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範文

  準備參加青海公務員的考生們應該要多看些申論參考範文,以便熟悉行文規則,做好提高分數的準備,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完善治理體系、增強治理能力,開啟了中國現代化的新徵程。在新的歷史進軍中,如何把握正確航向,怎樣匯聚強大力量?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徵的價值體系”。的重要講話,從戰略高度闡明瞭核心價值體系對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性,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指明瞭前進方向。

  任何一種社會制度的背後,都有其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也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最重要力量。制度安排是價值取向的體現。沒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也就失去了根基。價值認同是制度執行、治理優化的重要基礎,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需要核心價值體系的導航定向,需要堅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在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中,道德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道德價值。“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所有價值觀念都是具體的、歷史的。我們要理直氣壯地堅持在中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道德價值,繼承和弘揚傳統美德,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和社會主義道德觀,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成為風尚,我們的社會文明就會不斷向上攀升。

  堅守我們的價值體系,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必須發揮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在現代化、全球化浪潮的激盪中,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就能激發蓬勃的文化發展活力。“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就能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激盪著億萬人民共創未來的澎湃激情,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識凝聚起13億人不懈奮鬥的磅礴力量,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矢志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我們的國家必將不斷抵達發展新高度。

  ***二***

  某些官員歪曲的敬畏

  迷信是一種盲目信仰和崇拜,迷信與部分官員的“親密接觸”現象令人擔憂。

  官員迷信的例證在現實中可謂層出不窮。幾年前山東泰安原書記胡建學為了升官,經風水先生“點撥”在水庫上修了一座橋,還絞盡腦汁地命名為“岱胡大橋”。橋建成了,官不但沒有升反而因貪汙受賄被判了死緩。難怪後來當地群眾將這座橋稱為“逮胡大橋”。

  據觀察,痴迷於求神拜佛等迷信活動的官員大多有貪汙、受賄、瀆職等不正之嫌,這些人將迷信作為自己的“護官符”。從這個意義上講,貪汙陰影下形形色色的官員迷信現象基本上屬於一種頗為典型的“貪汙後遺症”。

  官員們應當捫心自問:我們該對什麼執著?該對什麼虔誠?該對什麼敬畏?人,是需要有一點敬畏之心的,否則就可能變得浮躁、庸俗甚至為所欲為。一言以蔽之,官員應當對法律敬畏,對民意敬畏,對責任敬畏。

  敬畏法律,是因為法律作為限制公權力的利器,是約束官員恣意妄為、濫用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枷鎖。從一定意義上講,依法治國的精義在於依法治“官”而不是依法治“民”。依法行政、依法決策、依法領導應當是各級官員必須恪守的法治信條。將依法治國的第一要義理解為“依法治民”,是對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內涵的嚴重誤讀,也是不少官員尤其是某些基層領導幹部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式。

  敬畏民意,是因為民意是正義和公道的發源地。古語云:“民可載舟,亦可覆舟”、“順民者昌、逆民者亡”,可見民意的重要性。“執政為民”是全體領導幹部必須牢記和努力實踐的信條。只有對民意真正持一種敬畏之心,才可能真正體察民情,才可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敬畏責任,是因為擁有權力就意味著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責任是權力的“潛臺詞”,責任意識是“一切有權力的人”都應當具有的基本理念。責任追究機制乃是高懸於“一切有權力的人”頭上隨時可能墜落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官員的官德修煉應當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和自我反省能力,不斷清除積澱於靈魂深處的陳腐觀念。這就要求官員應當“誠信”而不應“迷信”。衡量現代官員誠信與否的重要標準就是是否敬畏法律、敬畏民意、敬畏責任,而不是敬畏什麼鬼神和“風水”。

  ***三***

  用法治中國凝聚復興力量

  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首先是法治的中國;一個自由平等公正的社會,首先是法治的社會;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首先是制度建設和治理方式的法治化。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體現在哪裡?在黨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創造幸福的過程中,法治既是必要途徑,更是制度保障。唯有依靠法治,依靠憲法和法律體系才能凝聚共識和力量,保證中國社會可持續的發展與穩定。堅持依法治國,就是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建設法治中國,就是凝聚民族復興的力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要以法治鞏固人民主體地位、維護人民合法權利,弘揚和踐行法治這一價值理念,為法治中國的建設打牢深厚的群眾基礎。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內涵,也是依法行政的價值追求。要著力構建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制度體系,尊重公民和企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市場主體和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社會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科學、合理地調整利益分配關係,努力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平等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決反對任何特權。

  各級行政機關都要嚴格履行法定職責,做到既不失職又不越權。程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保障。我國依法行政存在的問題,不少都與不嚴格遵守程式有關。要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程式規定,加強行政執法程式建設,細化執法流程和環節,著力改變當前普遍存在的重實體、輕程式現象,確保程式正義。加強對行政權的監督和制約,更加重視社會監督,防止權力濫用。對不依法行政情節嚴重的,要按照黨政領導幹部問責的有關規定,嚴肅追究有關領導幹部直至行政首長的責任。

  各級行政機關要順應社會進步的趨勢,暢通人民群眾依法參與行政管理的途徑,為推進依法行政注入不竭動力。要大力推進政務公開,不斷擴充套件政務公開事項和領域,完善政務公開的程式和機制,讓權力在陽光下執行,使公開透明成為政府依法行政的一項基本制度。要加大法制宣傳教育力度,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公民依法維護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的意識,形成全社會自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努力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建設法治是政府的一場自我革命,任務艱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開拓進取,勇於創新,確保法治政府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