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警備考行測文章閱讀題型備考之社科學類

  一、核心提示與解題技巧

  "社會科學類" 文章閱讀,是指研究各種社會現象的科學文章,它包括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歷史學、文化學、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的文章。經濟學類文章傳達經濟資訊,政治學類文章傳達政治資訊,社會學類文章傳達社會知識。教育學類文章傳達教育資訊,歷史學類文章傳達歷史資訊,文化學類文章傳達文化資訊。語言學類文章傳達語言資訊,文藝學類文章傳達文藝資訊,美學類文章傳達美學資訊。社會科學類文章的閱讀就是通過閱讀這一渠道,正確理解、捕捉、篩選、判斷和傳述這些資訊。因此,在閱讀中,正確把握文章中蘊含的資訊,是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的關鍵所在。

  二、典型真題精講

  【例】 "一種語言在世界上有大量增長的需求,本身就表現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它的綜合國力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表現各國對這個國家未來的預測。"章新勝對媒體說。

  北京大學教授、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陸儉明說,漢語在法國發展勢頭很快,英語、日語、西班牙語的年增長率是2%-4%,漢語則高達38%;在日本,漢語已成為繼英語之後的第二大外語,"漢語熱"直追"英語熱";在澳大利亞,漢語已經超過義大利語,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外語。

  《紐約時報》曾刊登一篇題為《2040年的中國》的文章,文中寫道,到2040年,在世界各地召開的各類科學會議隨處可以聽到中文,而美國國內各種音樂排行榜上的中文歌曲也會[]。這當然只是一種假設。今天的現實是: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03年9月公佈的調查報告,中文在美國已成為僅次於西班牙語的第二大外語。2003年底,美國大學理事會宣佈設立AP中文專案,這意味著美國中學生選修的漢語課程將計入他們未來在大學中的學分,漢語成為美國人入學統考中認定的外語專案之一。

  一種語言能夠引起熱潮,除了該國國力、僑民分佈外,文化的魅力是難以量化而又綿綿不絕的動力。"語言的學習會加強文化認同感。語言永遠只是載體,把中華文化推向世界是漢語教學的目的。"陸教授說,"當然我們更注重自然地呈現真實,增進了解,消除誤會,而不是所謂'文化擴張'。"

  在國外設立專門機構推廣本國語言文化,已經成為國際通行做法。英國有文化委員會,法國有法語聯盟,德國有歌德學院,西班牙有塞萬提斯學院。法國總統希拉剋不遺餘力地推廣法語。塞萬提斯學院的院長由西班牙國王兼任。而中國剛剛推出的孔子學院,則意在藉助聖人聲望向世界推廣漢語及其背後廣博的文化。

  2004年11月21日,中國第一所海外"孔子學院"在韓國舉行掛牌儀式。而此前兩天,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漢辦)主任嚴美華和美國馬里蘭大學國際專案部在馬里蘭大學簽署了雙方共同建設馬里蘭大學孔子學院的協議。

  目前,中國國家漢辦已與瑞典、烏茲別克等國簽署了有關建立孔子學院的協議,未來幾年內將在全世界建立100所孔子學院。

  孔子,這個中國文化的輝煌符號。一個曾經被自己的子孫輪番踐踏的聖人,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日益融入世界與逐漸尋回文化自信,第一次被中國官方在如此正面、積極的意義上運用。而其使命,亦偉大艱鉅:在全球化的世界裡,推進中國漢語戰略,推動漢語成為強勢語言。

  1.填寫在短文第三段[]處最恰當的詞語是()。

  A. 名列前茅B. 比比皆是

  C. 大放異彩D. 無人不曉

  2.對《紐約時報》上《2040年的中國》提出的假設,作者認為()。

  A. 完全是假設根本不可能實現B. 雖然有點誇張但並非沒可能

  C. 從現狀看實現那樣的目標非常困難D. 今後會有更多的大學開設漢語課程

  3.作者認為,語言傳播的持久動力是什麼?()

  A. 國家是否投資大力推廣B. 本國僑民在外生活需求

  C. 語言承載的文化的引力D. 語言是否優美動聽易學

  4.在推廣本國語言文化方面,國際慣例是()。

  A. 請世界名人書寫院名B. 由總統擔任推廣大使

  C. 由專門機構承擔重任D. 為學習者建立大聯盟

  5.關於孔子學院,以下哪種描述是正確的?()

  A. 中國在很早以前就設立了孔子學院

  B. 美國設立孔子學院的時間實際上比韓國早

  C. 孔子學院的設立引起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D. 籌建孔子學院是國家漢辦今後的一項重要工作

  1.【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B。此處應填"比比皆是",這樣與前句中"各類科學會議隨處可以聽到中文"中的"隨處"相照應。選擇B項。

  【名師點評】 一個詞語所在的位置及其含義是由其所處的語言環境決定的。有時即使是近義詞但是前後搭配不一致,也不可以替換。

  2.【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D。作者在這個假設後緊接著寫了今天的現實狀況,中文在美國已經成為第二大外語,並且還會成為外語課程。由此可知D項正確。

  【名師點評】 注意問題中說的是作者的觀點,而不是我們的態度,在解這種題時,應保持思維的客觀性。

  3.【解析】 本題正確答案為C。從第四段第一句話可以直接得到答案。選擇C項。

  【名師點評】 在題幹中若出現"動力"、"目的"等詞語往往是考查事物的根本原因和最終決定事物的原因,也可以是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的事物,本題就是這樣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