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徵改寫作文

  《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的敘事詩,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小編在此整理了《十五從軍徵》改寫作文,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十五從軍徵》改寫作文篇1

  十五歲那年,我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親人,走向那無情的戰場。到了如今我八十多歲了,才能回到我朝思暮想的家鄉,與離別已久的父母姐妹團聚,懷著這忐忑不安的心情我踏上了歸途。

  經過長途跋涉,我終於回到了家鄉,六十五年過去了,我的家在哪裡我都忘記了,在路上我偶然遇到鄉里的鄉親,於是我就試著問他家裡的情況:“好久不見啊,近日可好?我家中有誰在家?”這位老鄉可能還認得我,無奈地指著我家:“遠遠望去,那就是你的家,那已經變成松柏摻雜的一塊墓地了……”說完,他長嘆一聲,離我遠去。我順著老鄉指的方向,找到了我的家。來到家門口,我看到了一篇極其荒涼的景象:一群活蹦亂跳的野兔正在曾經的狗洞裡安了家;一群野雞飛到了我家的房樑上;院子裡雜草叢生,長滿了野谷;水井邊上也長滿了野葵。我心想:這真的是我昔日與家人居住的住宅嗎?我採集院子裡的野谷用來做飯,摘了幾棵野葵用來做羹。飯菜不一會兒就熟了,但是我不知道要與誰一起享用這“美味”。走出門外,望著東邊的樹林,一股悲傷的感覺湧上心頭,不知不覺,我的衣裳已經被淚水打溼了……

  夕陽西下,晚霞像一塊巨大無比的血塊在天地間凝結。整個村莊死了似的沉靜,聽不見母親的呼喚,聽不見戰馬的喧囂,只聽見我心中對親人無盡的思念,只聽見我未能對父母盡孝的懊惱,只聽見我對戰爭,對朝廷的兵役制度的詛咒!

  《十五從軍徵》改寫作文篇2

  十五歲那年,離開了親人,離開了家鄉,走向那無情而血腥的戰場,每當夜色朦朧,你一股思鄉之情油然升起,淚眼模糊時,彷彿看到家人,看到了家鄉

  如果我沒有記錯,我已經80歲了,再過3天,就是我80歲的生日了,在我有生之年能和我的家人過80歲的生日,是我此生的夢想。

  我不做的我的怎麼回家的,回到了闊別65年的家,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回到了日日思夜夜想的家。但眼前的情景淹沒了我的喜悅之情,這是我的家麼?

  原本該掛著迎春花的牆已經坍塌了,成了野兔的家,受到驚嚇的野雞撲著翅膀飛了出去,陽光照進來,投下了一道光柱,父親親手為我製作的桌子已經腐爛了。伴我十五個春秋的小床堆滿了稻草,我望著地上的幾件破衣服,想起母親親手為我們織布的場景。

  走出搖搖欲墜的家門,來到後院,草地上長滿了野谷,井邊的野草滿地,在竹林裡隱約可見一座座墳墓,走過去一看,眼前浮現出那一張張可親的臉,想起以後再也不能看到他們了,再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心如絞痛,我抬頭看著天空,漂浮著幾朵浮雲,淺藍的天空彷彿在祭莫著這原本的一切,而現在,一切一切都化為灰燼……

  夕陽西下,死一般的寂靜,彷彿在哀悼著,哀悼著這一切一切……

  《十五從軍徵》改寫作文篇3

  從軍

  我正值風華之年的時候,邊關總不得安寧,為了國家的安危,為了百姓的安寧,我毅然決定從軍。

  離別那天,父母到村口送我。那時,正值春天,柳枝隨風搖曳,柳絮漫天飛舞。我一步三回頭,啊!我這一去何時才是歸期?何時才能再見到我親愛的父母?何時才能回到生我養我的地方?

  鄉愁

  黃沙滾滾,我已征戰過無數。我知道,年邁的父母在等著我回家,所以,我不能死。我殺敵無數,也立過很多戰功。只是,我與父母漸漸失去了聯絡,一切關於他們的訊息都斷了。

  那年的中秋,月兒很圓,而人卻何時才能團圓?在那邊關,夜晚靜得可怕,風一個勁地吹,吹得我的心好冷,好冷……

  歸家

  轉眼,幾十載過去了,我已年邁花甲,我終於可以回家了。家呀,我思念了幾十年的家呀,我終於可以回到你的懷裡了!不知道父母是否還健在,是否仍在等著他們的海兒回家。想到這,我不禁加快了腳步。

  “爹,娘,我回來了!”我激動地推開家門,卻看到一片狼藉的庭院:野兔到處亂跑,野雞在樑上亂撲。走到後院,看到的卻是一個連著一個的墳墓。“爹,娘,孩兒回來了,您們看,孩兒回來了……”我撲在父母的墳前大哭。深秋的傍晚,偶爾有幾片落葉孤零零地飄下……

  老境

  我老了,不中用了,但我什麼也沒有,也只能依靠自己養活自己。整天伴著我的,只有藍天白雲和青山綠水,我只想清靜地度過此生。儘管如此,但過著田園生活的我卻也感覺很快樂,即使有時也會感到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