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前三分鐘論文

  課前三分鐘演講,增加了語文課堂空間的趣味性、生動性,給學生以新意,啟用學生的思維,燃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在語文課開始的三分鐘將課堂完全歸還給學生。通過學生參與的方式,以提高學生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鍛鍊膽魄,充分體現新課程“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這一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創造力,全面提高學生素養,具有其他教學環節不可替代的作用。

  課前三分鐘的內容形式多樣,主要是:

  ***1***以積累成語或名言名句為主的內容

  按照學生座位的順序,每人每天在黑板上書寫兩個成語或一條名言,並在語文課上為大家領讀,講解。

  ***2***以積累作文素材為主的內容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每天選出一個代表為大家朗讀一篇小短文或一首詩歌,或給大家講一箇中外古今名人的故事,並給大家分析所選文章***詩歌***的意義或藝術特點。

  ***3***以培養觀察能力、增長見聞、鍛鍊口才為主的內容

  依然以小組為單位,每天選出一位代表為大家講一些國際國內發生的大事,或校園內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或生活中自己見聞的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並對這些事情進行點評分析。

  ***4***以鞏固課堂所學,夯實基礎為主的內容

  “重複是記憶之母”,利用課前三分鐘時間有計劃地讓學生在進行新課之前對上節課內容進行鞏固背誦和檢查***可以是迴圈背誦,也可以是默寫部分段落***,既加大了學習力度,也時刻提醒學生背誦要熟練。這一點,十分切實可行,行之有效。

  ***5***以詩歌賞析為主的內容

  安排學生進行“小詩推薦”,讓學生每天一人在語文課前提前將自己所理解、喜歡的小詩板書在黑板上,然後統一利用課前三分鐘的時間通過誦讀、鑑賞、評析的方式推薦給班上的同學。鑑賞的角度和深度根據個人情況來定,老師可參與點評和推薦。課下由同學整理或者補充所推薦的詩歌,積少成多,把詩歌鑑賞的功夫用在平時。

  總之,語文課前三分鐘,充分體現了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讓學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機會。這樣做,能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認識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很好地帶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他們的創造慾望,有利於課堂教學深入地開展。

  篇二

  只有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語文才能真正學到手。無數的實踐表明,把語文課當做活動課,結合家庭、學校、社會,積極而廣泛地開展語文活動,其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彩,學生是喜聞樂見的,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在語文活動中,學生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求知慾,有了實踐語文的體驗,有了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就不愁學不好了。

  “語文綜合性學習”必須考慮各階段學生身心發展和語言能力發展的特徵,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學習內容,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我認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必須把握以下有效教學策略:

  明確學習目標,是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前提。任何一項學習活動,都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指向,這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前提。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傑出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精闢論斷。如果抓好語文課前三分鐘思維訓練,並且能持之以恆,得益的是學生,因為它能較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直接感受到自身識知能力的存在,從而獲得“找到自我”的心理滿足,產生愉快的心理體驗。

  思維訓練旨在通過積極輕鬆的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具體的做法如下:

  接龍:接龍演練旨在培養學生的敏捷能力和協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反應速度。接龍訓練的內容很多,有成語接龍、課文標題連綴、名人分類、詩文接龍等。具體操作方法是:由教師或同學開個頭***如:課文標題連綴,我夢見《孔乙己》胸有成竹地用《大自然的語言》證明《死海不死》,《老王》在《天上的街市》兜售《羚羊木雕》,《狼》與《斑羚飛渡》《三峽》,望著他們一個個忙碌的《背影》,我想起了《我的叔叔于勒》,一邊聽《孫權勸學》一邊表演《口技》。寫完後,從準確、鮮明、情調等幾個方面加以品評,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和寫作興趣***。還有,如某同學接龍接不上,就要求小組成員相互配合,否則,活動不可能順利進行下去。

  說名解字:結合文學作品中的人名,作者筆名,由每個學生依次介紹自己名字的來龍去脈,有利於同學間對班集體的歸屬感,咬文嚼字,刨根究底地理解字義,“名正言順”樹立自豪感。學生從自己名字中說出來的答案可謂五花八門,有的是令人始料不及的,其實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對祖國文字的興趣。

  實用作文:即讓學生寫實用文。如就文具盒,寫一則遺失啟事和一則推銷廣告,其角度就不同。寫實用文,能使學生認識到作文乃“經世致用”之學,而非“無病呻吟”之辭。實用作文,強調作文的實用性,激發學生“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寫作興趣。

  講故事:鼓勵學生參與其間,既可簡單重複故事情節或續寫故事,又可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從點上突破,或者與同學合作探究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取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和獨特感受,共同編演出自成一格的故事,先由小組演習、挑選,然後在全班展示。講故事是脫稿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適當加入自己的理解,用生動傳神的創造性再現故事內容。

  時文欣賞:師生共同從報章雜誌上精選一些較為短小的隨筆、評論、通訊特寫、微型小說和經典散文等“時文”。課前閱讀、欣賞。這些文章針對性強,時代色彩濃;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文筆清麗,用語新鮮,很適合中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欣賞口味。他們手中有了這些材料,經過閱讀鑑賞,就會在潛移默化當中提高思想境界,掌握新材料,豐富時代語言,領會寫作技巧,從而培養出較強的語感能力。一個學期下來,裝訂成冊,是很好的積累。

  猜謎:這是一種古老卻至今流行的思維訓練方法,它可以調動人的知識儲備,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熱情。如,字謎、成語、人名、地名、詞語等。為減低難度,可擔供選擇答案,這種“猜”想法,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思,學有所悟,極大激發了他們的旺盛的求知慾和濃厚持久的學習熱情。

  課前三分鐘活動,激發興趣,寓教於樂,是一個既平常又深奧的話題,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無論在內容上或形式上,以及內容與形式的結合上,都有許多值得探索的東西,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認真摸索,因地制宜,善於變通,綜合運用。

  縱觀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內容,它主要體現了以下特性:

  首先是綜合性。從《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各學段“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階段目標的闡述上,我們可以看出這種綜合性主要體現:在學習空間上,體現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的有機結合;在學習內容上,體現自然、社會、人文領域與語文課程內容的綜合;在學習方式上,體現實踐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的綜合。

  其次是實踐性。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從實踐的過程來看,它要求學生不僅要認真閱讀課內外書籍,還要求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問等實踐活動親身去體驗語文,學習語文,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實踐的方式來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和學習內容自主選擇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可以是自主探究,也可以是合作交流。從實踐的手段來看,可以讓學生走進現實世界考察、調查訪問,通過討論、交流,走進人們的心靈世界和情感世界。在具體的主題實踐活動中,實踐的方式和手段都是體現在實踐的過程之中的。展開探究活動,是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關鍵。

  只有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語文才能真正學到手。無數的實踐表明,把語文課當做活動課,結合家庭、學校、社會,積極而廣泛地開展語文活動,其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彩,學生是喜聞樂見的,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在語文活動中,學生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求知慾,有了實踐語文的體驗,有了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就不愁學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