”;由紙雨傘寫到尼龍布雨傘;由木柄傘寫到鋼骨傘;由普通的傘寫到摺疊傘……由此可以感嘆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讚美古代工匠、現在工人們的聰明才智。這是一般的立意,絕大多數人都能做到;如果去深究一下可以發現“傘”的品格,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他人,是“捨己為人”的精神寫照,就屬較高認識層面;而由“傘”想到父母的愛,象“傘”一樣處處護著自己,不讓日晒雨淋,是何等的慷慨、無私。而往反面去想一下,社會上就有一些人千方百計地在官場上找自己的“保護傘”有恃無恐,就是屬創新層面的立意。

  二、結構上求新。

  在文章的寫作中,結構屬表現形式,而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好的形式能讓人耳目為之一新,心情為之一振,同樣會使文章增色添彩。

  ①老舍先生的《茶館》在結構上就是大膽的創新。劇本創作原有的原則是“三一律”,而老舍卻打破了這一戒律,大膽地用三幕戲來反映三個不同的時代,且選擇茶館這一特定地點讓三教九流在這個舞臺亮相、表演,甚至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但同樣獲得了觀眾的認可、取得成功。

  ②茅盾先生的《風景談》也可謂是散文中的創新。他選了六幅畫面來表現延安軍民的生活,可謂是“散得可以”。這跟一般的遊記散文,議論散文的形式有很大的差異。但同樣是一篇好散文。

  ③2003年的高考,有一位考生大膽地用詩歌這一形式作文,儘管只有209字,不合作文的800字左右的要求,但卻拿到了滿分,這與2001年江蘇南京一考生以古白話寫《赤兔馬之死》獲滿分有異曲同工之處。他們都是在形式上有創新而獲得成功的例子。

  三、技巧上翻新

  表現技巧的創新實際是借鑑、嫁接一些寫作上的技巧,使文章能看上去新穎一點。常見的技巧有:

  ①加題記和尾記。用名人名言或自己極具概括的話精闢地概括文章的精髓,列於文首的醒目位置,使人一眼就能看到你的觀點。尾記則是起畫龍點睛,或“點石成金”作用。如:99年高考,北京一考生的題記為:“人生在世,斗轉星移,眼前景物一一散盡。惟有那些美好的記憶,徜徉留戀,亙古不衰。”文字簡潔而富靈性。又如2002年高考,一篇題為《兒子的呼喚》的題記:“道德猶如月亮,在黑暗中彰顯其光亮。”富有哲理,生動形象。再如,《學會堅強》一文的開頭有這樣一段題記:“女孩,弱者彷彿是你的孿生姐妹,提起你,總令人提到她;女孩,眼淚似乎早已是你忠實的伴侶,當微風撥弄你的心緒時,她總會在你的臉頰跳舞。其實你要明白,女孩,你的名字不叫弱者。”這段文字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你是強者而不是弱者。

  ②運用小標題。如《寫作貴在創新》一文就列出“一,緊扣時代脈搏,從豐富多彩的現實中捕捉新意;二,充分展開聯想,從無限廣闊的天地中尋覓新意;三,善於逆向思維,從習以為常的素材中挖掘新意。”條理清晰,結構井然。

  ③用電影化手法。如“慢鏡頭”,“畫外音”,“蒙太奇”,“分鏡頭”等表現手法,來使人有新鮮感。有時也可以運用電視短劇的形式。

  ④可運用寓言、童話、夢境、故事新編等形式來創新。現在有不少此類的作品如《大話西遊》之類的書就很成功。

  總之,如何進行創新作文指導、訓練是一個長期的永久性的話題。沒有現成的路可走,沒有模式可套。如停留在某一模式上又成了僵化的教條,成了“新八股”。我們的目的是給方法,給方向,給技巧,讓學生在平時的作文和考試作文中去不斷創新,寫出高水平的文章來。並以此來推動作文教學步上一個新臺階。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思維,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使作文教學出現一個嶄新局面。

點選下一頁分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