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話題的滿分作文

  凡是傳承下來的傳統,便有它存在的理由。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看到這個題目,不由得想起了這樣一群人,他們傳承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堅毅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勇毅,用一腔熱血向黑暗的舊社會發出了紅色戰帖,用滿腔激情撞開了民主的大門!

  然而,這些歷史的記憶似乎已經被人們在不經意間淡忘了。如今,領土爭端問題不斷升級,“釣魚島”事件愈演愈烈,國際形勢進一步陷入到緊張複雜的氛圍中,可是我們的一些當代少年又在幹些什麼呢?他們整日沉醉於“八阿哥”“四阿哥”的溫柔裡,讓那一聲聲“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迷得神魂顛倒,真是聞者有氣,觀者含淚!

  不錯,我們需要娛樂,需要適當放鬆。但如果這就是淡忘那些歷史記憶,抹殺那些仁人志士為我們作出的犧牲的理由,你認為說得過去嗎?

  思緒追溯到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在那片廣袤肥沃的土地上,一雙魔爪正向她悄悄襲來。於是,奴性的氣息便在那片土地上彌散開來,侵略者在這片被他們喚為“滿洲”的土地上肆意屠戮,並以此為樂……難道我們能將這段屈辱的歷史置之腦後嗎?難道我們還會無動於衷,仍沉迷於那些“格格”與“阿哥”們的溫柔鄉里嗎?

  假若在那個年代裡,人們不能傳承辛亥英烈“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鐵血”,而信奉侵略者口中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的謬論,放下手中的武器,抗戰的結局又將如何?恐怕我等早已在奴化統治下,改學日語,見面招呼時“哈伊,哈伊”起來了吧!

  作為華夏子孫,“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是歷史賦予我們每個人的應盡責任,我們身上的血性更是推動歷史車輪不斷前進的動力。我們怎能以淡忘歷史來維繫所謂的和平?果真如此,我們的子孫再讓我們詮釋“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時,我們情何以堪?

  刻意的隱忍與讓步不是真正的寬容,對歷史的漠視和淡忘才是最大的隱患。試問,有誰能夠保證那些永遠無法結痂的傷口不會在後世隱隱作痛?

  幸好在這個時候,還有一群人,他們為了維護國家權益,毅然駛向了那座爭端不斷的島嶼。

  他們,傳承了歷史的精髓;我堅信,我們終將成為他們……

  篇2

  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那古老的文化要傳承下來,除了口述,最重要的還是在書中尋到記載。

  高爾基說:書籍是精神的糧食。但也不能飢不擇食,不過若為了均衡搭配,健康成長,無論任何菜色到要試著去品嚐。

  閱三國,知諸葛“足不出戶而知天下大事”,靠的是什麼?靠的是他潛隱草廬而博覽群書。現在雖不是戰國亂世,但好的書籍仍不失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漢代文學家劉向更認為:書猶藥,善讀之可以醫愚。閒坐書房,開卷之際,書中自有書卷息,紙中自有萬木息,行裡自有韻味息,字間自有筆墨息,心裡自有感嘆息。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我們不能灑脫的像流浪者那樣“行萬里路”,就讓我們去“破萬卷書”,讓我們的視野在上下五千年中徜徉,讓我們的思想在縱橫幾萬裡奔放。

  看今朝,知無數少年被無良書籍毒害,被低俗的內容玷汙了人之初之性本善,這樣的事例不止一二。老子認為任何事都有它的對立一面,而書籍也不能逃避這一命運。但僅因為這,沒有人能給書籍冠以“邪物”這一名詞。若沒有反面的書籍,如何襯托這世界有好的書籍?這完全印證了“有對比才有輸贏”這一規律。開啟書本,難免不被那“黃金屋”所震撼,但也躲不過“顏如玉”的反面誘惑。書籍是友是禍,取決於你的抉擇與態度。

  暢未來,知無數幻想融入那薄薄的紙張中。現在的奇思妄想可能將是未來的奠基。一本書,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計。用我們的暢想踩著前人所搭起的階梯,去摘那顆星,來圓那個夢。一張薄紙記載著多少條天馬行空的想法,那麼未來的列車將可能沿著多少條軌道行駛。伸出雙手掀開一張紙,用雙眼汲取書中所謂的“痴人說夢”,去達成前人的妄想——我們的夢想。而我們將用靈魂之筆在時間軌道上銘刻後人的夢想,讓他們替代我們完成我們的妄想。就讓書籍載著所有的思緒在時間的長河裡流淌……無止境地傳遍各地……無休止地傳到每個未來……

  書籍,一張張揚起的風帆;書籍,一級級成長的階梯;書籍,一份份心靈的雞湯;開卷,讓心靈接受它的洗滌,讓精神享受它的充飢;傳承,大聲地告訴所有人:我的未來不是夢!

  開卷有益,眾所周知;開卷無益,是真亦假。有益無益,全在你心。

  壞亦是好,假亦是真;不改心意,無悔無怨。用心用手,把它傳承!

  篇3

  時間帶走了人,留下了歷史去傳承。——題記

  豆大的汗珠從臉頰上不斷的滑落,倍感炎熱,而此時。一座亭子正向我示意。

  我像是找到了什麼救命稻草一般飛奔過去,漸漸地心靜了下來,我開始打量著亭子。

  歲月的洗禮使它開始出現明顯的裂痕,風雨的洗禮卻不損分毫,烈日的浸蝕使它仍然佇立著。

  亭子上的字跡已開始斑駁,尋著旁邊的介紹,可見“望兄亭”三字。

  這三個字似乎極其具有深意。

  有一對好兄弟,每次遇見,他們總是暢談理想,每一次都會聊到很晚,於是弟弟把哥哥送到村口,他就提著燈籠給兄長以光明,以溫暖,而自己則目送兄長到家,這份親情一直被他們延續下去。

  原是一份積澱的親情造成的佳話,原是手足情深帶來的溫暖,原是堅持帶來的感動,造就了“望兄亭”,它永遠站在那裡,詮釋著這份親情。這份親情雖似水一般平淡無奇,卻難以割捨,雖似藍天一股樸素卻又難能可貴,雖似小火花卻足以照亮人的整個世界……

  這份親情和這座亭子同在。出手,即可摸到他們交談的氣息;凝視,即可看到他們微笑的臉龐;聆聽,則可聽到他們的歡笑……這份情一直會被傳承著。

  望兄亭,持續著這親情,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永不褪色……

  
看過的人都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