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最新熱點時評

  公務員考試把政府和廣大人民關心的熱點問題作為申論試卷的內容,因此需要考生重視平時關注社會熱點。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供考生閱讀。

  公務員申論最新時評:暑期到孩子往哪塞

  日前發生的廣州一名三年級學生參加某託管夏令營時意外墜樓事件,讓家長們頓時有點怕。市面上現在正在經營的大部分託管班均是無證經營,它們多藏匿於居民區中,環境簡陋。

  託管班無證經營,自然存在諸多風險,可家長為何要讓孩子去無證經營的託管班,更值得引起關注。針對暑期來臨,關於孩子的安置問題,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去看待,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更好的度過暑假?

  說實在的,有的家長就是為解決把孩子往哪裡塞的問題,而顧不得託管班的條件——這好歹也比把孩子獨自關在家,或者交給老人照顧要強一些。孩子在假期中成為“假期孤兒”,無處可去,是近年來假期補課班、託管班火爆的重要原因之一,可面對家長的憂愁,本該發揮作用的社群,卻置身事外。由政府和社群合力,給孩子節假日、雙休日、休息時間的好去處,是為家庭分憂,也給孩子創造良好成長空間的根本途徑。不要讓孩子的假期,因無處可去,而最終都在培訓班度過。

  調查顯示,在假期送孩子上培訓班和託管班,有相當部分家長是出於無奈。對於雙職工家庭,孩子到哪裡去,是一道難題,孩子的去處,無非幾條:跟著父母去上班,這可偶爾為之,卻不是長久之計;關在家裡,這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對於年幼的孩子更是如此;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但有的爺爺奶奶年事已高,無法照顧,還有的根本管不了孩子。權衡下來,也就只有送孩子去培訓班、託管班穩妥,父母上班時把孩子送去培訓機構,晚上回家時接回,就如平時上學一樣。

  有條件的家庭,大多會選擇正規的培訓機構,既學習也解決去哪裡的問題;而經濟條件相對差一些的家庭,也就能找到一個託管班了事。這給無證經營的託管班野蠻生長提供了土壤,而監管部門也很為難,嚴厲取締無證託管班,但家長的需求在那裡,這些人員換一個地方照樣舉辦,照樣有市場。這和沒有資質的黑幼兒園存在是一個道理,正規的幼兒園無法滿足入園需求,黑幼兒園也就給孩子入園提供了機會。

  只有發揮社群的作用,在社群裡給學生提供好的去處,才能切實為家庭分憂。試想,如果孩子所在的小區,就有社群圖書館、活動室,有輔導老師,組織孩子開展各種活動,家長還會為孩子去哪裡發愁嗎?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孩子的社群教育卻沒有引起政府部門和社群的足夠重視。根源有二,一是政府和社群機構是否認識到自身對孩子有社會教育責任,二是如何解決社群活動室的建設、執行和管理問題,因為不管是硬體建設,還是聘請輔導員、志願者,開展活動,都需要經費,可經費從何而來?當前,在一些地方,就是已經建好的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都因為經費與管理問題而被閒置,要每個社群都建孩子的活動中心,困難重重。

  公務員申論最新時評:磨礪教育真的可取嗎

  江西上饒4歲女孩雯雯***化名***正跟著父母挑戰徒步穿越川藏線。雯雯很小就和父母一起徒步旅行,一年中有六七個月在外跋涉。雯雯的父母說,不打算讓孩子上幼兒園了,在上小學之前會讓孩子繼續“走”下去。

  針對雯雯父母的這樣的教育方法,您是否認同?父母這樣做是否想到過孩子內心真想的想法,對於孩子的教育和身心發展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去對待?

  首先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體質進行判斷,因為孩子的體質與成人不同,父母應重視孩子鍛鍊的方法,如果超負荷運動會給孩子身體帶來負擔,甚至可能損傷孩子的骨骼,引起肢體的生長障礙,導致肢體短縮或關節畸形,也可能造成免疫力下降。

  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擔心孩子從小嬌生慣養,難以應對未來生活、工作中的挑戰和困難,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多方面的歷練。北京市民方女士的孩子正讀小學三年級。“車子限號開不了,擠地鐵時,孩子常常會抱怨太苦太累。”方女士說,一點苦吃不了,一點氣受不了,很擔心孩子今後如何面對挫折考驗。

  其實,當下“虎爸狼媽”的做法也並不鮮見。如大冬天讓孩子在雪地裡“裸跑”,送孩子去各種“魔鬼訓練營”,一些家長更崇奉“棍棒教育”。甚至部分家長表示“體罰也是一種磨礪,可以磨鍊孩子的性格、增強體質”。

  當下很多家長希望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但要注意的是,“吃苦”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自主意識和獨立生存的能力,培養他們坦然面對挫折並能較好地解決問題。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磨礪教育應更多體現在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培養上,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品質,幼兒園教育最突出作用就是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並通過與同齡人的相處提升必要的人際交往能力,這是很難從與成年人的交際中習得的。

  中華文化歷來都重視艱苦磨鍊對個人發展的作用。對現在的孩子來說,磨鍊非常必要,但不能走極端,要遵從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幫助孩子為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做準備。一方面,父母應注意培養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給予孩子更多鍛鍊的機會,而不應一味追求給孩子營造所有需求都能輕易滿足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