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練習題目

  在高考的作文練習中,考生可以積累的作文題目又有哪些呢?考生要學會多選擇一些優秀的作文素材進行積累。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1:一點進步,一種人生

  暮色暗淡,殘陽如血。

  北方的風凜冽地颳著,刮的人生疼。一個十八歲的少女坐在河邊,手裡拿著最後一次的模考卷,上面的分數令她心寒。她考差了,離自己夢想的學校還差了好多,然而更令她傷心的是,她的父母非但沒有安慰她,反而將她痛罵了一頓。

  女孩於殘陽中站了起來,她撕碎了手裡的試卷,回到了家。沒有人知道那個夜晚女孩想了什麼、想了多久。只是看見,從那以後,女孩彷彿在書桌旁生了根。

  幾個月後,女孩坐在高考考場上,答完了人生最重要的幾份卷。也許是好事多磨,女孩雖然比最後一次模考分數多出了很多,但依然未能考上夢想院校,只因幾分。

  女孩流著淚在田野上使勁奔跑,最後累到躺倒在地。盛夏,農村的夜空被點點繁星照亮,女孩睜著流著淚的眼睛,看著熱鬧的夜空,彷彿自己的夢想跟那星星一樣離她如此遙遠。這時,女孩的父親躺在了她的身邊。“對不起,我還是沒考上,你罵我吧。”“不,孩子,最後一次模考罵你是因為你的心根本不在學習上,然而後來我看到了你的努力和你的進步。有進步就是好的,雖然你的進步並未幫你達成目標,但那又怎樣?只要能進步,在哪都能成就精彩。”

  父親的話好似一豆燈火,點亮了女孩心裡哪怕只有一平方釐米的地方。幾個月後,孩子聽了父親的話,背上行囊,去了一個二本的院校,繼續著自己的人生。

  那後來女孩大富大貴了嗎?沒有。畢業後,女孩搭上南下的火車,找了份工作,平平淡淡地活著。只不過,不管有多平淡,她都會把生活過好,努力讓自己進步。

  再後來,她結了婚,生了小孩,成為了我的母親。

  或許是因為自己的經歷,我媽媽從小到大都不太在意我的成績,所以在別人學奧數的時候,我基本上都在扔泥巴。但我媽媽也是有底線的,她不要求我每次都要考滿分、90分,她只要求我每次進步,哪怕只有一點點。

  上了高中後,由於我的愛好,我學了藝術,成為了藝術生。功課落下了不少,成績自然也不算優秀,媽媽也還是隻有“進步”一個要求。她只是不想我也像她一樣因為沒有努力和進步而在迷霧中穿梭。

  如今,我走在了媽媽曾經走過的路上,只求問心無愧和爭取進步,或許我的進步十分微小。使我趕不上我想要搭乘的那輛列車。不過,後面其實還有很多輛車在等我,因為我一直在努力進步,就像小樹一直在努力進步和成就一片繁茂;就像水滴一直在努力進步匯成一曲江河,奔向所夢想的遠方。

  一點進步,一種不一樣的人生。

  2:致母親的一封信

  親愛的母親:

  您好!

  先請允許我引用一句名言:“人能夠登上榮譽的高峰,卻不能長久地居住在那裡。”我明白您對我的殷切期望,希望我永遠都是最優秀的孩子,您的望子成龍我能理解,世界上有哪個母親不想自己的孩子好?但今天我想跟您說,請原諒我不能一直優秀,請原諒我不能一直都做得最好。

  我記得小時候,您一直拿我跟別人比,我記得我的表弟,有時候他來我家吃飯,您就會說:“看誰吃的最快。”每次看 我快速的吃完,您都會滿意地點點。我記得我去學鋼琴,你會坐著聽我彈,聽我練,直到每一個音符都彈得流暢,您才會微笑地放我離開,我去考級,雖說也並不真 的痛恨鋼琴,但我對考級的厭惡有一半都來自您過高的期望。有時候我也會羨慕其他孩子,當班上一個成績一般的同學拿到成績單後就能開心地回家,因為他有了一 點進步。而我心理卻是忐忑的,我因為您要求每次考試都要95分以上,所以我才懼怕,即使我的成績在班上很好。

  母親,我希望您也能理解體諒我,壓力有時是動力,但更多時候,壓力就像一個雞蛋,從裡面打破的是生命,從外面打 破的就只有滅亡。我希望您能尊重我內心的最真實的意願,而不是一味強加壓力給我,我的成長並不是您個人的意志就能決定的,就好像思想家盧梭曾說:“大自然 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應像兒童的樣子。”

  有時候我也會想到新聞裡報道的“虎媽”、“狼爸”,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贏在起跑線上,在這個到處是競爭的 年代希望能“與眾不同”,但我覺得他們的孩子並不真的快樂。同為少年成名的作家蔣方舟,小小年紀便已出書,但她並不是父母逼的,而是她真的熱愛寫作,到如 今已是受廣大讀者喜愛的青年作家之一。母親,我知道您一直很愛我,您外表嚴厲只是想讓我成為更優秀的自己,也許您可以選擇用另外一種方式引導我,鼓勵我, 我更願意看到一個溫柔的母親。

  今天,坐在高考考場上,人生往後漫漫長路也許就在我的筆尖下書寫與改變,只是想借此機會,想跟您說一句:這一次,讓我做一回真正的自己,無論結果如何,我都無怨無悔。

  謝謝您,我的母親。

  3:“唯分數論”之殤

  一個印記鮮明的巴掌,一個愛意滿滿的吻,分數成了家長喜怒的晴雨表,牽動著無數中國考生的心。於此,筆者深有感觸的同時不禁嘆惋,何苦系一家之憂樂於區區之分數?家庭教育切莫“唯分數論”,且讓孩子健康成長。

  素質教育的口號雖喊得震天響,但長久以來家長以及學校仍難逃“分數至上”觀念的桎梏。且說100分與98分有何顯著差別?區區兩分便能評定孩子素質高下嗎?然而孩子受的待遇卻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實在不合情理。再看那從55分進步到61分,鼓勵與表揚理所應當,然而孩子若拼盡全力考得55分家長也不應苛責,分數與素質間從來沒有天然的等號,切莫受“分數決定論”的蠱惑。

  應試教育下,考試成為孩童快樂成長的負擔,壓力的灰霾遮蔽了成長的陽光。“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流傳多年的戲言折射出中國兒童的現狀,來自考試的壓力讓孩子逐步犧牲掉娛樂時間,緊盯著試卷上鮮紅的分數,千方百計的爭論分數,而來自家長的壓力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補習班、奧賽班、堆積成山的輔導書……在“分數至上”的大環境下,兒童不得不壓抑好玩的天性,日以夜繼地坐在書桌前刷題。反觀國外,歐美從不以分數作為評定高下的唯一標準,主張順應兒童天性,鼓勵孩子發展個人興趣,在野外追逐玩耍,讓他自由發展,健康成長。不以分數論成敗,還孩童以快樂童年,此當今之急也。

  當分數成了風向標,學習目的偏離了求知的本質,也削弱了孩子的創造能力。錢學森曾問到:“為什麼中國出不了創新型人才?”且看今日中國考生,汲汲於分數,則必將標準答案奉為圭臬。以分數為學習的終極目標,必會削弱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學生只在乎自己的答案能得多少分,卻鮮少跳出標準答案的桎梏、審視、質疑答案,也難怪中國缺乏創新型人才了。不如將灼灼目光從分數上移開,關注點放在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精神上,那創新型社會、中華之復興可計日而得矣。

  誠然,從中國現狀來看,考試仍是選拔人才最有效的途徑,但“唯分數論”之弊甚多矣,我們是不是可以逐漸消去一昧追求分數的功利之心,而漸漸以更多元的角度評價兒童?

  蔡元培曾說:“若想有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欲有良好的個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不若從現在、從身邊做起,拒以分數論成敗,還孩子健康成長之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