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愛國的成語故事

  人類的精神世界好比是一座高不可攀的高山,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就是做一個攀登者去攀登這座高山,因為山的頂峰有著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就是在長期的奮鬥中形成的中華民族的思想精髓:團結一致,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我們要時刻牢記。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封於魯,太公望***姜子牙***封於齊,周公仍在朝攝政輔佐成王。三年後,伯禽入朝向周公彙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麼來得這麼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齊之後,五個月就去彙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麼來得這麼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太公後來聽說了伯禽彙報政務的情況,長嘆說:“魯國後世必定會北面臣服於齊國。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民眾就不願意接近。平易近民,民眾才會歸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簡易。到了唐朝,為避太宗李世民諱***huì***,凡言“民”處皆改為“人”,此語就改成了“平易近人”。這樣一改,意思也就變了,從指政治變成指為人處世的態度,有時也指文章風格淺顯易懂。

  篇二:太公釣魚

  商朝末年,紂***zhòu***王荒淫***yín***無度,殘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艱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紂王的胡作非為,就躲到渭水河邊過著隱居的日子。

  渭河一帶是諸侯姬***jī***昌的管轄範圍,姬昌胸懷大志,很愛惜人才。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邊釣魚。他的魚鉤是直的,沒有魚餌,離水面有三尺高。他一邊釣一邊說:“魚兒呀,你快點上鉤吧!”有人好意地告訴他這樣釣不到魚,姜子牙只是笑著說:“魚兒自己會上鉤的。”人們嘲笑他,他也不理會。

  結果這件事傳到姬昌耳裡,姬昌心想他可能是個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請。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還繼續釣魚,嘴裡念著:“釣、釣、釣,魚兒不上鉤,蝦米來搗亂!”士兵只好回去報告。於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請,姜子牙看見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裡又念著:“釣、釣、釣,大魚不上鉤,小魚來搗亂!”大臣也只好回去報告。最後,姬昌就準備了豐厚的禮品,親自拜訪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確是一心想要尋找賢能的人,就答應輔佐***zuǒ***他。姬昌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就封他為太公。

  後來姜子牙連續輔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中國歷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篇三:脣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藉口派兵去消滅虢***guó***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yú***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聽後,便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脣亡齒寒’,沒有嘴脣,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成語“脣亡齒寒”,比喻雙方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篇四:志在四方

  春秋時,晉獻公在寵妾***qiè***驪姬的挑撥下,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別逃亡到狄***dí***國和樑國。

  後來,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助下做了國君,他怕重耳回來爭奪王位,就派人去殺他。於是,重耳又從狄國曆盡艱險,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對重耳以及追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優待,還把一個本家姑娘齊姜嫁給了重耳。重耳在齊國一住七年,日子過得舒服極了,他也不想再回晉國去了。

  齊桓公死後,齊孝公做了齊國國君,齊國開始衰弱。子犯、趙衰、狐偃等一起來到桑園裡祕密商議,要想辦法讓重耳離開齊國。

  這事讓重耳的妻子齊姜知道了。齊姜是個女中豪傑,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業,就對重耳說:“公子,你有遠大的志向,我很高興。你走吧!男子漢大丈夫總得做一番事業,留戀妻子和貪圖安逸是沒有出息的!”

  重耳聽了很驚訝,說:“我並沒打算離開你,離開齊國呀,我不走!”齊姜聽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個計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後,把他送出了齊國。

  後來,重耳在六十二歲的時候,終於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文公。

  成語“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樹立遠大的志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